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沒了,前途黯淡?——140萬人報考公務員的負面鏡

來自天涯社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2429677&PostID=28969642

中國大陸的公務員考試已經成爲一大風景——可惜並非奇山美水這樣的好風景。2003年報名公務員考試的全國有8.9萬人,短短7年,即飆升爲今年的140萬,上升了16倍之多,這差不多就是一幅亂景。此等亂景至少折射出三類問題。


  

首先,它折射的是中國權利機構的特別存在。權力寫爲權利並非筆誤。有時候我會想,對於中國積極龐大而繁複的公權力結構而言,權利二字真的需要新解。我的新解是:何爲權利?權利即權力之紅利。因爲中國的權力之紅利實在是太誘人了,而且已經到了令人驚奇的程度。中國的權力者們比如一位處長或者一位科長甚至一位股長,他們的紅利非常之多而且非常之大。究竟有多多與多大,我也說不清。我能證明的是:中國的住房問題如此令千百萬人揪心,中國的蝸居狀態如此讓中國的形象受損,但中國的權利者們存在住房困難嗎?存在蝸居問題嗎?不但沒有困難,絕不蝸居而且一定不會只有一套住房。堂堂中華人民共和國官員如果只有一套住房那不太丟人了嗎!中國的教育現狀同樣令社會不滿,種種弊端讓炎黃子孫蒙羞,但中國的各類官員包括最底層的官員,他們的子女存在上學困難嗎?他們的小孩兒可能找不到幼兒園嗎?他們的親屬會爲進一所好的幼兒園搬着鋪蓋排隊三天三夜嗎?當然還有醫療問題,中國人看病難、看病貴已經成爲全世界都知道的醜陋話題,但中國的官員包括最低層的官員,他們存在這樣的問題嗎?他們擔心看病難,害怕看病貴嗎?這樣的擔心與害怕半點也無。中國的上次醫改之所以弄成那樣的怪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官員們享盡了一切優惠醫療的好處而沒有嚐到過半點中國醫療的痛苦。這且不算,中國官員的權力紅利尤其表現在市場行爲上。中國各類官員的經濟權力之大,在所謂封建社會是無法想象的,在計劃經濟時代是無可想象的,在現代文明社會是不准許想象的。以現行的權力格局嫁接於發展迅速的市場經濟基礎之上,中國的官員們實在是肥沃的過於幸福了。他們所管的錢,所用的錢是任何一個古代皇帝都夢想不到的,是計劃經濟時期任何一位權威人士都想象不出的,也是發達國家的官員們望塵莫及的。別的且不言,只說出國這一項,發達國家的處長、科長、股長們有那麼多出國機會嗎?他們想出國有那麼巨大的經費做支撐嗎?他們可以假改革開放之名行遊山玩水之實嗎?他們可能慷納稅人之慨盡情與國外政要交朋友嗎?我以爲,一樣也不能。記得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一家小報上有一副漫畫,是爸爸教訓不求上進的孩子的。這位爸爸厲聲訓斥道:再這樣下去,將來讓你當公務員。上世紀八十年代,廣東也有過類似的報道,大意也是父母教育孩子說:再不長進,將來就該去做公務員了。我不是鄙視公務員,我是說,依世界之常理,歷史之正經,公務員應該是穩定的職業,但絕不應該是紅利的職業;公務員應該是踏實的職業,但絕不應該是政績的職業;公務員應該是守候權力的職業,但絕不應該是濫用權力的職業。最好的文明存在方式理應是:守權的人無權!最壞的文明存在方式是:有權不用,過期作廢。


 

其次,它折射的是中國大陸青年人創業與發展機會的缺失。


  

140萬人報考公務員這件事,據說新加坡媒體也有強烈反應。其中一個觀點是對中國大陸未來發展的擔心。他們認爲青年人熱衷於報考性質穩定的職業而不是積極追求具有風險性的發展機會,也許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一個隱憂。換句話說,這樣的職業與價值追求代表的是一種保守心理。對這種隱憂至少我是不贊成。中國140萬青年人爭相報考公務員,不是他們沒抱負、沒理想、沒追求或者沒有創業精神與探索精神,而是中國大陸現在的機會留給青年人的機會非常之少。因爲沒有機會,結果導致保守。


  

這裏實際上牽扯到一個活力問題。而活力問題很複雜,至少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探討它。


  

第一,人的活力與社會活力。其實人類就其本能而言就是先天具有活力的。更放大些說,不僅人類,任何一個物種,就其本能而言,都是具有活力的,因爲他們一要生存,二要發展,說通俗些,吃飯必然會創造活力,生兒育女更會創造活力。但人類文明的一大遺憾是人的活力往往與社會的活力不相恰切,不相匹配。人原本是應該有活力的,但一個不恰當的體制會阻礙甚至扼殺這活力。長此以往,活力沒了。魯迅寫過一篇小說《閏土》。閏土的幼年是一個多麼具有活力的孩子,然而人到中年,他身上的活力死了。閏土的兒子依然是一個充滿鮮活能量的少年,但他身上的活力是生是死,是委頓是放大,魯迅深表懷疑。如果說我們這個時代就是閏土的時代,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一定大爲光火,會覺得自己比竇娥還冤,但如果說我們今天的現狀就是一個能讓每一個青年都充分展示活力的現狀,那麼我想這樣的理念一定是絕大多數青年人所不能同意的甚至要痛加唾棄的。


