印度的軟件發展

  印度是一個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國家,10億人口中約5億是文盲,但是軟件業的成就卻舉世矚目。據印度軟件行業協會統計,僅10年時間,印度軟件業就將日本和歐洲遠遠拋在了後面,成爲僅次於美國、雄居世界第二的軟件大國。近幾年,印度軟件業的年增長率均在50%以上。在全球被評爲軟件能力成熟度5級的40家企業中,印度就有29家。同時,印度獲得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的軟件公司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印度人把軟件業做成了一個大品牌。
  依據國情提出培養軟件人才的國策
  印度在IT領域創造的輝煌,首先應歸功於被譽爲“計算機總理”的拉吉夫·甘地。他於1984年高瞻遠矚地提出了“要用電子革命把印度帶入21世紀”的治國方略,認爲印度發展軟件業有三大優勢:第一,軟件業是人口密集型而非資本密集型的產業,要求有高技能的年輕人。而印度軟件業的發達也正是得力於其400萬高水平的人力資源。第二,發展軟件業需要普及英語。而印度是長期英屬殖民地,英語相當普及,儲存了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能講英語的科技人才庫。第三,發展軟件業必須有紮實的數學基礎。印度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數學發達的國家,數學教育課時很多,中學的數學課課時每年約達200小時。印度重視對學生邏輯思維力的培養,從中學開始,試題中就很少出現選擇題,而多爲綜合分析題,促使學生進行完整的思考。正如日本東京理科大學教授旁澤光雄所指出,印度的軟件業取得巨大發展的原因是重視數學教育。印度軟件工程師也認爲他們在軟件方面的強大實力主要得益於數學。可以說,印度重視數學教育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軟件業的發展。
  從1998年起,印度政府制訂了一系列促進國家信息化的政策,其中有IT行業政策、軟件人才政策,把人力資源開發列爲國家的長期政策,大力扶植教育培訓,爲此還特地重新定義了軟件業,把培訓也列爲軟件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就是軟件,享受與軟件同樣的優惠政策。與此同時,各級政府還制訂了加速培訓和吸引軟件人才回國的具體政策。第一,除繼續發揮名牌理工學院培養高級軟件人才的傳統優勢外,在400多所大學、1000所工程技術學院開設計算機軟件課程,形成多層次的軟件人才培訓體系。第二,大力吸引外資和私人資本投入計算機軟、硬件的專業培訓領域,與正規的理工大學形成良性競爭的局面,以利於軟件人才梯隊的成長。第三,爲了滿足信息時代對計算機軟件人才的需求,各級政府在稅收、工資待遇、創業資本等方面制訂優惠政策,通過實行僱員持股、提高軟件人才的社會聲望和社會地位等方式,吸引大批印裔海外科技人才特別是軟件人才回國服務。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印度大學畢業生流入美國的累計達54萬,5所名牌理工學院畢業生有80%流入美國,美國硅谷的工作人員中有38%是印裔。制定上述政策後,使軟件人才在印度本土找到了強烈的歸屬感,紛紛回國,減少了本國人才缺乏的危機。
  普及計算機教育從娃娃抓起
  隨着軟件業逐漸成爲印度的明星產業,印度政府把普及計算機啓蒙教育看成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前不久,印度政府決定將IT教育引入全國教學大綱,要求小學生學會電腦基本操作;初中生在老師指導下,學習使用教育軟件,通過電子郵件與他人聯繫;高中生熟練運用電腦,蒐集整理數據並根據需要學會使用特定的技術服務軟件。電子部與教育部還聯合推出了一項“中學計算機掃盲和學習計劃”,以期喚起中學生學習電腦知識的熱情。
  通過職業教育培養大批軟件人才
  印度的軟件人才主要是通過職業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來培養的,從而大大降低培養成本和使用成本,縮短了培養週期。目前,印度每年約有50萬新生軟件人才,其中大學畢業的只有7萬多人,剩下的幾乎全是通過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模式培養的。究其原因,對軟件市場開發來說,最重要的是擁有大量的、能夠實際開發出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軟件應用型人才;對大多數軟件人才來說,主要的能力是“做”,而不是掌握系統的計算機理論,進行計算機科學研究。職業教育以應用性、標準性和針對性爲主,通常是將最新的國際軟件使用方法教給學生。在接受了IT職業教育後,學生成爲合格的軟件技術人員,就可以負責任何一個大型軟件的某個具體環節的工作。
