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一勞永逸”的事,那一定是這件丨《好好學習》解讀

公衆號:xiaozphoto

結論先行:這件“一勞永逸”的事,便是: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擁有強勁的學習力。

雙十一的時候不知道買啥,囤了一堆一直想看的書,其中一本便是成甲的《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從十二月中旬開始閱讀,斷斷續續花了一週多的時間看完。

自我提升類的書看過很多,能夠系統性的闡述學習方法論,這是第一本。

與其他自我提升或成長類書籍相不同,書裏更多是值得思考的底層邏輯,以及最具操作性的系統性學習方法論。簡單說,它不僅告訴你什麼是學習(what)、爲什麼學習(why)、而且還從底層邏輯系統性地告訴你怎樣去學習(how)。

所以,如果覺得自己思維真正日漸固化,不明白爲什麼知道這麼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那這本書就是答案。(關於思維固化,上一篇文章有提到 可查看:畢業兩年,限制你想象力的真的不是貧窮丨100人借款計劃

接下來,就根據自己的理解,理一理這本書究竟講了什麼。

書中提出一個核心的概念“臨界知識”,全書的內容,可以看作都是圍繞這個概率來展開論述。主要分爲以下五個方面:

1.什麼是臨界知識?

2.如何學習臨界知識?

3.如何發現臨界知識?

4.如何運用臨界知識?

5.核心臨界知識及應用

BY鄭小賤

一、什麼是臨界知識

在講述什麼是臨界知識之前,作者先交代了兩個背景。

一個是時代背景。在當今這個時代,讓一個人脫穎而出的,不再是認知的數量,也不是認知的速度,而是認知的深度。所謂認知深度,就是在分析問題時,能跳出問題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況;在尋求答案時,能根據理由可信度判斷是否接受這個結論。

而我們做知識管理的核心,無非就是是通過管理知識,提升我們的認知深度,進而改變我們的行爲模式。

第二個背景是當前多數人都面臨的困境。爲什麼讀了怎麼多書,懂得這麼多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因爲很多時候我們都掉入了“低水平勤奮”的陷阱,因爲我們大多數時候爲了避免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我們一直把時間花在想辦法提升“技術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的“認知效率”,也就是說,我們更多學習的是不斷掌握應對具體工作場景和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去了解問題本質,和解決方案的底層邏輯,看不清問題表象後的實質。

但是問題是解決不完的,我們無法意識到很多新的問題不過是舊的問題換了個包裝了而已,多以我們也看似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忙碌,其實一直在原地打轉。

而如何提高認知深度,避免上述“低水平勤奮”的陷阱呢?答案就是,學習臨界知識。

所謂“臨界知識”,就是經過深度思考後,發現的能更廣泛、更普遍地指導我們行動的重要的底層規律。掌握臨界知識,便能開啓“少即是多”“四兩拔千斤”模式,從而極大提高學習效率。

二、如何學習臨界知識

要學習臨界知識,首先要意識到,如果只是爲了學習效率的小幅提升,我們可能只需掌握或改進一些新方法;但如果想有大幅度的提升或質變,就一定會涉及到底層認知的改變,比如:你相信什麼,你如何看待你與這個世界的關係等。

而對於學習臨界知識,首先要掌握兩個底層心態:綠燈思維和以慢爲快。

(1)想要通過接觸新的觀點和知識快速成長,就要面對與自己過去認知不一樣的地方。而在這種情況下,每當我們遇到與過去認知不一致,感到自己的觀點、尊嚴可能會受到挑戰時,就會激起我們的習慣性防衛。要想改變這一點,就要培養一個底層心態——綠燈思維,積極地考慮新觀點裏有價值的地方

要學會綠燈思維,關鍵是要學會區分“我”和“我的觀點/行爲”。不把別人對“我的觀點“的質疑,理解爲對“我”的質疑。我的進步,來自於“我的觀點”的改進,所以遇到挑戰時,問自己:我的觀點是不是可以在別人的建議下改進的更好?

