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杉、IDG、北極光、順爲等投資大咖怎麼看智能硬件

回顧2015年的智能硬件領域創業,谷歌、 Facebook、微軟等國際巨頭,BAT等國內大佬都爭相角逐,智能硬件的上下游產業鏈及行業生態已經開始形成,巨頭們的領跑將開啓智能硬件一個新的時代。讓我們來看看,智能硬件領域的投資人們怎麼看硬件創業的邏輯與趨勢。

 

聯想之星投資副總裁吳炳見:聯想之星是中國領先的天使投資機構,曾投資了Face++、思必馳、歐瑞博智能家居、AbleCloud、丁盯智能等項目。

 

新消費電子


投資要點:選對品類+重新定義性價比+形成消費電子品牌+線下鋪量。


新消費電子有兩個特徵:第一,它是一個大規模的存量市場,是對已有電子產品的改造升級,而非創造新品類。第二,它是用互聯化的手段改造關鍵節點,是否智能不關鍵,關鍵是有沒有提升體驗。它取代的對象是松下、索尼這類舊的消費電子公司。比如,我們小時候家裏用的是機械洗衣機,在單片機足夠便宜後,都變成了微控制洗衣機,未來幾年,在聯網模塊足夠便宜後,會升級爲聯網洗衣機。


做新消費電子,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千萬不要被智能硬件的“智能”兩個字矇蔽,新消費電子賣的好不好,關鍵點不在智能上,而是在下面這些要素:


 1.選對品類——儘量選存量市場,挑那些出貨量大、又沒有強勢品牌的品類改造,找軟柿子捏,如果一個品類裏已經有十個強勢品牌,並且分佈於各個價格區間,那麼慎入。選品類尤其重要,是決定消費電子產品成敗的第一步。


2.重新定義性價比——消費電子發展史是一部降價史,用高性價比產品來降低用戶的選擇成本,能把供應鏈成本壓縮到極致,本身就是一種壁壘。


3.建立品牌壁壘——沒有別人造不出的消費電子產品,只有別人打造不出的消費電子品牌,消費電子通常沒有強技術壁壘,也不具備網絡效應,想單純依靠產品形成壁壘是行不通的,如果想形成壁壘,打造消費電子品牌是逃不開的。


4.線下鋪量——渠道方面,不是放在網上就可以賣了,也要注重線下鋪貨。一個價格不菲的新產品,往往是試用過後纔有購買衝動的。


投資難點:難以迭代+產業鏈條長+融資階段不匹配


1.難以迭代——互聯網產品的開發是走一步看一步,硬件產品的開發是先想好最後一步,再走第一步。天使輪融到的錢只夠開發一款產品,如果子彈沒有打中,基本沒法再打第二發子彈。因爲難以迭代,所以對硬件創業者能力的要求是更高的,對品類選擇的要求也更高。


2.產業鏈條長——硬件開發、軟件開發、工業設計、供應鏈管理、線上營銷、線下渠道,這麼長的鏈條,少一環可能就玩不轉了。


3.融資階段不匹配——一個互聯網App開發三個月上線,如果數據很亮麗,第五個月就可以開始融A輪了。但是對智能硬件來說,天使輪融到的錢只夠做出一臺樣機來,還沒有出貨就要融A輪了,等到量產時就要融B輪了,產品階段與融資階段嚴重不匹配,後面的投資人會比較難下決心。如果能拿出數據驗證,或者是一個非常讓人有信心的團隊,拿後續融資會容易很多。


新智能主機


投資要點:截然不同的投資思路+分流終端+多交互方式+延展性


新智能主機的投法則是另外一種思路,和新消費電子截然不同,甚至相反。

從PC到智能手機,下一個智能終端是什麼呢?可能是機器人、無人機、VR或者AR,它們不會完全替代手機,但是可能在某些場景上會分流手機的時間,完成手機沒法完成的一些工作。新消費電子改變的是一個功能,一個行業,而新智能主機改變的是若干個行業,就像無人機,現在改變的是僅僅是相機,未來有可能會改變物流和安防。


