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系列】英文雜誌的正確打開方式

大家好,我是小安。最近冥思苦想可以更新什麼的時候,突然就想到了雜誌。自從來到蒙村以後,一個好處就是有了更多雜誌可以看,而且還可以借出來帶回家看!而且小安租的房子有很多學姐留下來的雜誌,所以真的是大豐收!這邊主要是想寫一個各大雜誌比較的文章,但是這篇想先分享一下自己對於看雜誌的一些體會。以下正文:

爲什麼要看雜誌呢?

其實英文雜誌作爲英文讀物的一種,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它們跟英語世界中的報紙、博客、網上的新聞一樣,都屬於英語母語者的作品。非母語使用者閱讀這些wirting的時候,能夠擴大詞彙量,提升閱讀能力,同時培養英語語感,爲自己寫作做積累。

那麼爲什麼雜誌會在閱讀材料中脫穎而出呢?首先雜誌有一個主題,大家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訂閱,不像報紙一樣一般都是當日新聞,話題五花八門,而且報道也一般淺嘗輒止。其次雜誌一般是精挑細選,選入的是內容較重要、寫作水平較高的文章。雜誌的寫作風格也各有千秋,尤其是對提升寫作技能感興趣的同學來說,多讀雜誌就很有用了。還有就是有些雜誌帶有學術性質,可能介於journal和娛樂雜誌之間,對讀者的專業知識也有幫助。最後,雜誌圖文並茂,在設計上更加賞心悅目,也有利於我們瞭解風土人情、異國風光等等。從實際角度來講,訂外國的報紙的話首先不一定當天送到,而且那麼大的信息量,往往讀者也沒有辦法有效利用的,所以雜誌會更加划算,而且國際訂閱的系統也很成熟。

非母語使用者如何有效閱讀雜誌?

小安其實高中就有訂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半年,很貴)和讀者文摘,雖然有訂,但是完全看不懂,只是在看圖(感覺好對不起爸媽的錢),偶爾有零星幾個詞認識。然後大一在學校訂了時代週刊(一年)和經濟學人(三年),這樣便宜。大一開始看的時候也非常艱難,雖然不至於如讀天書,但是確實很容易讀完一段/篇文章不知道它講什麼。我很清楚地記得當時週一沒課,於是看一天經濟學人,往往從早到晚,也就啃了幾篇文章(瀑布汗)········

還有試過翻譯,當然慘敗收場。

大二大三很忙,看雜誌時間不多,但是我還是習慣拿起一本從頭看到尾,所以看一本要五六個小時,一般只有假期有時間看,平日送來也都放一邊了。研究生以後都是借學校的,雜誌種類增加,閱讀量飛漲。

這裏就有一個很重要的教訓!閱讀材料最好根據自己的閱讀水平選擇!這是關鍵!雖然很重要但我就不說三遍了。好像我高中和大一那樣的水平去讀國家地理,真的是沒有什麼幫助的(就算當時死記了幾個單詞之後也忘了)!而且因爲明明讀不懂還在讀,也十分痛苦,一點也沒有閱讀的樂趣。

其實之所以大二大三之後能讀懂很多,我覺得一個原因是當時爲了考GRE狂背單詞。經濟學人好多詞彙都是GRE級別的。詞彙量上去了,就不太容易被卡住了。但是就算現在我讀經濟學人也是每一兩段就有不認識的詞~或者就是沒看懂那種用法~

所以大家至少可以參照一下!或者上網搜一些過往文章,看看自己的水平能不能讀懂。不要覺得雜誌要全部讀懂才能讀,當然也不要讀自己完全不懂的,只要一本雜誌你讀的時候能跟上文章,能感受到趣味,有點讀一篇中文文章的味道,你就可以讀了! 其實小安是個很懶的人所以從來不會把文章當成課文那樣去查詞,甚至去背那種,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從閱讀中得到樂趣(或者至少懂得文章在說什麼(make sense to you)),因爲這樣纔會一直讀下去嘛!而且,當你能從一本英文雜誌中得到樂趣,你在理解英美文化上也就進了一步了。所以不要跟風讀經濟學人(或者其他雜誌),其實就算是Cosmo這種女生雜誌(字少不說,語言很簡單,大概也就博客水平),也可以從中學到地道英文表達的。

如果有同學覺得讀雜誌比較困難的話,世界的大門向你敞開着呢——你可以去一些英文網站(新聞或博客)上看一些相關的內容,也是母語使用者寫的,只是這些人沒到寫專欄的水平,文章也沒那麼長,正好也就不會那麼難。而且還免費。

然而我不知道要不要翻牆(對不起!)

除了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雜誌之外,選擇雜誌的風格和內容也是很重要的。有些理工科的同學可能會想選擇《科學美國人》之類的看看一些最新發現。

第二個重點:不要從頭看到尾!!!

