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7日作業

1、國家信息化體系要素包括信息技術應用、信息資源、信息網絡、信息技術和產業、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法規政策和標準規範6個要素。

2、國家信息化體系六要素關係圖。

3、考點一:六要素的位置;考點二:各要素的功能。

4、信息技術應用是信息化體系中的龍頭,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主陣地。

5、信息資源、材料資源和能源共同構成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三大戰略資源。

6、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國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務,是國家信息化建設取得實效的關鍵,也是我國信息化的薄弱環節。

7、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程度是衡量國家信息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

8、信息網絡是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信息技術應用的基礎。

9、信息網絡分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計算機網。三種網絡的發展方向是:互相融通,取長補短,逐步實現三網融合。

10、信息技術和產業是我國進行信息化建設的基礎。

11、信息化人才是國家信息化成功之本,是信息化建設的關鍵。

12、信息化政策法規和標準規範是國家信息化快速、持續、有序、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

13、電子政務建設的指導原則:1)統一規劃,加強領導。2)需求主導,突出重點。當前要重點抓好建設統一網絡平臺、建立標準、健全法制,建設和整合關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業務員系統。3)整合資源,拉動產業。4)統一標準,保障安全。

14、電子政務網絡由政務內網和政務外網構成,兩網之間物理隔離,政務外網與互聯網之間邏輯隔離。

15、政務內網主要是副省級以上政務部門的辦公網,與副省級以下政務部門的辦公網物理隔離。

16、政務外網是政府的業務專網,主要運行政務部門面向社會的專業性服務業務和不需在內網上運行的業務。

17、政府12金工程:辦公業務資源系統、金關、金稅、金融監管(含金卡)、宏觀經濟管理(金宏)、金財、金盾、金審、社保保障(金保)、金農、金質和金水。不包括金土、金信。

18、國家4大基礎信息庫:人口基礎信息庫、法人單位基礎信息庫、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基礎信息庫、宏觀經濟數據庫。

19、企業信息化結構:1.產品(服務)層;2.作業層;3.管理層;4.決策層。

20、“一把手”原則:企業信息化實施過程中必須堅持企業最高負責人負責制,沒有企業高層領導的參與,單靠信息技術部門推進信息化將是很困難的。

21、企業資源計劃 ERP 

22、企業資源計劃經歷了基本MRP、閉環MRP、MRPII和ERP這4個階段。

23、MRP 物料需求計劃

24、基本MRP聚焦於相關物資需求問題,從而即時採購所需物資,降低庫存。

25、閉環MRP系統除了編制資源需求計劃外,還要編制能力需求計劃(CRP),並將生產能力需求計劃、車間作業計劃和採購作業計劃與物料需求計劃一起納入MRP。

26、閉環MRP在基本MRP的基礎上,增加了生產能力計劃、車間作業計劃和採購作業計劃,將整個生產管理過程納入計劃;並且在計劃執行中根據反饋信息平衡和調整計劃,使得生產的各個方面協調統一。

27、生產管理只是一個方面,它所涉及的僅僅是物流,而與物流密切相關的還有資金流。

28、MRPII的基本思想:把企業作爲一個有機整體,從整體最優的角度出發,通過運用科學的方法對企業各種製造資源和產、供、銷、財各個環節有效組織、管理和控制,從而使各部充分發揮作用,整體協調發展。

29、MRPII的特點:計劃的一致性和可行性。MRPII把通常的計劃決策、計劃制定和計劃執行這三級計劃管理統一起來。物流、資金流的統一。

30、ERP是一個以財務會計爲核心的信息系統,用來識別和規劃企業資源,對採購、生產、成本、庫存、銷售、運輸、財務和人力資源等進行規劃和優化,從而達到最佳資源組合,是企業利潤最大化。

31、ERP系統特點:1)ERP系統是統一的集成系統。它的統一性突出表現在系統使用一個集中的數據庫、數據倉庫,每個子系統都在這個中心數據庫上運行。2)ERP是面向業務流程的系統。不是簡單地通過計算機技術將企業現行業務流程固化,而是要按照建成現代化企業的目標將企業現行業務流程優化重組,並且讓ERP系統支持優化重組了的業務流程,從而達到提高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的目的。3)ERP是模塊化可配置的。4)ERP是開放的系統。

