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次設計外包項目總結(上)

最近,也不能說最近吧,總之就是大四這段時間,寫論文之餘閒得無聊,和朋友接了一個設計外包項目。我們三個人,我是交互設計師,其他兩個負責視覺設計,第一次組隊就接了一個項目,團隊算是一邊磨合一邊進行工作,而我們團隊和公司那邊也是一邊磨合一邊進行工作,其實工作進行得不是很順利,不過總歸做完了。回顧這次項目經驗,有幾點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項目需要一張數據表

這次算是一個全新的項目,從零開始,但是實際上第一版出來的功能已經非常多了。產品那邊沒有一個完整的功能列表給我,需求也是時不時進行改動。所以,在做設計的時候,總感覺會遺漏某些狀態的變化,所以,針對這一點,我覺得可以有一張數據表。這張表就是工程師後臺的數據記錄,產品在規劃功能的時候就需要把這張表格給羅列出來,然後在設計交互流程的時候,每進行一個步驟,都需要考慮這個步驟對於這個數據表格的影響,然後把這些變化完整地寫進交互文檔裏面。

舉個例子,由於我們的平臺是一個優惠券發放的平臺,那麼這個時候涉及到兩個主體:優惠券和領券的人,優惠券的數據就是一個數量的問題。不過對於領券人,數據表有如下:1、未使用的券;2、已使用的券;3、已過期的券;4、待付款的訂單;5、已付款的訂單;6、已退款的訂單;7、積分;8、返利。羅列了一下,這些是最主要的數據,然後比如說訂單的數據,因爲訂單是進行購買優惠券的活動的,所以訂單的數據也會影響優惠券的數據。優惠券消費會有返積分或者返利,所以,優惠券的狀態也會影響積分或者返利的數據。那麼也就是說訂單的變化也會影響積分或者返利。這些數據之間關係錯綜複雜,如果有一張詳細的表格,可以把這些變化寫進交互設計文檔裏面,我覺得邏輯會更加完整,對於開發人員來說也比較便捷。只是可惜,這些都是做完了才發現的,所以當時就沒有做。

二、將功能模塊化

這次的項目是我有史以來接到的最大的項目,項目功能比較多也比較雜亂,特別是後期加入了一個支付功能,導致整個交互邏輯的複雜度大大增加了。複雜度變大的壞處有三個:①難以梳理邏輯;②容易遺忘一些邏輯;③難以恰當地闡述設計。針對這三個缺點,我在做的過程中嘗試將功能進行模塊化。模塊化的意思是將一些功能進行打包,然後只梳理這些功能之間的關係。梳理完之後,這些功能就形成了一個整體,然後其他功能只和這個整體進行交互而不和其中的功能進行交互。

這麼說有點不形象,舉個例子吧,就說電腦吧,電腦可以看成是由顯示器、CPU、內存、硬盤等部件構成的,而其實顯示器裏面又是由各種零件構成的,顯示器裏面的零件就相當於我的功能,我所做的就是先把一部分打包成“顯示器”,一部分打包成“CPU”,然後把他們當成一個整體來考慮。

顯而易見就是,這麼做首先每次處理都只是一部分問題,邏輯比較容易梳理,也不容易遺忘邏輯。當然,更重要的就是表達的問題。如果不進行模塊化的話,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在一張畫布上把這些邏輯流程表達出來,所以,模塊化之後,我可以在每張畫布只表達其中一個模塊,當我把所有模塊都闡述清楚了,整個項目也就清楚了。

當然,除了以上的種種優點之外,模塊化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方便複用。一些常見的模塊,比如註冊登錄模塊,消息通知模塊,個人中心模塊,這些模塊在當今的APP裏基本都存在,也就是說他們的複用率都比較高。如果在設計的過程中就已經將這些功能進行模塊化了,之後如果需要設計新產品的功能時,這些模塊就可以直接拿過來複用,省時省力。這個省時省力節約的是功能規劃、界面設計、邏輯推演等等這些時間和精力,所以還是相當可觀的。

先寫這兩點,後面還有公共交互和團隊溝通的問題,後面再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