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出現的必需品

雙十一要來了,是不是突然發現自己有好多東西要買,而且看起來都是必需品?


最近發現兩件有趣的事,都是關於購物的。在雙十一即將來臨的時候,似乎這個話題也頗爲應景。

第一件事。前些天,同住一個小區的同事把我拉進了小區團購羣,開啓了跟着鄰居們買買買的愉快旅程,有一天,一位鄰居說,“看到羣裏的團購活動,纔想起來要買這些東西,看不見還真想不起來要買。”

第二件事。最近看公號文章,發現一些大號都開始做起了微商,公號的二條三條以至於五條六條全是商品的銷售文案,文章中嵌滿了小程序的鏈接,隔幾段文字就出現一次,而並非僅僅出現在文章的最後。

想想也蠻有意思的,想不起來買的東西肯定是不着急用的,本來是買不買都行的,就因爲這些商品的鏈接被自己注意到,就買了,但即使買了,我猜這些商品的結局很有可能是束之高閣。

還有,按常理來說,銷售文案中應該在文章結束放一個購買鏈接,放在中間還是蠻妨礙閱讀的,但商家似乎特別害怕消費者因爲懶沒有去找,所以一篇文章中反覆出現購買鏈接。

所以,人們爲什麼會因爲看到商品而“回憶”起自己的消費需求,銷售文案中又爲什麼反覆出現購買鏈接呢?


《稀缺》這本書給我們解答了這些疑問。
作者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和埃爾德·莎菲爾在《稀缺》這本書中提到:

衝動,很容易將人帶入“管子”視野當中。

所謂“管子”視野,也就是人們有限的注意力。作者舉了超市售賣巧克力的例子。超市會將巧克力擺放在收銀臺邊上。當人們排隊結賬時,巧克力會立即勾起人們的“饞蟲”,闖進人們的“管子”視野當中。它們會令人突然想到:我想吃巧克力。許多衝動都是這樣,看不見就想不到,因爲它們並不迫切,但這些東西出現在人們視野當中時,人們會對這一念頭自我強化,並將其他衝動推出“管子”視野之外。

這不正是上面提到的因爲看見纔想起來購買的例子的另一個版本嗎?

巧克力或者商品購買鏈接的出現製造出了一種購買衝動,搶奪了人們的注意力,並經過大腦對這些念頭的強化,讓人們以爲自己是真的需要購買,進而導致購買行動。商品購買的鏈接的反覆出現更是會一次次擊垮人的意志力,剛剛和自己鬥爭了半天,決定不買,結果沒過多久,它又出現了。

想明白這些之後,作爲一個時時吃土的工薪階層,沒有退休大媽們的購買力,我只能默默退出了不斷閃爍的小區團購羣。

從十月中下旬,電腦的彈窗廣告、商場的巨幅海報、APP首頁閃爍的紅包標誌,無一不在提醒我雙十一要來了。周圍人的話題也開始越來越多的談到雙十一,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大腦中不知道什麼時候出現了一個清晰的購物清單:

1.天氣慢慢變冷了,需要一個電暖來熬過南方沒有暖氣的冬天;
2.單位要舉辦一個大型活動,之前的西裝穿得沒型了,我得買一套新西裝;
3.化妝品在做活動,這麼便宜的價格不買等恢復原價再買不是傻子嗎;
4.那幾樣東西躺在我的購物車裏半年了,不就是等這麼一個千載難逢的購買時機嗎;
……

和購買清單一起旺盛生長的是購買理由,每一件想買的東西后面都有若干條不得不買的理由,每一件東西都成了必需品。所以即使知道購物衝動會搶奪我的注意力,我仍然沒有逃脫被套路的命運,但總算書看了沒有完全白看,唯一的好處是我還能反思,跟自己反覆確認這真的是必需品嗎。也許有時候說服不了自己的大腦,但好在我已經有了反思的意識了,姑且這麼安慰自己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