32、ERP系統的功能

1)財會管理

  (1)會計覈算:·總賬模塊·應收帳模塊·應付帳模塊·現金管理模塊·固定資產覈算模塊·多幣值模塊·工資覈算模塊·成本模塊

  (2)財務管理

2)生產控制管理

  (1)主生產計劃(2)物料需求計劃(3)能力需求計劃(4)車間控制(5)製造標準

3)物流管理

  (1)銷售管理(2)庫存控制(3)採購管理

4)人力資源管理

  (1)人力資源規劃的輔助決策(2)招聘管理(3)工資覈算(此項容易混淆“會計覈算”中,要記清)(4)工時覈算(5)差旅覈算

33、CRM 客戶關係管理

34、ERM 企業關係管理

35、一個企業的客戶管理關係將被納入企業關係管理。可以認爲CRM是ERM的一部分。

36、CRM的核心,就是企業必須清楚的認識到目前所擁有的客戶羣體中,哪一種個人或者組織最有可能爲本企業帶來利潤,這部分是最有希望的客戶;同時還必須清楚的認識到哪些客戶很有可能流失而成爲競爭對手的客戶。總的來說,獲得一個新客戶比留住一個老客戶需要更高的成本。

37、關係在CRM中扮演者核心的角色。

38、在CRM中,管理的對象是客戶與企業之間的雙向關係。

39、在企業對其客戶關係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必須注意的是:首先,這種雙向關係的建立有一個自己的生命週期,要有充分的耐心對其進行培養。其次,關係的維繫的重要性甚至高於關係的建立和發展。最後,企業在CRM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永遠都應該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

40、CRM的定義(目前比較主流的):CRM系統是基於(方法學)、(軟件)和(因特網)的以有組織的方式幫助企業管理客戶關係的信息系統。

41、CRM的要素:第一,CRM以信息技術爲手段,以客戶爲中心的商業策略,企業的經營是以客戶爲中心,而不是傳統的以產品或以市場爲中心。第二,CRM在注重提高客戶的滿意度的同時,一定要把幫助企業提高獲取利潤的能力作爲重要指標。第三,CRM的實施要求企業對其業務功能進行重新設計,並對工作流程進行重組(BPR)。

42、CRM三角模型(圖1-5),x座標“信息技術”,y座標“CRM經營理念”,斜線“CRM系統”。

43、典型的CRM體系結構(圖1-6),從左到右“數據源-營銷數據存儲-決策產生-信息渠道”。

44、CRM系統的功能:1)有一個統一的以客戶爲中心的數據庫。2)具有整合各種客戶聯繫渠道的能力我們定義企業與客戶接觸和交互的事件爲“接觸點(touch point),接觸點是企業獲得客戶信息的最基本來源。3)能夠提供銷售、客戶服務和營銷三個業務的自動化工具。4)具備從大量數據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即這個系統必須實現基本的數據挖掘模塊,從而使其具有一定的商業智能。5)系統應該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和可複用性,即可以實現與其他相應的企業應用系統之間的無縫整合。

45、什麼是客戶數據:客戶數據可以分爲描述性、促銷性和交易性數據三大類。

46、描述性數據是客戶的基本信息。

47、促銷性數據是企業曾經爲客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歷史數據,主要包括用戶產品使用情況調查的數據、促銷活動記錄數據、客服人員的建議數據和廣告數據等。

48、交易性數據包括歷史購買記錄數據、投訴數據、請求諮詢及其他服務的相關數據、客戶建議數據。

49、考試中會出其中一個數據,把特點說清楚。

50、CRM應用功能的設計:從目前的市場狀況來看,CRM應用系統的實現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但是,合格CRM系統至少需要包括以下幾個比較基本的功能模塊。1)自動化的銷售;2)自動化的市場營銷;3)自動化的客戶服務1.售前服務2.現場服務3.售後服務。