新一代的智能主機出現時,往往伴隨兩個特徵:


1.人機交互方式的改變——從PC到手機,人機交互上增加了三個維度,一是移動性,二是LBS,三是語音,這些維度增加後,終端就變得更加強大,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現在就可以完成了。機器人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人機交互方式。多少年來,都是我們給手機一段信息,手機返回給我們一段信息,這是傳統的交互方式。但是機器人不同,你給它一個指令,它返回給你的可能是一個動作,或是一個已經完成的任務,信息和動能之間第一次有了交互。VR/AR則是在手機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三維空間這一維度,可發揮的空間大了很多,互動娛樂碰上三維空間,這裏面可發生的化學反應太多了。


2.極大的延展空間——一個未來的智能化主機,改變的往往不只是一個行業,而是若干個行業,這終端不是featurephone,而是smart phone,可以承載很多應用和內容。


投資建議:有門檻的跑道+匹配的團隊+底層技術優先


1.有門檻的跑道:如果一個跑道上有一百多個player在玩耍,十有八九是這條跑道門檻太低,誰都可以進入,最後勝出的往往不是創業公司。想想2014年的手環市場,當時市面上有一兩百個團隊在競爭,最後小米一個79元的手環出來就沒法玩耍了,因爲這事轉化成拼價格、拼渠道、拼品牌了。說到新智能主機,大家可以想想哪個跑道有上百個選手,可能要小心了。


2.匹配的團隊:智能主機對團隊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因爲光研發就需要兩三年,中間還要融資兩三次,支撐項目融資的可能不是銷量,而是是技術壁壘,需要團隊有足夠的實力做出技術壁壘來。


3.底層技術優先:跑道長期看好,但是目前好的投資標的少,現階段底層技術佈局大於整合機會,這樣無論哪個選手跑出來,用的都是那一家的底層技術。


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楊志偉: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專注於投資立足中國,面向全球市場的高新技術初創企業。曾投資滴滴打車、聚熵智能、零零無限科技、小智超級音箱等。

 

關注能給大衆帶來生活便利的企業


金沙江非常看好人工智能在未來,在家庭領域的應用。最近可以看到,圍繞着機器學習,語音識別、機器學習、大數據集成的這樣一些人工智能技術越來越受到智能硬件的追捧。


因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這樣一些基礎性的學科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所以人工智能整體的過去遇到的一些瓶頸得以突破。同時,各種應用的場景,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得到了拓寬。所以無論是基礎性的技術,還是應用型的場景,都爲人工智能走向家庭奠定了基礎。自然在這個新的領域裏,就會獲得很多投資人的關注。


不過,作爲資本,投資是需要回報的,所以在機器人領域,真正的能夠去作爲投資的必須是要有應用場景結合的企業。金沙江對人工智能這個領域裏面跟蹤研究已經有很多,應該是說它是一個高科技的產品。在下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讓一個高科技的人工智能產品走向家庭,而且真正的讓老百姓感受到它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他相信這是機器人領域,大家都會很關注的事。


 “不久前聚熵在北京發佈的小智管家機器人,就很好的把人工智能的應用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切合點,以容易理解,而且很簡單的方式走入了家庭。”機器人是一款高科技的產品,而小智機器人以老百姓容易理解的方式,進入到家庭裏,讓人感覺到人工智能對於我們家庭的娛樂、生活帶來的便利。在人工智能領域,類似聚熵這樣的企業,是值得關注的企業。



華登國際蘇仁宏:全球智能硬件及半導體領域知名的風險投資機構。他主導參與的投資項目包括矽力傑、大疆無人機、DFRobot 等。

 

我們看好哪幾類智能硬件公司?