  

第二,活力性增長與權力性增長。這一二十年我們很多中國人最引以爲自豪的就是增長二字。因爲什麼?因爲我們長的快,然而增長與增長其實有性質差別。一種增長屬於活力性增長,即人的創造性潛能,起碼生存性潛能被釋放出來了,這樣的增長中國確實有過,例如,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的民營企業的迅猛發展以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開放政策與特區實驗,等等。這樣的增長具有鮮明的活力性特徵。另一種增長則屬於權力性增長。最極端的例證乃是計劃經濟下的增長。最極端的表現例如1958年的大躍進。如果我們翻看1976年以前的年增長速度與數字,相信是會大開眼界的。至少數字上表現出來的都是驚人的快速發展,增長兩位數簡直就是稀鬆平常,根本不在話下。但是其結果呢?結果是躍進之後必定飢餓,數字越大越是貧窮。當然,計劃經濟時代的增長水分極大,負的也能說成正的。但我這裏要強調的是,即使權力性增長的數字完全是真實的,它的性質也大半是負面的。計劃經濟時代似乎過去了,但權力性增長依然陰魂未散。看這兩年的情況尤其如此。爲了應對金融危機,國家撥款4萬億,連帶資金17萬億,其中很大一部分依我的看法就屬於權力性增長。因爲它不是市場化的,它的資金分配既不是市場化的,它的社會表現也不是市場化的,其中很多項目都成爲了壟斷的助推器或者成爲了表現政績工程的強大槓桿。凡此種種,都是社會性活力劇減而留給青年人的機會同樣越來越少。


  

第三,自由活力與壟斷活力。我們回顧中國的歷史,發展機會與社會活力的存在,大體上都與改革有關,與公平有關,與自由有關,即:改革可以釋放活力,公平可以釋放活力,自由尤其能釋放活力。這樣的例證比比皆是。相反的,壟斷正是活力的死敵。而目前的中國,不僅存在企業壟斷,而且存在體制壟斷,尤其存在政府壟斷。企業壟斷當然是如同央企那樣的大企業的市場壟斷與行業壟斷。這種壟斷很顯然破碎了千百萬中小企業與創業者的美好理想,使他們的多少追求與奮鬥盡皆化爲泡影。9月份,我曾爲此專門寫過一篇《老洛克菲勒標準石油公司VS中石油們,誰是贏家》,那文章是因看《公司的力量》有感而發。老洛克菲勒標準石油公司在彼時的美國不但發展的非常快而且發展的非常好。它的一個標誌就是油價越來越低,生產效率越來越高。老洛克菲勒的一句名言是:我們不但要讓每一個窮人用得起油,而且用好油。但是因爲它在全盛期壟斷了全美90%的石油市場,就被美國聯邦法院裁定分解。其實,老洛克菲勒的壟斷水平比起我們中石油、中石化來也不過小巫見大巫罷了。這讓我們很多中國同胞覺得美國政府實在膽小,而且很不開眼,怎麼能把這麼好的一個公司給肢解了呢?但是,歷史證明美國法院的這個做法實在是太對了。如果一個公司它用300萬人就可以生產出我們7億人所生產的物品,我們能不能允許它存在,回答是:不能。因爲它剝奪了7億人的創業機會甚至生存機會。體制性壟斷表現更多。讓我很受刺激的一個例子是李連杰的壹基金居然都挺不下去了。壹基金的設計方案非常優秀;壹基金的運作方式特別具有可操作性;而壹基金的創立者李連杰又是那麼一位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世界級明星。這麼好的創意,這麼好的方案,這麼切中社會需要的善舉以及具有這麼廣泛影響的人物都在中國大陸辦不下去一個壹基金,它給我們的啓示是什麼?這啓示就是現行的體制設計太霸道了!當然還有公權力的壟斷。爲了刺激中國經濟發展,應該說中國高層確實大費腦筋,想出了種種辦法,遺憾的是,有一個特別重要的辦法而且是世界通用屢試不爽的方法,他們不願意採用。那就是減稅,給中小企業降低稅率,給個稅公平合理的大幅度提高起徵點。這樣的事情應該是順理成章的,然而,卻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爲什麼?因爲政府對自己的錢袋子比天還大。所以我要說:“民窮國富不是一個好消息”。不僅不是一個好消息,它還樹立了一個非常負面的壞範式,這個範式就是口惠而實不至。當然,壟斷還有許多派生物,如關係壟斷、江湖壟斷、金錢壟斷等等。壟斷如此之多,讓青年人怎麼辦?乾脆,就去報考公務員好了........