51、完整的數據挖掘過程必須包括數據的清理與集成、數據的選擇與變換、數據挖掘以及最後的知識評估與表示。

52、數據挖掘的直接對象一般包括關係數據庫、數據倉庫、事物數據庫以及一些新型的高級數據庫。

53、數據挖掘技術不可能對原始的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數據進行處理。

54、數據挖掘的任務:描述,分類和預測。

55、描述:包括特徵化和區分。輸出一般爲圖標,如餅圖、條圖和曲線等。

56、分類和預測:首先,從已有的樣本集合中抽取一部分作爲訓練樣本集合,然後用這些樣本去訓練出一個模型,然後在意那個這個模型去預測新的數據的類標號。

57、分類的主要方法有(分類規則)、(判定樹)、(數學公式)和(神經網絡)等。

58、預測方法有線性迴歸和非線性迴歸和最小二乘法,當然,神經網絡也可以作爲一種有效的預測方法。

59、供應鏈管理的應用分爲三個階段:初級萌芽階段、形成階段和成熟階段。

60、供應鏈的三個要點。1)關於核心企業。供應鏈系統中都會有一個企業在系統中處於核心地位,對網鏈中的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調度等工作起到協調中心的作用,被稱爲核心企業。2)戰略伙伴關係3)增值鏈

61、供應鏈的特徵:1)交叉性。節點企業是這個供應鏈的成員,同時也可以是另外一個供應鏈的成員。2)動態性。供應鏈中各種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信息都需要實時更新。3)存在覈心企業。4)複雜性。5)面向用戶。供應鏈中的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等都要根據用戶的需求而作變化,也是由用戶需求來驅動的。

62、供應鏈管理的概念:

1)以客戶爲中心。衡量供應鏈管理績效的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客戶滿意度。

2)集成化管理。供應鏈管理的本質在於集成化管理。

3)擴展性管理。傳統企業管理範圍侷限於企業內部各個部門的管理;現代的供應鏈管理使傳統的企業向擴展性企業發展。

4)合作管理。供應鏈管理非常強調企業之間的合作。最終提高用戶滿意度。供應鏈管理非常關注企業之間的合作機制和關係)的研究,以實現利益一體化。

5)多層次管理。供應鏈管理是多層次的管理,包括公司戰略層次、戰術層次和作業層次上的活動,其主要目標是通過系統的觀點。

63、供應鏈管理的分類:

1)根據供應鏈管理的對象:

1.企業供應鏈。單個公司所提出的含有多個產品的供應鏈管理。

2.產品供應鏈。與莫一特定產品或項目相關的供應鏈。由特定產品的客戶所拉動的。

3.基於供應鏈契約的供應鏈。供應鏈上的成員通過建立契約關係來協調買方和賣方的利益。

2)根據網狀結構特點:

1.V型供應鏈。例如石油、化工、造紙和紡織企業等。爲了保證滿足客戶服務需求,企業需要庫存作爲緩衝。

2.A型供應鏈。業務本質是由訂單和客戶驅動的。爲了滿足少數的客戶需求和客戶訂單,需要從大量的供應商手中採購大量的物料。例如航空、汽車和重工業企業。擁有由所預測的需求量決定的公用件、標準件倉庫。

3.T型供應鏈。介於上述兩種之間

3)根據產品類別

1.功能性供應鏈。

2.創新型供應鏈。

64、供應鏈設計原則

1)自頂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結合。自頂向下,從全局走向局部;自底向上,從局部走向全局。自上而下是系統分解的過程,而自下而上則是一種集成的過程。在設計一個供應鏈系統時,往往是先由主管高層根據市場需求和企業發展規劃做出戰略規劃與決策,然後由下層部門實施;而戰略規劃與決策是根據基層第一線實際情況制定的,而且基層第一線要及時向高層反饋戰略規劃與決策的實施情況。

