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電波中的記憶--評書家田連元

一、讓零零後小朋友也喜愛的評書家

前陣兒的一個週末,我們一家三口開車兩個多小時,到一處偏遠人少的海邊玩兒。路上,老公用藍牙把汽車的音響連接到他的手機,點開他手機上的喜馬拉雅聽書軟件,竟然傳出了一段特別耳熟的評書連播。聽了好半天,我想起這是田連元的聲音,播的正是他的《隋唐演義》。

我和老公自然是愛聽,畢竟小時候就聽過,都是童年記憶啊。本以爲女兒會鬧着不肯聽,以前在車上都是給女兒放歌聽的。沒想到的是,女兒第一次聽到評書這樣的說故事的形式,覺得非常好奇,竟然豎着耳朵一聲不吭地聽了好久。

起初,我擔心她聽不聽得懂啊,畢竟這是部涉及中國歷史的長篇小說。沒想到,說到有趣處,女兒在後面咯咯地樂個不停。一集放完了,可是劇情正在關鍵點,女兒叫着“別停!別停!我還要聽!”

就這樣,原本枯燥的漫長路途,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回程的兩個多小時,按以往的經驗,她玩兒了一天會累得在車上打盹。可這次她連覺也不睡了,還惦記着要聽田爺爺的故事呢。

二、喚起我們的童年電視記憶

我和老公不由得回憶起童年。

依稀記得那是我十歲的時候,也就是1985年,那時候家家都有電視機了。每天,我都有固定的節目要看。先是下午六點,動畫片是一定不能錯過的。接下來,就是評書連播。當時,播放的就是田連元先生講的《楊家將》。

在聽這個證書之前,我還沒有多少歷史知識,甚至不太喜歡歷史這東西,覺得非常枯燥,對歷史故事中的人物更是知之甚少。楊家將是我熟知的第一批歷史人物,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等等主要人物的名字到現在我還記憶猶新。楊家將三代人精忠報國的感人事蹟, 讓少年的我內心涌起無限的對英雄的崇拜之情。

或許每個少男的心裏都有個英雄夢,而每個少女的心中都有着對英雄的仰慕和迷戀。田連元先生在電視上的評書《楊家將》在我的少女時期適時出現,無疑,這樣的忠義故事,傳遞着的正能量,對我後來的人生觀的塑造,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

這或許就是偶像的力量,更是娛樂傳媒對大衆的社會責任吧。

後來,評書《楊家將》不僅在東北三省出了名,一直火到了首都北京,不僅上了中央電視臺,還上了中央臺的春節聯歡晚會。那時的央視春晚幾乎是家家必看的大年三十的重要元素。因此,田連元很快就被人國觀衆所熟悉。

和其它幾位評書藝術家不同的是,因爲他是在電視上播講了評書,他的形象和他的聲音一樣深入人心。可以說是真正的臺前幕後的明星。

因爲東北和北京的評書熱播,全國各地的電視臺也紛紛開始說書。

三、田連元的成長經歷

田連元是在1941年出生的,家在吉林省的長春市。他原名是田長庚,是長壽的意思。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說書人,在他們的薰陶下,田連元自然而然地走上這一行。

童年的小田連元過得辛苦,七歲的時候,全家跟隨父親來到天津,因爲父親在天津的南市東興市場說書。

南市聚集着十來個說書場。當時天津說書業有名的人物都在這裏,小田連元有機會挨個聽聽,從小就受各種風格不同的說書名家的薰陶。可以說,有些功底,是牢牢融進他骨子裏了。

南市也有書攤兒,很便宜就可以租看一個星期,小田連元在那段時間看了很多的雜書,而且,小孩子記性好,看過的故事,什麼帝王將相、忠孝節義都裝在腦子裏,爲未來的說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可無憂無慮的好日子在田連元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戛然而止。作爲家裏的經濟支柱,田連元的父親得了肝炎,肺也不好,無法像以前那樣長時間的說書了。而田連元是長子,很自然地承擔起養家的重任,他只能輟學,從此,14歲的田連元走上說書掙錢的道路。

輟學之後,田連元拜了天津曲藝團的演員王起勝爲師傅,並改名爲田連元,意思是連中三元。

1956年春節,單田芳在遼寧省的鞍山,第一次登臺說書。之後便一直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評書事業中。

1994年田連元創辦了單田芳藝術傳播公司,不僅錄評書,還錄製了電視劇。

四、唯一學過武功的說書人

田連元評書還有一個特點,他擅長動作的表演,這也正符合了電視評書的特點。能看出他有一定的武術功底。

田連元在天津學說書的時候,他父親讓他去學武術,他曾跟李壽山先生學過形意拳,跟岳家林師父學過武術。

五、田連元的藝術成就

田連元是深受中國觀衆喜愛的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開中國電視評書之先河,曾榮獲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是“本溪評書”非遺項目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任職中國曲藝家協會評書藝術委員會主任、中華曲藝學會常務副會長、遼寧省曲協名譽主席。

他的說書風格生動傳神、風趣清秀,富於新意,自成一家。代表作品有:《楊家將》、《隋唐演義》、《劉秀傳》、《楚漢之爭》、《水滸傳》、《施公案》、《津門傳奇》、《瓦崗寨》、《孫臏與龐涓》、《小八義》等。他不僅說評書,還演過京劇、寫過戲、導演過歌劇。

六、從車禍重傷並喪子之痛走出,繼續爲評書的發揚光大貢獻力量

2014年5月,田連元的小兒子從機場接田連元回自己家的時候發生車禍,小兒子當場死亡,田連元重傷,醉酒肇事司機判賠129萬元。田連元連小兒子最後一面都沒有見到,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傷痛讓他心痛不已。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治療和修養,田連元完全康復。

田連元並沒停止工作,除了日常工作之外,還經常致力於評書藝術的發揚光大事業。比如,2016年,已經75歲的田連元在瀋陽的“非遺大講堂”上演講,向大家介紹評書這門傳統藝術的發展史,詮釋這門藝術的核心魅力。

田連元也收徒傳授技藝。但他收徒嚴格,既不爲名也不爲利,所以他至今一共只收過七個徒弟,用心地傳道授業解惑。

在這裏,作爲粉絲一枚,衷心祝田連元老先生健康長壽、永遠充滿活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