第一類是創新型、新品類的智能硬件,要點是創新,這是很難的。現在中國講萬衆創新,但是我堅持認爲創新永遠屬於極少數人,中國真正有創新能力的公司是屈指可數,非常珍貴的。


第二類是專屬社羣,比如DFRobot 那樣服務創客的社羣,或者是 “行者” 那樣的騎行社羣。騎行是在跑步之後另一個會流行的健康生活方式,將有很大的商業價值。


第三類是有核心技術的公司,比如說安霸半導體公司。半導體市場在世界範圍內是沒有市場進入限制的,我們與美國公司、日本公司都是公平競爭,不像互聯網, BAT 如果沒有中國的保護就沒有今天。但是芯片不一樣,安霸有核心技術,不管是 DJI(大疆),還是 GoPro 都用它的芯片。


第四類是世界技術在中國應用。我建議創業公司可以考慮這個方向,什麼意思?我們提到人機交互的技術,一定不是中國公司做得最優秀,一定是硅谷或者是以色列的公司做得更好。但核心技術有很多的應用,應用是和國情有關聯的。很多新的品類是跟中國市場緊密相關的,這個市場是屬於誰的?屬於你的。


最後一類是與傳統行業關係巨大的智能硬件公司。爲什麼說空調和冰箱在智能化後那麼有用?今天大家看到是遙控控制的功能,還不夠。“雲化” 的價值有多大?如果在雲端能知道誰家的空調壞了,那雲端就是服務公司,是維修公司,這是從控制到服務的模式轉變。


戈壁創投合夥人徐晨:專注於投資中國的早期科技項目的專業創業投資公司。曾投資卡拉丁、Autobot、Picooc、Sleepace等。

 

戈壁投資自2012年開始看硬件,2012年底2013年初開始投硬件,從iKar開始,已經投了Autobot、Picooc、Sleepace等智能硬件領域的產品。顯然這些產品有個共性,就是遵循智能硬件領域的投資邏輯:


“第一,主要看跟數據相關的,我們投的硬件產品希望它可以持續地、不停地產生數據,空氣監測儀、行車記錄儀、睡眠監測儀、體脂監測儀都是這樣的道理。而且這些數據的應用場景,最好是不用去主動觸發,而是被動觸發。 比如運動檢測,這個東西做之前已經有一個應用場景存在,只需基於運動這個場景去做一些數據收集類的工作。


第二,純粹的可穿戴我們不花太多的精力,我們更願意看好它往輕奢品發展,某種程度上它的展示性比功能性更重要。


第三,產品團隊要有比較快的迭代能力,團隊人員要對供應鏈有一定的經驗。” “純互聯網的人員,設計、產品定義、迭代能力都具備,但產品的質量控制和週期控制不一定具備。”


產品方面的陷阱


第一,追逐所謂的流行。大家做手錶你就做手錶,智能硬件是個全新的盤子,還沒到大家要一起跟風廝殺的地步,不是以前的小家電那樣的, 一個公司賣了個爆款,大家都跟風弄一個。


第二,不懂控制成本。前期的沉默成本,開模、樣品定義資金消耗挺大,硬件產品做了就做了,沒法很快迭代的。


第三,產品初期功能多,迭代慢。早期的時候,產品產品功能該割捨的要割捨,多做一些產品迭代,甭想着一代產品賣三年的美夢。


第四,跟供應鏈關係不穩定。跟上游的供應商要有延續性的關係,產品能做輕就做輕,除非這個產品是特別特殊的,有些東西能跟第三方合作就合作。


第五,沒有去多找一些預售平臺。現在時間很早,渠道的價格還不高,可以多找一些預售平臺,早些建立起比較靠譜的關係,等京東、蘇寧、淘寶這些平臺壯大了,對產品的限制就會越來越大。