(2)真正高效的學習,其實是知識融會貫通的結果,要想能力提升得更快,不是說學習過程就要很快。在具體學習時,要有以慢爲快的心態,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比如學習掌握臨界知識,把大量時間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啓發的觀點和自己沒想明白的問題上。

講完影響掌握臨界知識的心態之後,接下來就進入具體的方法層面。再講具體方法之前,作者提出了一個整本書都會反覆強調的重要概念:“假設”。我們所有的觀點、結論,本質上都是一個假設。觀點和結論的好壞,取決於我們的假設與事實相符的程度。

而學習,本質上是一個改變我們假設的過程,因爲我們的所有決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設下做出來的。

那具體該怎樣怎樣去學習臨界知識呢?作者結合自己實踐提出了最常用的三個底層方法。

(1)反思。如果想看問題深刻、準確,讓我們假設的質量得到提升,要堅持的基礎訓練之一便是反思。通過反思,我們可以發現知識誤區、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並且檢驗學習的新知識是否用了起來。那如何才能提升反思能力呢?書中給出了三個方法: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把生活案例化處理、培養寫反思日記的習慣。

(2)以教爲學。教別人的過程也是幫助自己學習的過程。因爲要教別人,就要督促自己發現知識阻塞,進一步打通已有知識;教別人的同時,也是強化記憶和認知的過程;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因爲別人提出的問題、質疑,而讓自己認知更全面。教的過程表面是知識輸出,實際上是換一種方式來幫助我們學習。

(3)刻意練習。即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大量持續專注的練習。要想通過刻意練習掌握臨界知識可以按照這三個步驟:把基本核心知識劃小圈,對基本概念、臨界知識、知識阻塞等關鍵地方進行反覆的探究和思考,直到把問題吃透;將基本知識和相關知識組合成更大的知識能力單元;在各知識單元能力之間構建認知框架,依靠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的經驗。從而在思考過程找中,極大的提升認知效率,和認識深度。

前面是學習臨界知識的理念和方法,那在具體執行當中,有哪些可以使用的技巧呢?書中提出了三個技巧(也可理解爲需要養成的習慣):記錄、定期回顧與付費購買。

(1)記錄。如實地記錄下每天發生的重要的事情,包括對這些事的情緒和感受,以及自己思考的過程。這樣的好處一個是當以後遇到同類問題的時候可以與過去形成對比,避免陷入之前的錯誤,從而做出更優的決策;定一方面,記錄的過程是聯繫、啓發、歸納、演繹的大集合,我們可以通過記錄過程中的主動思考,調用自己已有的知識重新理解過去一天發生的事情,從而看到自己思維的陷阱,學到更深層的規律。長期以往,提升學習能力。

(2)定期回顧。記錄本身並不是目的,而記錄之後的定期回顧,反思、纔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這是讓過去的記錄與反思價值增值的過程,可以讓今天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子,在未來變得動人而有啓發。具體方式可以分爲周/月回顧、年度回顧和五年以上回顧,每個階段的回顧側重點不同,周/月回顧側重於審視解決問題的假設和效果;年度回顧側重於基本的思維方式和靈感激發;五年以上回顧側重於探索基本規律如何影響生活。

(3)付費購買。這個時代稀缺的不是知識,而是時間。通過付費購買的方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節約自己篩選的時間,從而用更多的有效時間提升自己學習內容的質量和數量。

三、如何找到臨界知識

雖說臨界知識是普遍存在於我們生活當中,但卻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發現它。具體該怎樣尋找呢?這裏有5個實用的方法:

(1)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學習這個學科的重要知識。無論是營銷、金融、法律等,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去閱讀經典書籍,從衆尋找最重要的知識和原理,當所有現象層面的知識研究到底後,都會聯繫起來。

(2)找到最重要的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不僅僅是記住結論,更要深入研究知識的出處,只有這樣才能對這個結論的適用範圍和侷限有更清晰的認識。

