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應用交付設備的使用及雲計算結構之我見

 雲計算的基本概念基於兩點:資源的分佈式整合、資源的按需使用。

 

1.       資源的分佈式整合:雲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基於IP構建的網絡系統及其上的各類計算及存儲資源,在雲的內部將計算能力、存儲能力、數據等資源自動整合,其整合的基礎通訊手段就是IP,基於安全及方便性的考慮,各類資源實際上是分佈式存放的,雲邊界以資源提供者及使用者爲界限,但事實上這兩個角色在同一個節點、同一臺機器上很可能是同時存在的,各類P2P的應用,可以視爲雲計算的幼稚版。

2.       資源的按需使用:使用者可以根據自身需求,方便可靠的使用雲中的計算、存儲及數據資源。

 

負載均衡設備實際上是雲計算的基礎之一,2臺以上服務器的負載均衡實際就是最簡單及基本的雲系統,符合以上兩個原則:資源整合及按需使用;目前概念中的雲計算仍需大量使用負載均衡設備,因爲在目前及可見未來的技術手段下,只有負載均衡(應用交付)設備纔能有效整合IP網絡中各類資源,同時向使用者按需提供。

 

正是基於這個原因,F5Radware甚至A10等專業負載均衡廠商才能保持良好增長性,而同時傳統網絡設備廠商陷入了市場爭奪戰,其目的是提供優質低價的網絡基礎設施,因爲基本的網絡設備,如路由器、交換機、防火牆等已是平民設備。也正是應用交付設備的技術專業性,國內廠商的介入始終以低價爲基本策略,品牌是一方面,根本的原因還是技術無法與前述大廠匹敵,直至Banggoo出世,可以看到不少希望,至少在本地及全局負載均衡、緩存、流量優化、安全管理及SSL加解密上,與大廠處於同一技術位置,在易用性上甚至超過多年發展的海外大廠。

 

雲計算與虛擬化很多時候是相同含義,VmwareCtrixMicrosoft等提供的是計算能力的按需使用及整合,簡單說就是將一臺高性能物理服務器虛擬化爲若干臺互不干擾的邏輯服務器,或者是通過IP網絡手段實現電腦桌面的虛擬化(實質是一種軟件分發,只是這裏的軟件包括操作系統)。前一種虛擬化解決了硬件計算能力高於應用需求而造成的浪費,同時帶來優異的可維護性及可靠性;後一種虛擬化解決了桌面安全管理的難題,帶來另一種客戶終端(瘦客戶機)。

 

Vmware等虛擬化平臺部分解決了應用對硬件能力的按需使用問題,但是無法對相對高負荷應用進行計算能力整合,比如某個應用需要不止一臺物理服務器提供服務時,同時也解決不了應用服務的可靠性問題,就算是虛擬機的智能化管理仍避免不了虛擬機的啓停而帶來的服務中斷。更解決不了流量優化(連接複用,減少服務器壓力等)問題,至於大量佔用CPU計算資源的SSL加解密更是無法解決。

 

正是以上原因,虛擬化目前的主要目標是低負荷應用,而將虛擬化與應用交付設備的結合使用才能達到完美的雲計算效果,這也是Vmware等廠商推出負載均衡軟件模塊(第三方產品)的原因,但是該類軟件是基於服務器平臺的,沒有專門設計的芯片作爲基礎,其性能難以令人滿意。F5等廠商更是宣稱自己是雲計算的關鍵設施廠商。

 

實際上,標準的虛擬化做法是將同一個應用的兩個以上虛擬機分佈於不同物理機,由應用交付設備對這些邏輯服務器進行負載均衡,從而實現計算能力的整合及提高可靠性,更進一步,可以通過應用交付設備(不是所有的品牌都可以)的智能化編程功能,與虛擬化平臺的API結合,在現有邏輯服務器能力不足以滿足應用需求時,自動啓動下一個虛擬機,提供更多的計算能力;或者是反過來,以降低能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