人方面的陷阱


“除了市場風險、產品風險這些是所有企業沒法避免的,人方面的陷阱我們還是可以主動避免的”徐晨說完後,列舉了他投資過程中人方面可能會遇到的陷阱。


第一,創業者融到兩輪錢三輪錢的時候就會感到膨脹,有時會爲了擴張而擴張,比如凡客陳年之前就走過一些坑,這個在早期投資人很難做判斷。


第二,單個創業者一定會有些問題,至少一開始兩三個合夥人是起碼的,但有一個肯定是主導。不然開始擴張的時候,人留不住是比較痛苦的事情。


第三,創業者對資金的控制不好,很多時候投資人不是在乎你的規模能達到多少,而是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下,對未知的情況做很好的預測。有的團隊融錢融到一半就沒了,這時候就很被動,估值被資本方砍價的可能性大。


第四,就是創業者團隊中沒有傳統背景的人來參與。當時投的公司有的一開始走過一些彎路,後面我們發現是缺少對傳統行業的認知。


IDG資本副總裁樓軍:IDG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國際投資機構之一,曾投資了百度、騰訊、搜狐、智齒科技、Rokid、小源科技等。

 

硬件的原動力是軟件,硬件只是一個殼,真正給用戶帶來體驗的還是它背後的那套軟件,所以這個本質規律是硬件是由軟件驅動的。那軟件是由什麼驅動的?軟件一定是有用戶需求和使用場景這兩點去驅動。最後決定這個硬件好不好的還是背後那套體驗,那套體驗是由用戶來做決定好不好的,這是一個本質性的規律。


做硬件兩難點:出錯機會少,要建立在真正剛需上。


相對來說,做硬件的難點到底在哪裏?樓軍總結了兩點:


第一,做硬件,出錯機會是非常非常少的。如果你只是出於一個做網站或者做一個APP的時候,可以先上一個出行的版本,在這個版本上通過與用戶的互動去更新迭代,它的試錯成本挺低,進入門檻也挺低,硬件只有做成一個產品纔有資格進入市場,一旦進入市場之後萬一體驗不好沒有第二次機會了,這個對硬件來說是比軟件難的地方。


第二,硬件切的那些應用場景是真正建立在剛需上面,而且是把剛需體驗做升級。如果沒有這兩點,它本質的硬件是可有可無的,我們發現這些硬件做得再酷再炫,但審美疲勞之後就會被淘汰掉。有些硬件一開始作爲體驗切入,最後拼命地搞設計、搞花樣,把看上去很酷變成一個潮流的東西,變成一個潮品,這些潮品的生命週期會變得很短。硬件難是難在上線的第一版本,它的基礎體驗就要做到極致。你一開始拿硬件切的那幾個需求,第一個版本的時候一定要做到極致。這個對整個創業團隊,特別是對CEO來說挑戰是非常非常巨大的、這也是爲什麼到去年的時候整個智能硬件的熱潮非常非常熱,今年開始大家都處在觀望的態度。今年可以看到市場上能融到錢的硬件項目也是越來越少的原因之一。


如果一個創業公司現在開始做一個智能硬件相關的創業項目,有幾點,一定要注意:


第一,千萬不要把智能硬件和功能性硬件混淆一談,一定要把智能想清楚,有些智能硬件就是加了一個功能上去而已,它不叫智能,什麼叫智能這個一定要想清楚。


第二,是對人的要求,如果創業者或者是整個團隊,最好一定是一個產品思維型的團隊,而不是一個技術思維型的團隊。什麼叫傳統思維型和技術思維型?技術思維型經常是我有什麼?我能做什麼?通常這樣的結果就像談戀愛似的,如果是我有什麼我能做什麼,最後給的結果,對方給你的反饋就是對不起,我們還是做朋友吧,因爲你給的不是我想要的,因爲你不知道我想要什麼,千萬不要拿自己認爲是對的方法去追求客戶。產品思維是什麼呢?產品思維是用戶想要什麼必須做成什麼,必須做成的這個東西是絕對不能妥協的,因爲這個纔是真正用戶想要的,我有什麼東西我就放進去,我沒有的東西我找來放進去,但是這個東西是絕對不能妥協的,這個是產品思維型,產品其實決定了體驗,而不是技術。