可能很多同學跟我當年的想法一樣,覺得雜誌很貴的,花錢買的當然要都看完啦!這種想法很好,但是可能會有適得其反的作用:閱讀的時間太長,以至於都對雜誌內容失去興趣了,閱讀變成了痛苦的修行。而且這也違背正常人讀雜誌的習慣(一般人都不會從頭讀到尾吧!)就拿經濟學人爲例,母語者全部讀完大概需要6-8小時,這就差不多整整一天,而對中國人來說可能更長。而經濟學人又是週刊,除非每週週末貢獻一整天,以驚人的毅力讀完,否則長期以來很可能會造成新來的雜誌堆成山,而我還在讀好幾個月前的一本這種情況(真的有過)。這也很打擊人。而且從頭讀到尾有種課本的感覺,而小安覺得讀雜誌最好重點放在雜誌上,而不是學英語上,因爲能讀雜誌的同學一般都算是中高級學習者了,這個階段重要的是培養語感、文化和英文心態,學幾個單詞和詞組倒是次要的。但是如果有同學養成了積累、查詞的習慣,也可以照做無妨。而且其實如果真的很想充分利用雜誌,也可以第一次讀的時候把讀過的文章標出,之後有時間再讀其他的。閱讀總量纔是關鍵嘛!

第三個重點:雜誌一定要選!

很多同學可能覺得(像我當年一樣),反正讀雜誌是爲了學英語,讀什麼都行!於是選最便宜的或者知名度最高的,或者隨意選一種。

但是就如之前所說,中高級學習者除了語言,還要學習外國人的心態和文化,培養語感。這種情況下,如果對英式/美式/澳式等英語有偏好(比如會去留學或工作)還是看當地的雜誌比較好,這樣更容易瞭解當地的文化。比如《紐約客》上就有很多帶有濃重美國文化色彩,乃至東岸/紐約色彩的文章。

還有一個小問題:很多政治評論類的雜誌,其實是有自己的政治觀點的,並不完全是客觀的新聞。比如經濟學人的維基百科這樣說:

雖然刊名爲「經濟學人」(英文名The Economist爲「經濟學家」之義),但《經濟學人》並非專門研究經濟學,也不是學術期刊,而是一本涉及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多方面事務的綜合性新聞評論刊物,着重於對這些議題提供深入的分析和評論。它的社論持有古典自由主義與經濟自由主義的立場,傾向於支持自由貿易、全球化、人口自由流動和社會自由主義(例如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它曾將自己形容爲「亞當·斯密與大衛·休謨的蘇格蘭式自由主義的產物」。它面向教育程度較高的人羣,讀者中包括諸多具有影響力的高管和決策者。21世紀以來,儘管《時代》、《福布斯》、《新聞週刊》等諸多同類英文新聞雜誌的發行量均陷入停滯或出現下滑,但《經濟學人》的發行量和廣告業績卻有顯着增加。這一讀者閱讀習慣的變化被經濟學人集團的前行政總裁安德魯·拉什巴斯(Andrew Rashbass)形容爲「大衆智慧」(Mass Intelligence)時代的來臨。

首先《經濟學人》不是講經濟的!我認爲主要是政論,而且文風比較辛辣,很多文章都是在諷刺各國政府,宣揚古典自由主義的觀點(比如自由市場之類)。所以,比如在經濟學人上看到一篇對美國政府大加批判的文章,也不意味着整個西方世界,甚至整個英國都是這種觀點哦!但是經濟學人的數據分析還是不錯的。如果喜歡經濟學的話,我作爲前經濟系學生(什麼鬼!)覺得bloomberg weekly更加專業,同時也能夠把經濟問題講得更透徹,不像經濟學人有很多文學修辭,會讓人有點雲裏霧裏。

所以說,選擇雜誌的時候,要注意雜誌的立場、觀點,我們要牢記這只是某個理論下/黨派/國家的觀點,而不是所有“說英語的人”的觀點。我曾經就見過因爲這方面的誤會在外國朋友面前很尷尬的情況!

最後就是種類啦!前面也說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或者自己的專業領域都可以。這個時候,雜誌是不是英文的,好像就更不是唯一重要的問題了。有的雜誌文筆好,有的雜誌內容新穎、有趣,有的雜誌能請到很多專家執筆,本本都不一樣的。專業性啦,趣味性啦,乃至配圖夠不夠漂亮(《科學美國人》的很多生物的圖很棒),都可以是考慮的範圍!畢竟訂雜誌一般至少半年,國外的雜誌又貴,大家當然要三思而後訂啦!而且既然會花很多時間閱讀,那麼我們當然值得最適合自己的!希望大家都能訂到自己愛不釋手的雜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