2)簡潔性。供應鏈的每個節點都應是精簡而且有活力,少而精。

3)取長補短。每個企業則集中精力致力於各自的核心業務過程中。

4)動態性。預見各種不確定因素對供應鏈運作的影響。

5)合作性。充分發揮系統成員的能動性、合作精神、創造性及系統與環境的總體協調性。只有充分合作的系統才能發揮最佳的效能。

6)創新性。是供應鏈設計的重要原則。

7)戰略性。通過戰略性選擇減少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充分體現供應鏈發展的長遠規劃和預見性。

65、基於產品的供應鏈設計策略:供應鏈的設計要以產品爲中心,必須設計出與產品特性一致的供應鏈。不同的產品類型對設計供應鏈有不同的要求。產品開發設計的早期就開始同時考慮供應鏈的設計問題。

66、基於產品的供應鏈設計步驟:1)分析市場需求和競爭環境。2)總結分析企業現狀。3)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供應鏈設計項目,論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4)根據產品的供應鏈設計策略提出供應鏈設計的目標。5)分析供應鏈的構成。6)分析評價供應鏈設計的可行性。7)設計供應鏈。8)檢驗供應鏈。

67、供應鏈設計步驟示意圖(圖1-9)。

68、敏捷供應鏈區別於一般供應鏈系統的特點:1)支持供應鏈中跨企業的生產方式的快速重組。快速響應,快速理解。2)不僅支持企業內信息系統的調整、重構和信息共享,而且支持供應鏈中跨企業信息系統的集成、調整、重構和信息共享。3)敏捷供應鏈中各個企業能根據敏捷化要求方便地進行組織、管理的調整和企業生產模式的轉變。

69、敏捷供應鏈的體系結構圖(圖1-11),此圖實現了一個不依賴於特定的計算機平臺的、可重構的敏捷供應鏈體系結構。

70、敏捷供應鏈系統通過(CORBA)、(WEB)和(agent)技術結合運用來解決異構平臺之間的異地合作問題。

71、代理通信建築在(CORBA)和(WEB)技術之上,可以滿足異構集成的需要。

72、敏捷供應鏈系統的體系結構是以(基本功能體)爲核心的。

73、原始電子商務概念:使用電子信息技術工具進行商務活動的。凡使用了諸如報、電話、廣播、電視、傳真以及計算機、計算機網絡等手段、工具和技術進行商務活動,都可以稱之爲電子商務。

74、現代電子商務概念:使用基於因特網的現代信息技術工具和在線支付方式進行商務活動。EDI(電子數據交換)是連接原始電子商務和現代電子商務的紐帶。

75、現代電子商務包括如下要點:

1)以基於因特網的現代信息技術、工具爲操作平臺。

2)商務活動參與方增多。完整的電子商務,除了買家、賣家外,還要有銀行或金融機構、政府機構、認證機構和配送中心等機構的加入。有安全認證體系、信用體系、在線支付體系、現代物流體系及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規範體系相配套。

3)商務活動範圍擴大。活動內容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貿易等,活動形態包括網上營銷、網上客戶服務以及網上做廣告、網上調查等。

76、電子商務(B2B)   商業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電子商務(B2C)  

    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電子商務(C2C)    政府部門與企業之間的電子商務(G2B)

77、建立和完善電子商務發展的支持保障體系有哪些?1)法律法規體系。2)標準規範體系。3)安全認證體系。4)信用體系。5)在線支付體系。6)現代物流體系。7)技術裝備體系。8)服務體系。9)運行監控體系。