  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教育模式
  印度的軟件業屬於外向型產業,爲了爭取更多的軟件外包工程,擴大軟件出口份額,政府鼓勵軟件公司辦學,提高員工素質。例如,以生產教育軟件爲主的印度著名軟件公司——全國信息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在20個國家設立了800個教育中心,每年培訓15萬軟件人才。印度阿普特克計算機教育公司在30個國家設立了1500個教育中心。
  在教學方面,學員實踐是主要模式。教學不是按從基礎理論到專業理論,再到實習的路徑,而是把順序顛倒過來,先從“做”開始,在做的過程中,學生如遇到問題,再以此問題爲基點去學習專業理論。學員一入學,便要做項目,培訓中心把所承接的大項目分解成一個個小項目,然後要求每個學員完成一個小項目,讓學員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學習。培訓中心的學員最後一年都在公司實習,積累工作經驗,同時也給企業提供深入瞭解僱員的機會。除此之外,培訓中心十分重視課程開發,如NIIT軟件培訓中心設有課程開發部,由專家專門負責課程開發。在培訓管理方面,許多培訓中心引進了ISO9000標準,實施全面質量管理。
  2003年8月3日,印度政府成立了由人力資源開發部長掛帥,財政部長、信息技術部長、中高等教育局局長、印度理工學院院長參加的9人特別小組,專門負責信息技術人力資源開發工作,以提高現有信息技術培訓設施的利用率,培養更多更好的軟件人才。電子部組織了35家機構和5家資源中心聯合實施“印度人才開發與計算機培訓”計劃。其中“計算機人才開發”計劃偏重於在全國250所機構教授電腦課程,每年培養畢業生1萬餘人。政府還計劃在落後的東北部七個邦446個地區啓動信息工程,傳播計算機和軟件知識。
  通過高等學校培養出類拔萃的軟件工程師
  大力加強軟件人才的培養,已成爲印度立國之本,因此僅靠全民普及計算機知識遠遠不夠,必須通過高等學校培養出類拔萃的軟件工程師,這與印度特別重視高等教育的傳統是一致的。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印度總理尼赫魯依靠聯合國及英、美、蘇、德等國的援助,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爲樣板,集中力量興辦了5所既有公認的國際一流水平,又保持印度文化特色的理工學院。近些年來,印度理工學院之所以能不斷地造就出世界一流的軟件人才,一是不惜重金聘請世界各地的知名學者授課;二是每年從全國各地選拔最優秀的學生;三是學校的軟件教育與產業互動非常密切;四是學校領導遠見卓識的策略——充分利用業界的力量。學校領導認爲,學校的責任是創造一個環境,讓學生對科技有充分的接觸。因此,各個學院有許多課程是由“業界老師”所開設,如IBM公司的“電子商務最新應用”、摩托羅拉公司的“通信軟件”等,這些“業界老師”教的都是最新的軟件技術。在學校與產業密切的互動下,學生、學校與業界串起一個共存共榮的循環體系:業界提供豐富的資源;學校搭橋運輸養分;學生畢業後投身產業;把吸收的養分回饋產業。理工學院畢業生的質量可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法國巴黎綜合技術大學相媲美。這5所理工學院帶動了印度全國一批綜合性大學和各類學院的發展。由於學生所學知識與創新技術不脫節,這也是硅谷特別偏愛印度工程師的原因之一。
  印度高校注重培養“複合型”的軟件人才。一方面,重視計算機學科與其它學科的交叉培養,軟件工程師不僅懂得軟件程序設計,而且深諳哲學、歷史、藝術等學科;另一方面,重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印度的理工學院大多開設溝通技巧之類的課程,通過一次次公開演講,讓學生學會如何清楚地表達意見,如何快速切入重點,如何使自己的態度顯得落落大方。這些課程的開設使印度軟件工程師大多能侃侃而談,且言之有物,條理分明。
  進入21世紀,爲了培養出大批高素質的軟件工程師,印度信息技術部制定了一項名爲“知識行動”的人才培養計劃。在這項計劃中,印度政府率先向印度理工學院撥款8.985億盧比,計劃將全國43所地區工程學院提升到理工學院的水平。印度各邦政府紛紛以理工學院爲示範,着手建立專門的軟件學院。目前,班加羅爾、海得拉巴、馬德拉斯等地的信息技術學院已建成,軟件專業已成爲年輕人報考大學的熱門。
  從印度軟件業的飛速發展中,我們感受到教育在一個國家發展中所起的神奇作用。印度教育培養出來的軟件人才不僅成爲推動印度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也給世界軟件業帶來巨大沖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