最後一點,從大方向上來說,我相信物聯網、智能硬件這個方向一定沒有錯。之前所謂的手機APP,我相信手機APP它能夠滿足用戶需求的極限已經快到了,就像當年功能技能不能滿足用戶需求的極限快到了,所有的軟件能滿足用戶的需求快到了,用戶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時候,現在的智能手機這個能達到的極限也快到了,這個時代需要出一些新的硬件去滿足那些軟件所能提供的體驗。


紅杉資本合夥人孫謙:紅杉中國致力於發掘和培育產業界的參天大樹,是中國最知名的風險投資機構之一,曾投資新浪、阿里巴巴、京東、蟻視科技、大疆創新、出門問問等。

 

第一,做硬件創業,中國有着無可比擬的優勢。不僅因爲有廣闊的市場,智能硬件的產業鏈的核心也在中國,巨大的生產優勢和資源讓美國創業者也十分羨慕。而真正想成爲全球化的公司,也只能從硬件出發。


第二,好的硬件產品都是從小衆產品開始的,“小而美”的、解決了一小部分人實際需求的產品纔有可能發展成大衆化的產品。


第三,硬件想要長遠的發展,會不斷的弱化硬件屬性,強調系統的重要性。通過軟件系統建立生態系統纔是應有的發展方向。


北極光董事總經理楊磊:北極光創投致力於“扶持世界級的中國企業家,培育世界級的中國企業”,曾投資美團、觸控科技、智航無人機、酷我等。

 

下一階段我們一個重點會是智能汽車。事實上我們每關注一個領域,都會花很長時間定方向,並不斷摸索。去年北極光重點佈局了智能系統,智能可以理解成感官(傳感器)、大腦(人工智能或 AI)、執行(機器人)三個部分,如果把傳感器、AI 和汽車結合在一起,就是智能汽車。


看好這一領域,是因爲智能汽車會是一個比手機大得多的機會。未來擁有汽車的人的比例會繼續上升,和擁有手機的人逐漸達到接近的程度,而汽車的價格則比手機貴得多。


同時,現在已經到了汽車行業發生變革的時間點。這個行業非常傳統、非常慢、非常重,像烏龜一樣。當所有人都是烏龜時沒關係,但一旦像特斯拉這樣的新進入者出現,行業就必須發生改變。比如,特斯拉作爲電動車,整個供應鏈都和傳統汽車供應鏈不同,不再需要無級變速箱、ABS 這樣的傳統廠商有壁壘優勢的設備,這就推動供應鏈簡單化,行業迭代速度變快。


第二,人工智能領域也在發生改變,傳感器價格快速下降,結合在一起,大家都看到未來的車會把傳感器、人工智能嫁接到現在執行的單元,變成智能汽車。


這個領域我們確實看的比較早,而從去年11月 份開始就變得非常熱,因爲當時特斯拉推出了有一點無人駕駛味道的功能。今年的 CES,我也明顯感覺到智能汽車是幾大主題之一。 


我們認爲,未來的智能汽車會以圖像傳感器爲中心,輔助以其他廉價傳感器,以 AI 爲大腦實現無人駕駛。在這種解決方案下,現在一整套系統加起來也就是幾千美金,未來在此基礎上成本可以下降到小几百美金。


坦誠而言,國內在 AI 這塊和國際領先水平差的還比較遠,但是高性價比傳感器上我們已經看到了機會。因此我們會重點在國內投有壁壘的、高性價比的硬件,以及能夠把國外最先進的 AI 軟件結合到國內硬件平臺上、結合國內廠商的需求,做好本地化服務的企業。


行業變熱之後,市場大、機遇大,確實出現很多公司都在努力往前拱,但是好的公司數量還不多。智能汽車是一個巨頭都會關注的領域,各個巨頭都有山頭,小公司能起來靠的不是商業模式創新,應該是技術主導,因此門檻相對偏高,對團隊的經驗和能力都有要求,不是任何團隊都可以做。