(3)嘗試用更加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能夠用用更加底層、通用的規律解釋,就不用新的假設。(第一性原理

(4)沒有解釋的時候,就想辦法尋找或自己創造一個假設,並驗證。給出合理化假設,再通過持續的發現和自我否定,同時將科學研究的方法引入日常的生活思考決策中,從而驗證自己的假設,獲得新的臨界知識。

(5)學習容易產生臨界知識的硬學科。比如數學、心理學、物理學、生物學、化學等。

以上,都是從“術”的層面闡述如何找到臨界知識,而從“道”的層面來講,要找到臨界知識,你必須依靠內心的熱情和好奇心。

四、如何運用臨界知識

知道了怎樣學習臨界知識,以及怎樣找到臨界知識,接下來要思考的就是,怎樣把臨界知識真正應用起來,解決知行合一的問題?

作者給出了以下三種方法:

(1)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尋找不同的場景,重複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找不到怎麼多場景怎麼辦?我們可以藉助外部資源,利用他人的經歷和總結,在短時間內找到大量不同的場景,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大量刻意練習,也不失爲一個好的辦法。

(2)在不同的時間下應用。掌握臨界知識,不及可以解決當下的問題,也可以在不同的時間,通過了解事情的基本發展規律(臨界知識),從底層規律層面重新定義問題,培養預見性認知的能力,和提高預見性認知的質量(對未來事情的預測)。

(3)構建能力圈。通過對臨界知識的認知,瞭解自己的能力邊界,深耕優勢,長期積累,同時讓自己能力配得上自己的慾望,最終在能力圈範圍內做出更多更正確、重要的決定。

五、核心臨界知識及應用

前面的內容重點從整體視角和底層原理上講述了臨界知識,最後一章則是介紹了具體的臨界知識。雖然每個人都應當有自己的學習框架柱組建自己的臨界知識,但確實有不少重要的臨界知識是通用的。 具體有哪些呢?作者舉例了這幾個:

複利效應、概率論、黃金圈思維、進化論、系統思考、二八法則、安全空間、臨界知識的綜合應用。

具體的解釋這裏就不做闡述了,書中的都寫的比較容易理解,大家可自行翻閱相關書籍,或Google搜索進行橫向閱讀。

六、總結

以上,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根據自己的理解做了些梳理和總結。

客觀來講,這本書算不上經典。書中依然有不少在我看來邏輯混亂,觀點並不認同的地方。

而如果你閱讀過更多其他經典作品,比如《窮查理寶典》《反脆弱》《影響力》等,你會發現書裏的諸多觀點,其實是作者從這些書裏提取,結合自己思考和實踐後的一個整合。比如“臨界知識”,在我理解中就是查理芒格的“普世智慧”;“安全空間”就是價值投資鼻祖格雷厄姆所說的“安全邊際”;以及“窮人思維”、“倖存者偏見”、“習慣性防僞”等等,都是早已存在的概念,所以在閱讀時候,也在不停地告誡自己,切勿被新概率所迷惑。

不過這個在這裏並不重要,就像開篇說的,這本書與其他自我提升或成長類書籍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其內容的可執行性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閱讀只需關注它對自己有用的點就行了。 而對於書中的內容,對我自己接下來行動最大的三個啓發是:

(1)學習現階段適合自己的正確的讀書方法。即不追求數量,也不追求讀完,而是帶着目的極其功利的閱讀。同時,放慢速度,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打通知識阻塞,讓閱讀事半功倍。

(2)學習其超強的反思能力。把生活案例化,不讓思考只停留在表面,有意識地跳出自己思考的“舒適區”。

(3)訓練用底層邏輯分析問題的能力。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構建屬於自己的認知模型,並練習通過它來分析問題和做決策。

以上三點,都是2018年要去刻意練習的事。 屬於不緊急但重要的事,但優先級排第一。

運用規律要遠比總結規律難,這本書從讀完到整理內容只花了一週多時間,但真正要去實踐,並養成習慣,可能要花上幾個月,幾年,甚至一輩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