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電波中的記憶--評書家袁闊成

說起評書,所有人都會想起袁闊成、劉蘭芳、單田芳和田連元,這四人被稱爲“四大評書表演藝術家”。今天,先從“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闊成”的袁闊成先生說起。

2015年的3月2日,袁闊成先生因爲心臟衰竭病逝,享年86歲。到現在爲止,老先生去世已經三年多了,可是他那鮮活的播音從來沒曾在我的腦海消失過。

小時候,我們可以說是聽着他的評書長大的,那時候沒有現在這麼豐富的圖書資源,連電視都不是每家都有,更別提什麼電腦和網絡了。我們小孩子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非常單一,除了在學校學到的課本知識,許多東西的瞭解來源於小小的收音機。

而袁闊成先生的評書,深深地吸引了我們,從他的說書中,我們不僅獲得了美好的聽覺享受,更是我們對歷史和一些文學作品的啓蒙,甚至還學到了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

特別是他說的《水泊梁山》、《三國演義》和《封神演義》,堪稱是他在我記憶中的經典之作。

聽說袁闊成在錄製《水泊梁山》的時候,已經50歲了。他的演繹透着股濃厚的俠氣,這讓他明顯地區別於其他的評書家的作品。

因爲聽了他講的《水泊梁山》,小小的我還想盡辦法想找這本小說來看,最後終於在學校圖書館裏發現一本很舊的施耐庵的《水滸》。當時從沒看過這麼厚的書,可也不發怵,很快就看完了。這才知道評書和原著的故事不太相同,但我在看書的時候,腦海中還是會迴響起袁闊成先生的聲音。我還是覺得他講的故事比原著更加吸引人。

後來,袁先生在中央廣播電臺錄製的《三國演義》,一度被譽爲評書界與漢語言藝術留下了永恆的經典。聽說,中央廣播電臺在準備錄製《三國演義》之前,曾在全中國進行海選,最後才選中了袁闊成先生。

袁先生接過這光榮的任務,用了六年的時間精心打磨,一年有365天,他的《三國演義》有365回,可見說書工程的巨大。

到後來,袁闊成錄成一共二百回的《封神演義》,也就是他的第三版封神演義的時候,老先生已經75歲高齡。可是,從他的聲音裏,完全聽不出這是一位老人,沒有絲毫的疲倦和懈怠。反而多出許多歲月沉積出來的智慧和幽默,甚至充滿了童趣。

記得大概是我十歲左右,袁闊成上了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表演了一段《贈羽扇》。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樣子,第一次把熟悉的聲音和他的容貌結合起來。他說書時的動作和神態,簡直是絕了,讓觀衆投入其中,印象深刻。

長大以後,資訊發達起來,便能在書報雜誌和電腦網絡上看到關於袁闊成先生的資料和信息。這纔對他有了全面的瞭解。

袁闊成先生是1929年8月24日,生於天津,原名是袁麟。他的父親是袁傑武,兩個伯父是袁傑英、袁傑亭,這三人都是曾經享譽京津評書界的名角兒,以擅短打書《五女七貞》出名,有着“袁氏三傑”的美譽。

正是出生成長於評書之家的先天條件,他從小就在書館耳濡目染,自然而然的愛上了評書,並走上這條接近羣衆的藝術道路。

袁先生的老師是評書大家金傑麗先生。金傑麗先生最拿手的是短打書“黑臉兒”《三俠五義》。這位老師收徒弟有個講究,由他的名字而來,叫“金生麗水”。所以,他的弟子的名字都帶有三點水,比如如趙闊漢、劉闊漳等。老師給袁麟起的名字是“袁闊澄”,後來他自己把“澄”改爲“成”,袁闊成這個名字最終家喻戶曉。

因爲袁闊成曾在東北遼寧省的營口住過三十年,這個不起眼的東北小城,隨着他的名聲也被全國人民所知曉。

18歲,袁闊成剛出道,便靠兩部武俠小說聲名鵲起:宮白羽的《十二金錢鏢》和常傑淼的《雍正劍俠圖》。據說現場表演相當火爆,他在說《雍正劍俠圖》的時候,臺上就放着一把真的寶劍,說得興起時還會揮舞幾下,整個書館的觀衆人滿爲患。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在“說新唱新”的大背景之下,袁闊成又把握時代脈搏,引進了許多反映革命題材的作品。比如他講的《小二黑結婚》、《呂梁英雄傳》、《林海雪原》中的《舌戰小爐匠》、《許雲峯赴宴》等等。

60年代初,袁闊成受邀回到老家天津,做藝術交流。在此期間,他又播演了《過客》、《烈火金剛》、《野火春風斗古城》等,一時間影響很大。

此後,他也受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關注,請他來錄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第一部長篇新書《烈火金剛》。

作爲著名評書藝術家,袁闊成先生的演播極具個性和個人魅力。他的播音韻律感很強、生動幽默、刻畫細膩、形神兼備、擬聲狀物,氣勢恢宏、雅俗共賞。除了著名的《三國演義》之外,袁先生的其他主要作品還有《烈火金剛》、《林海雪原》、《紅巖》、《赤膽忠心》、《保衛延安》、《暴風驟雨》、《長板雄風》、《西楚霸王》、《水泊梁山》、《大鬧大明府》、《燕青打擂》等等。

袁闊成,這個名字如今仍然還在喜馬拉雅等聽書網上極受歡迎。無疑,他是幾代人對評書的無法遺忘的記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