好的創業者必須非常專業,這樣的團隊在做的時候才能夠帶動產業鏈。比如我們投資的圖像傳感器公司 Cista,正在做全世界暗電流,最低動態範圍最大的圖像傳感器,上下游廠商都在和他們合作。這個領域的競爭是激烈的、全球化的,而且最後會是贏者通吃。 


怎麼理解行業的痛點和難點所在?創新又會從何處產生?挑戰仍然來自人工智能和傳感器。在 AI 方面,無人駕駛有幾個關鍵點:第一,運算必須本地化,不能太貴,也不能像 AlphaGo 一樣用一個機羣支撐它;第二,實時性非常強,一秒鐘幾十次,第三,必須非常準確,不能算錯了再補,所以把 AI 用到無人駕駛和輔助駕駛的時候要求非常高。


因此,AI 項目之間的區別就在於,是否能夠用相對廉價的計算設備做快速的、每秒 40-50 次的處理,同時達到非常高的精度和準確度。現在這個領域國內有很多公司都說可以做,但關鍵點仍在於快、準、同時用嵌入式芯片達到這樣的性能。


比如我們在美國投的 drive.ai,是斯坦福的團隊在 AI 無人駕駛實驗室做了三年之後成立的公司,能夠達到三個上述要求,但更加重要的還有第四個要素:從技術變成產品,需要非常好的合作伙伴。這個行業的問題是,做人工智能的往往不懂汽車,而做汽車的又不懂人工智能。我們給他們帶來了日本、歐美兩家戰略投資,都是汽車行業的一級供應商和車廠。


傳感器方面也需要技術突破。比如激光雷達是谷歌在用的系統,相信在未來的車裏面也非常必要,但不一定是谷歌用的 64 線,也可能 2 線、4 線就可以了,成本需要非常合理。我們投的鐳神就可以把中國製造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但是把激光雷達掰開來看,核心的還有兩個很難降低成本:線性圖像傳感器和激光芯片兩個部件。現在中國沒有公司可以做高速線性傳感器(每秒 10000 次),激光芯片也全部是進口,我們投的圖像傳感器公司,就正在攻克線性傳感器的難關。


未來創新最主要的機會,硬件上會在於性價比更高的激光雷達或者是下一代技術;動態範圍大的、暗電流低、高溫成像好的圖像傳感器;性價比很好的雷達或者是超聲傳感器;或者某個新的大家沒想到的傳感器。AI 則在於更好的視覺系統和控制系統。此外,還有智能汽車的操作系統,我們投的中科創達正在做;另一塊還沒看到的是車與車之間的交流,會以什麼樣的技術平臺、什麼樣的形態?也會變得非常重要。


DCM  Francis Kao:DCM致力於幫助有雄心壯志的企業家創建偉大的高科技企業,是頂級國際資本,曾投資牛58同城、途牛、唯品會、JAWBONE、BASIS等。

 

1.瞭解投資方的出發點,找合適的融資對象。在中國大多數智能創業項目不一定符美元基金的投資回報週期和倍數要求,不一定是最適合融資的對象,可以多考慮看看人民幣基金和戰略型投資人。當然,如果你覺得你的創業項目市場容量大, 門檻高, 投資金額高, 可能回報週期會較長,歡迎和我或其它DCM的同事聯繫)


2.Pre-A輪, A輪和B輪融資時的風口很重要。我個人覺得2016智能硬件的風口在: VR / AR / AI+硬件 / 機器學習+硬件 / 軟件+硬件做垂直領域的商業應用服務。


3.如果看能的話,儘量選市場大門檻高的生意(actually, it's 廢話, but it's very true...)。不能的話,選門檻高但市場相對小的生意,至少會有利潤,能做成一個生意。再不行的話,只能選你在執行面上可以贏過所有人的生意,但很可能會做的很幸苦,因爲很多人也會這麼想。


