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本書的感悟

利用一個月的時間讀完一本書,寫下2萬字的讀書筆記,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這是我最近做的一件事,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先是讀完了整本書,然後仔細的讀了第二遍,開始寫筆記的時候又把書啃了一遍,然後完成了一共8篇合計2萬多字的讀書筆記。這本書就是《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資的格柵理論》。也許有人會問,這本書有那麼好嗎,要這樣讀。說實話,筆者感覺這本書是值得這樣讀的,但網上也有評論認爲作者寫的太籠統,和格柵思維模型並無多少關係。不過讀書這件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書還是要自己去品。

筆者花了這麼大力氣去讀一本書,當然還是有些收穫的,要不然就白費力氣了。

1.讀完就忘的書是因爲沒讀懂

最大的一個感悟就是終於知道以前讀的那些書爲什麼讀完就忘了。以前讀書,追求數量,買幾本書,放在書架上,不讀的話總覺得虧,仔細讀又沒有耐心,所以最後讀書變成了完成任務,然後自欺欺人的告訴自己這本書我讀過了,書裏說的什麼讀完就忘了。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發現,主動的學習具有更好的學習效果。這幅學習金字塔圖展示了各種學習方式的效果。


學習金字塔

其實我們從圖中可以看出來,學習效果越好的學習方式需要投入的精力越多,輸出的東西也越多。寫讀書筆記應當屬於演示的一種。仔細的閱讀幾遍或者用更主動的形式去閱讀,那麼不光是書的內容,作者的推理過程也寫進了你的記憶中,讀過之後不僅學習到知識,更增進了理解力——這正是《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書所提到的讀書的意義,最重要的是讀過之後就不會那麼輕易的忘記了。

2.相信知識的力量

我曾在之前的文章中推薦過一本書——《大數投資》,之前相信這本書所講的投資方法一是來自這本書作者的信用背書,二是周邊同學和自身的實踐驗證。讀過《查理·芒格的智慧》這本書之後,發現大數投資的很多操作準則皆來自於學術研究成果。比如說大數投資的交易準則之嚴格按照交易紀律執行買入賣出,對應心理學那一章曾提到的心理賬戶,投資者至少需要間隔一年估算投資組合纔不會對股票的回報歷史分佈產生影響,都是要減少操作頻率以保證收益率。再比如說,大數投資的買入比例就是來自數學那一章曾提到的凱利優化模型。我猜想《大數投資》的作者在完善自己的交易體系的過程中也一定參考了很多投資學方面的學術研究成果。看到這兩本書在許多方面相互印證的時候,我真正的感受到了知識的力量撲面而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在生活、工作中可能都要建立自己的一些小體系,參考前人的研究,比閉門造車會更少走彎路。

3.知識可以在學科之間遷移

這本書每一章都在講述經濟學、投資學從各個學科借鑑了哪些理論模型來推進自己的學科發展,你會看到原本並不屬於經濟學、投資學的模型是怎樣遷移過去的,無形之中這些遷移的過程會烙進你的大腦,也許碰到一些難以理解的問題的時候,你會想到這裏是不是在找尋一種平衡(均衡理論)、是不是系統在自動進化(進化理論)。如果你能記住更多的學科模型,那你無形中就建立了自己的格柵理論,更能經過不斷的實踐驗證找到準確理解問題的方式,你也就學會了知識的遷移。

4.道理大多簡單到看似無用,真正有用在於實踐

有很多關於讀書的名言和方法論,比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比如曾國藩不讀完一本書絕不看下一本書,比如不動筆墨不讀書。這些道理聽起來如此簡單,以至於我們都覺得說了等於沒說。所以我們讀書很少按這樣的方法去做,卻一直追問爲什麼讀完了記不住。正像那句話說的,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我們看過很多的方法論,卻依然做不好一件事。說實話,買這本書我是衝着查理·芒格去的。剛開始讀的時候,我也在腹誹,這和查理·芒格有什麼關係。但是真正耐心讀完一章之後,就覺得無論它借誰的名號,這都是一本好書,一本幫助你理解經濟學和各個學科的好書。所以我才決定每個章節寫一篇讀書筆記,然後在這個過程中對於讀書的困惑也有了答案,比方說爲什麼讀書要讀經典,爲什麼說慢就是快。這讓我對於那些樸素到看似無用的道理肅然起敬,這些都是多少先賢終身實踐代代相傳積累下來的智慧,不應當被我們輕視。也更讓我明白道理有用與否還要經過實踐,我們很多時候還不具備足夠的閱歷單靠聽一下就能判斷這些道理有沒有用。

記下這些感悟,也算對自己一個多月以來的堅持有一個交代。村上春樹說,無論何等微不足道的行動,只要日日堅持,從中總會產生某種類似觀念的東西來。我覺得這些類似觀念的東西,構成了你自己的人生哲學、你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一個多月的日日堅持就是耐心的一字一句的讀書,目前來看這種一字一句的閱讀比以往的快速閱讀是更好的,學到了更多的知識,有了更好的理解力。雖然不知道它是不是最好的讀書方法,但它至少是一個好於以往讀書方法的次優解,所以在找到更好的讀書方法之前,不妨先用這個方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