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啊,請慢些走

歲月神偷

1.

回憶總是暴露了年齡,時間帶走了那些歡樂,也帶走了那個時代的匠人。也許,我們九零後真的長大了,也許我們童年的記憶真的一點一點在消逝。在朋友圈看到李詠離世的消息,第一感覺是震驚生命的無常,第二想到的便是小時候看他的《非常6+1》,那個標準酷酷的手勢,是小時候最喜歡模仿的手勢。

童年的記憶,就一點點被歲月瓦解,無情冷酷地帶走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雖然已經二十有餘了,但我還是覺得自己沒有長大,甚至有時回憶起小時候,仍是記憶猶新的樣子,彷彿就發生在昨天。那些追過的電視節目,那些喜歡過的主持人,歷歷在目,殊不知那個天天等着新聞聯播播完再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慢時代已經悄然過去了。

2.

在微博上看到有人發的小時候經常愛看的央視節目名單,每一個自己都那麼熟悉,每一個都那麼親切,那是屬於童年的美好時光。那些節目承載了多少人的童年記憶,那些曾經喜歡的主持人,一個一個都漸漸在電視熒幕上消失了,每個人都在感慨一個時代過去了。我們漸漸長大,那些從小喜歡的電視人在漸漸變老,他們是我們的青春,歲月毫不留情地往前走,帶走了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

可能自己最近極其浮躁,討厭日日離不開的手機,甚至討厭這浮躁的網絡時代,突然很懷念那簡單而滿足的小時候。李詠離世,讓我突然發現一個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了,在微博上看到那一個個熟悉而親切的節目名字既感動又唏噓,好想說,歲月啊,你慢些走吧。想起自己小時候看電視的快樂時光,那時還沒有這麼多五花八門的綜藝,那時央視的節目還沒有過度要求政治正確,那時還不會因爲那麼多理由去看一檔節目,唯一的理由就是喜歡看。

3.

小時候央視的節目總是自己最常光顧的,喜歡一套的電視連續劇,喜歡三套的綜藝節目,喜歡四套的人文節目,喜歡十二套的法制節目,敬一丹的《焦點訪談》,卿卿的《歡樂中國行》,小撒的《開講啦》,畢姥爺的《星光大道》,朱軍的《藝術人生》等等,還有許許多多叫不上名字但非常喜歡的節目,那些是真正伴隨自己的童年且對自己有一定影響的節目。

伴隨着長大,那些耳熟能詳的節目,那些喜歡崇拜的主持人,都漸漸消失在了那個歲月的長河裏,很少提及也很少再次憶起。看到王小丫、柴靜上熱搜,記憶的閘門瞬間打開,還記得小時候看《開心辭典》時好奇優雅甜美的主持人爲什麼會起小丫這麼俗氣的名字,自己還篤定這一定是她爲了讓觀衆容易記住而特意起的藝名,後來才知道“大俗即是大雅”。因爲《看見》認識的柴靜,因爲《穹頂之下》徹底喜歡上她,一直覺得她是記者中真正的勇士。曾經在高中作文中多次寫到她,曾夢想做像她一樣的記者,還一直期待着她的新節目,沒想到之後再也沒有看到過他的消息,後來才知道敢於說真話的她被封殺了。有時想想很多東西真的挺無奈的,好多理想主義者無法擁有一個施展他們理想的平臺,反而是那些譁衆取寵的人掌控天下,可笑又可悲。

4.

近幾年,《鏘鏘三人行》停播,《金星秀》停播,喜歡的節目都隨着停播戛然而止。我彷彿還期待着有一天能再次看到熟悉的節目出現在自己的視野裏,但靠着找資源看曾經沒看夠節目的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了。現在喜歡的節目越來越少,很多噱頭十足的節目,看一眼就知道是換湯不換藥,每次總是感慨那個小時候不用挑剔節目的時代早就過去了。電視節目的製作不再是爲了電視人的理想,而是投其所好,明星流量效應,使得整個社會浮躁得風一吹就能飄到外太空中去,無奈無奈。

時代在進步,又彷彿在退步,童年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零零後又怎能體會到九零後童年的簡單快樂呢!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專屬記憶,終於明白了代溝的含義,因爲從未經歷過,所以從未懂得。想到自己這一代也漸漸成爲了逝去的一代,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段很戳心的話:我們到了一個失去的年紀。摯愛的愛豆成家,崇拜的球星退役,熟悉的媒體人去世,曾經憧憬的崇拜的人一點點退出舞臺,換上了越來越陌生的名字。曾經的輝煌和燦爛被新的潮流席捲,迷失在過去,時間帶走的不僅是他們,還有自己的回憶和衝動。 ​​​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到了一個失去的年紀了。我們真的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只是,歲月啊,請你慢些走吧,我想好好給自己放個假,看一看專屬於我們的青春年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