4. 做自己熱愛的事, 別爲了創業而創業。


創客總部張凌瑾:創客總部是國內領先的專注於移動互聯網領域的種子基金,致力於孵化革命性的互聯網應用,曾投資牛視科技、微跑、溯聯科技、變胞機器人等。

 

第一:正確判斷行業的發展方向

智能硬件創業中企業的發展現狀、發展前景包括如何發展,這些都需要創始人考慮的很清楚。如果行業的發展方向判斷錯誤,對於企業影響非常大,很多創業公司可能直接就失敗了。就連大公司也很難以承受,比如諾基亞的塞班系統。諾基亞塞班的失敗也給我們警示:正確判斷行業的發展方向對智能硬件創業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健康度的標準”

判斷產品是否對客戶有實際價值的其中一個黃金標準:健康度的標準。一個產品是否真的補充了人的能力,解決了人類的真實需求,或者解放了人從繁重的工作等任務中出來,讓人們更多的去迴歸自然和生活等,是衡量一個產品對客戶是否有用的標準。想想未來的社會應該是個什麼樣的?然後再決定自己的產品應該是屬於什麼領域的、什麼樣的。


第三:未來在智能硬件領域的行業分工會越來越重

每一個初創企業一定要找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來確定公司在行業分工中的定位。比如很多公司的技術研發能力非常強,但是在產品UI設計,消費者市場推廣相對較弱。那麼這個公司可以做一個技術方案提供商,多花時間在自己的核心技術積累,然後提供好應用的接口和標準,找到行業中面向消費者應用的企業,一起來培育市場。國外過去在這個方向做的很好,很多公司都是這樣起來的。比如老牌一點的intel,微軟等,也比如現在的ARM等公司。而且我們相信,未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在技術方向一定也有更多積累,發展成爲技術提供商。


第四:技術公司的商務拓展

商務拓展很重要,尤其對於2B的技術起家公司,商務拓展很重要。首先,在創業的開端,技術公司還是要有專門的人負責商務開拓的,儘量是合夥人級別的專門負責。然後,在商務開通的過程中,市場宣傳,PR還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市場PR潛在的合作伙伴有可能就會關注到該公司的技術。主要的創業媒體、行業媒體、創業大賽等還是要去參加的。做PR的時候,有個比較通常的做法,在百度或者谷歌搜索引擎中搜索自己的公司名/產品名,關注第一面顯示的內容,然後再搜對標的行業巨頭,看下他們第一面的內容,從中找出自己和別人的差距,然後去努力。例如face++,當時媒體大量報道“曠視科技或2012奶奶黑馬大賽總決賽冠軍:世界第一的人臉識別技術face++”,不僅知名度有了,同時face++擁有了大量的曝光和流量,這些也爲企業提供了信用背書。最後,商務拓展,一定要記得“擒賊先擒王”,現在已經過了找業務員喝酒吃飯的年代。直接和有決策的負責人溝通,從談判的效果和效率來說,都是最優的。


第五:智能硬件公司的供應鏈管理經驗

智能硬件公司的供應鏈中最關鍵的是成本控制,不建議公司在開始的階段通過選擇便宜的原材料等方式來控制成本,會影響產品的質量。節約成本可以從選擇靠譜的供應商開始,減少不斷返工而造成的浪費。另外,對於消費級的產品,產品的第一代產品的第一個版本儘量選擇好的原材料,保證質量和口碑。在產品的後續版本中,可以選擇稍微便宜一點的原材料(當然也要品質過關),可以部分的節約一些成本。有一個建議:北京的硬件創業公司在南方的代工廠生產管理,一般來說還是需要有合夥人級別專職負責的,畢竟智能經驗的產品質量非常重要。產品發售以後,出了問題不能通過線上發佈新版本來修復。(小tips:有部分公司是在合作代工廠商裏面找了一個負責人,兼職的形式來協助把控產品質量。)