 

 

 

 

 再次,它折射的是中國大陸青年人對擇業之路的僥倖、焦慮與無奈。
  
   140萬人報考,103萬人實際參加考試這樣的數字實在是太匪夷所思了。幸而吉尼斯世界紀錄沒有收錄此等內容,如果收錄的話,我們是穩上這個記錄的。對於這種匪夷所思的行爲,有兩點是讓我們特別難以理解的。
  其一,公務員並不是一個非常具有魅力的職業選擇。公務員當然很重要,這工作不能說它不好,而且就全世界而言除去一些動亂不堪的國家,公務員顯然也是一種不錯的職業選擇。因爲它穩定、安全、少風險、有保障。但因爲它自身性質的原因,這是一種需要專業但不特別需要智慧的職業;是一種需要規範,旦不需要創造的職業;是一種中規中矩、科層嚴謹,但不需要想象力和非常規做法的職業。想當初,陳毅元帥出任外長,向周恩來總理請教外交工作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周恩來指點他八個字:外交工作,授權有限。身爲外長都要明確外交工作授權有限,作爲整個文官體系的職業構成,其工作性質與工作狀況如何可想而知。西方人對公務員的要求,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無過即是功,這和對政務官的要求恰成鮮明對照,政務官的標準是:無功即是過。由此可知,文官系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系統,但絕非一個可以充分發揮青年人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系統。如果這種本當沒有魅力卻產生意外魅力,那就說明或者是這個系統出了問題,或者是這個社會的心裏出了問題。在我們中國大陸,沒有聽說要建立嚴格科層制的文官系統,但也沒有聽說永遠不建立這樣的系統。究其原因,大約是因爲中國的官員太多了,種類太複雜了,想把他們統統納入文官系統肯定是一個完不成的任務。但依照毛式邏輯的三段式表達,凡現代人類都必定會建立文官系統,這是大前提;我們中華民族也是當代人類的一部分,這是小前提;結論是我們也必須建立文官系統。用我所信奉的說法,這個就叫文明必在律。
  
   另一方面,140萬人報考公務員,是需要付出巨大勞動的用經濟學的概念來表達,其成本自然也是非常沉重。而其錄取率如此之低,平均只有百分之一,一些熱門崗位然達到千分之一甚至幾千分之一。當然我聽說,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屬於裸考,不復習直接上考場,裸考的比例有多大,未見統計。但我相信絕大部分人還是用工的,認真的,花費心思的,做出種種努力的。以這樣的付出,去參加這樣希望渺茫的考試,是因爲我們的大學生缺少必要的生活常識嗎?是這140萬人都頭腦發熱嗎?是因爲他們把公務員考試錯當成了聖誕節嗎?顯然都不是。以常理論,青年人是應該最具夢想的年齡。在人類所有美好詞彙中,夢想應該是一個非常美麗的詞彙,可惜的是,在我們當代人數衆多的青年人中,夢想已經遠離他們而去。不但夢想遠離他們而去,連希望都遠離他們而去;不但希望遠離他們而去,連自信都遠離他們而去。我見過不少年輕人,他們對那些所謂勵志書往往嗤之以鼻,他們會反問,什麼夢想?什麼希望?什麼自信?中國模式給了我們這些嗎?中國經濟多年保持兩位數發展,給了我們這些嗎?中國所謂的法制環境,給了我們這些嗎?中國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狀況,給了我們這些嗎?中國當下的現實,給了我們這些嗎?沒有!需要付出這樣的代價,這樣的錄取機率需要在這些青年人心中,夢想希望與自信已經日漸淡去,取而代之的,則是僥倖、焦慮與無奈。而且這三者往往交織在一起,此起彼伏,混合而成。一時間是僥倖,一時間是焦慮,一時間是無奈。僥倖不成,轉化爲焦慮;焦慮無法宣泄又轉化爲無奈。我的一個學生參加公務員考試,他的期待是希望有一滴幸福的雨點,能落在自己頭上。這就是僥倖,但我不忍心打擊他的僥倖,實際上,中國人都明白你要是沒有什麼特別的、與衆不同的關係和渠道在,那幸福的雨點怎麼能落在你頭上呢?就是這雨點真的長了眼睛,也會被別有所長的人中途截取。我以爲,這樣龐大的隊伍報考公務員,絕對不是一個好消息;而日益喪失夢想、希望與自信的狀況又豈不是一個好消息;在青年人心目當中,來回滾動的,僥倖焦慮與無奈更加不是一個好消息。魯迅先生曾說: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對於當代青年人而言,我真的不希望他們爆發,當然更不希望他們精神上的死亡。唯一值得安慰的是,以我的親身經驗,我以爲現代青年尤其是80後青年,他們的心胸其實比我們所理解的要大;他們的意志其實比我們理解的要硬;他們的性格,其實比我們理解的要韌;他們的形象、追求與認同,其實比我們理解的要酷。就我所帶的幾個研究生而言,他們個個都是這樣的人。儘管他們擇業很困難,但他們並沒有提出要導師提供幫助。作爲一介書生,我自知沒有能力給他們以幫助,我所能做的,只是儘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批判這不合理的社會現狀,但我始終相信,這一代人一定會比我們做得好得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