78、商業智能基本概念:商業智能通常被理解爲將組織現有的數據轉化爲知識,幫助組織做出明智的業務經營決策。

79、商業智能能夠輔助組織的業務經營決策,既可以是操作層的,也可以是戰術層和戰略層的決策。

80、爲了將數據轉化爲知識,需要利用數據倉庫、聯機分析處理(OLAP)工具和數據挖掘技術。

81、商業智能不是什麼新技術,它只是數據倉庫、OLAP、和數據挖掘等技術的綜合運用。

82、商業智能一般由數據倉庫、OLAP(聯機分析處理)、數據挖掘、數據備份和恢復等部分組成。

83、因此,把商業智能看成是一種解決方案應該比較恰當。

84、ETL過程:抽取(extraction)、轉換(transformation)和裝載(load)。

85、在基礎上利用合適的查詢和分析工具、數據挖掘工具、OLAP工具等對其進行分析和處理,最後將知識呈現給管理者,爲管理者的決策過程提供支持。

86、商業智能系統應具有的主要功能:1)數據倉庫。高效的數據存儲和訪問方式。2)數據ETL。3)數據統計輸出(報表)。4)分析功能。

87、商業智能的實現由三個層次:數據報表、多維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

88、數據報表:簡單說,報表系統是BI(商業智能)的低端實現。

89、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系統的目的是帶給我們更多的決策支持價值,並不是取代數據報表。報表系統依然尤其不可取代的優勢,並且將會長期與數據分析、挖掘系統一起並存下去。

90、多維數據分析:爲了達到OLAP的目的,傳統的關係型數據庫已經不夠了,需要一種新的技術叫做多維數據庫。

91、數據分析系統的總體架構分爲4個部分:1)源系統。包括現有的所有OLTP系統。2)數據倉庫。3)多維數據庫。數據倉庫的數據經過多維建模,形成了立方體結構。每一個立方體描述了一個業務主題,例如銷售、庫存或者財務。4)客戶端。好的客戶端軟件可以把多維立方體中的信息豐富多彩地展現給用戶。

92、數據挖掘:任何從數據庫中挖掘信息的過程都叫做數據挖掘。它指的是:源數據經過清洗和轉換等成爲適合挖掘的數據集。數據挖掘在這種具有固定形式的數據集上完成知識的提煉,最後以合適的知識模式用於進一步分析決策工作。數據挖掘往往針對特定的數據、特定的問題。

93、主流的商業智能工具包括BO、GOGNOS和BRIO,國內的KCOM。

94、實施商業智能的步驟:1)需求分析。2)數據倉庫建模。3)數據抽取。4)建立商業智能分析報表。5)用戶培訓和數據模擬測試。6)系統改進和完善。

95、我國信息系統服務管理的主要內容:

    1)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單位資質管理。(乙方單位)

    2)信息系統項目經理資格管理。      (乙方人員)

    3)信息系統工程監理單位資質管理。  (監理單位)

    4)信息系統工程監理人員資格管理。   (監理人員)

96、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是指從事計算機應用系統工程和網絡系統工程的總體策劃、設計、開發、實施、服務及保障。

97、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資質等級從高到低依次爲一、二、三、四級。

98、“對國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實行招標制、工程監理制,承擔單位實行資質認證”;“利用財政性資金建設的信息化工程,用於購買軟件產品和服務的資金原則上不得低於總投資的30%”。

99、資質認證:每年一次自檢、每兩年一次年檢和每4年一次換證等檢查。

100、《項目經理管理辦法》項目經理是指從事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業務的企、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在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項目中的代表人,是受系統集成企、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委託對系統集成項目全面負責的項目管理者。《辦法》將系統集成項目經理分爲項目經理、高級項目經理和資深項目經理三個級別。

101、系統工程監理與系統集成是性質不同的兩類業務。對於個人來說,兩個證可以同時有,但企業是不能同時擁有這兩個資質的。

102、ITIL(IT基礎設施庫),ITIL之所以與其他的科學方法不同,在於它只專注於IT運營領域。

103、IT服務管理的核心思想:提供低成本、高質量的IT服務。它是一種以服務爲中心的IT管理。

104、ITSM稱作是IT管理的“ERP解決方案”。

105、從複雜的IT管理活動中梳理出那些核心的流程,比如事故管理、問題管理和配置管理。

106、實施ITSM的根本目標:1)以客戶爲中心提供IT服務。2)提供高質量、低成本的服務。3)提供的服務是可準確計價的。

107、信息系統審計的關注之處:可用性、保密性、完整性。

108、信息系統審計是建立在以下4個理論基礎之上的。1)傳統審計理論。2)信息系統管理理論。3)行爲科學理論。人是信息系統安全最薄弱的環節。4)計算機科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