從2015年我們投資的項目來說,1/3的項目都是智能硬件和人工智能相關的,而且很多項目還很不錯,比如專注於AR設備及服務開發的“牛視科技”、基於人工智能與機器視覺等實現新一代交互體驗的“瞄瞄識圖”、全球首款專爲青少年兒童設計的可穿戴體感遊戲機的“微跑小蛙”、國內首款消費級微型光譜儀“溯聯科技”等。2015年智能硬件已經比較熱了,2016年一些關鍵技術領域將會有一個實質性的突破,比如AR/VR、AI,這個也是我們說的創業從模式創新到技術創新的迴歸。所以我們2016年會重點關注“智能硬件和人工智能領域”的項目,特別是AI和傳統行業的結合。所以我們將在今年4月將舉辦一個專注於智能硬件&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業營,不但提供投資、更幫創業者整合行業上下游的資源,歡迎相關領域(智能機器人、無人機、可穿戴(醫療)設備、AR/VR、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汽車)、物聯網)創業者報名參加。


偉大的公司都在做什麼? 下一個 “獨角獸” 在哪裏?


偉大的公司在做什麼?這對創業的人來講是非常有意義的,尤其是關注谷歌,谷歌從 2010年 開始平均每個禮拜會收購一家公司,涉及到人工智能、VR、3D、智能家居、雲技術。谷歌正在創造新的品類,每一個都將帶來巨大的改變。而蘋果所做的整合是圍繞手機、平板和手錶,蘋果通過整合新的技術來提升產品體驗,本質上是構築生態系統的護城河。


與谷歌、蘋果等國際互聯網巨頭相比,BAT三家推出或合作推出的產品相對較雜,也比較邊緣。但是在智能硬件整體趨熱的大勢下,BAT的腳步也在加快。BAT在佈局上也有一些共通之處:瞄準家庭場景、重服務輕製造、搭平臺是核心。從領域上看,百度採取廣撒網的做法,Baidu inside讓百度的服務可以延伸到智能電視、智能家居、智能汽車、可穿戴設備等領域。阿里巴巴和騰訊雖然都在搭建平臺,但是都只選擇了部分領域進入。從產業鏈上看,百度和騰訊利用自身或合作伙伴資源,形成了爲開發者提供雲平臺服務、銷售渠道、收集用戶數據並提供用戶服務的完整鏈條。相較而言,阿里巴巴目前的鏈條暫時缺少用戶反饋環節。三家都沒有切入爲智能硬件開發商服務的供應鏈。

 

下一個 “獨角獸” 公司在哪裏?未來正真的智能硬件一定是集數據採集/傳輸、自主分析決策、操作執行於一體的終端系統,更多的硬件產品將會突破外在形態的界限走向融合,比如無人機與機器人的融合。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高性能傳感器、高精密集成芯片、人工智能、機器控制將會成爲智能終端的標配,將其中一種或多種技術融合到傳統市場的產品,將會成爲未來第一批獨角獸。尤其,AI技術與現有產品的結合將率先催生一批巨頭企業,比如谷歌無人駕駛、服務型機器人Pepper。


下面還有更多精彩,在等你哦!

創客總部智能硬件創業營

對外招募項目啦!

30~200萬種子基金,免費對接天使輪;

       大咖分享、私董會、頭腦風暴等形式的深度課程學習模塊; 

       產品需求設計、供應鏈管理、產品營銷完整資源鏈條;

       智能硬件專家智庫、行業大咖面對面傾囊相授;

       硬件領域新銳創業校友圈子相互支持!


1、報名條件:種子輪項目 智能硬件領域

2、報名方式:將BP發至郵箱:[email protected](郵件請備註聯繫方式)

3、負責人: 張凌瑾:13811571649     

4、地址:北京海淀區中關村大街18號(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 919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