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印象系列】——印象家鄉四座山

              人文厚重的蔡山

在黃梅下鄉廣袤的平原上,有一座在唐朝時還屹立於長江之中的蔡山。蔡山不高,但歷史悠久,傳說不少,古蹟也多,人文厚重。

山上曾有唐初貞觀年間尉遲恭督修的古江心寺,有詩仙李白曾登臨並寫詩的摘星樓以及寫完詩之後被潑上多餘墨汁的潑墨石,有踞立山頭的望江石獅和齊國夫人墓等文物古蹟。可是今天,除齊國夫人墓之外,這些古蹟皆已難覓蹤跡,有的只是近些來所修建的廟宇、樓閣,應和着佛教旅遊開發,大有重輝之意。

山上還有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好友、參加過當年蘭亭雅集的支遁大和尚親手種植的古梅花樹——晉梅,梅齡有一千六百餘年。因其於每年冬春二季各開花一次,又稱爲二度梅。迄今爲止,在全國範圍內,只發現這一棵二度梅,真可謂碩果僅存。

蔡山又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薩的第二道場。每年農曆的七月三十日,地藏王菩薩由九華山來蔡山修行,其餘時間都在九華山。每年的這一天,總有無數各地善男信女紛紛前來朝拜,一時間,蔡山香火尤其旺盛。

蔡山,還多次見證過黃梅下鄉一帶的長江水患。下鄉地處平原,地勢較低,而長江每年有汛期,以前經常發大水,曾經決過堤,破過壩。汛期水患嚴重之時,附近往往有不少村民跑到山上搭木棚,以防萬一,蔡山又成了老百姓的臨時避難所。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長江水患嚴重,我曾在姑奶的提議下,一個人跑到山頂,向南瞭望長江水勢,只見大水漫漫,白茫茫一片,橫無際涯,令人擔憂。

小時候,我經常和小夥伴們一起沿南坡爬蔡山。山勢較陡,坡面較滑,比較危險,幸好坡上樹木較多,是可助之物。上初中時,學校組織過到蔡山春遊爬山比賽。同學們爬上山頂,圍在一起,席地而坐,饒有興趣地聽王金榜老師生動講述關於蔡山的傳奇故事和文物古蹟等,增長了不少見識。記得當時潑墨石還在,臥于山上路邊。

其實,蔡山並非當地唯一的一座山,在其東面數百米處,依次還有寶山、鄭家山、仙姑山等幾座山,海拔高度依次遞減,除寶山相對低矮一些,其餘兩處山明顯低矮。這幾處山皆由黃土組成,迥異於周圍田地裏的粘土和沙土。

                業已消逝的寶山

處於蔡山和鄭家山之間的寶山,整體呈現出圓形,遠遠看去,就像一個巨大的封土堆,也像一個巨大的金元寶,幾乎全由優質黃土組成。四周的山坡上,種上了一塊塊的莊稼,印象最深的是,夏秋之際紅薯藤蔓佈滿山坡的情形。

寶山後來的改變乃至徹底消失,大約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當時,鄉政府于山北建造了一座磚瓦廠,廠名就叫寶山窯廠。豎起高高的煙囪,整天冒着濃煙,十里八村,一望便見。

政府選擇於寶山建窯廠,就是看中了寶山的黃土資源,不但土方量巨大,而且土質好,再就是便於就地取土。寶山窯廠專門燒製村民建房用的紅磚,產品暢銷於周邊村莊。

還記得當時寶山窯廠火熱的生產和銷售的場面。搞生產的工人們個個忙碌,拖磚坯的車輛來往穿梭不停,前來運載紅磚的車輛排起長隊等候,有時還一磚難求。還記得當時打出的橫幅標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是深圳在改革開放之初就率先打出的著名標語和口號,一時風靡全國。

在此期間,常常有村民在山上撿到陶碗和陶碟等陶器,一般用來餵雞。這些陶器,外觀上還比較圓潤,不算粗糙,也不知是哪個朝代的。後來,常有外地人來村裏收購這些陶器,挨家挨戶地問是否有寶山上的陶器,年幼的我好生奇怪。還記得陶碗的收購價是五毛錢一個,村民們都不懂這是歷史文物,一般都賣給了外地販子,還覺得很划算。

曾聽本村的一位在寶山窯廠工作多年的村民講到,他們在挖土時,經常挖出人的骨頭,數量龐大,其中的脛骨很長,他曾比試過,發現有他的胯部這麼高,可以想見,古人的身材一定很高大。

此外,他還講到,挖出了很多鏽跡斑駁的像刀劍一樣的東西,應該都是古代的兵器,多數是鐵質的,也有銅質的,都當做廢銅爛鐵賣給了廢品收購站。我據此猜測,當年很可能曾在此地發生過激烈的戰爭,死了不少的人,戰後被人胡亂地就地埋葬。

有一次到山上玩,發現寶山的東面那一半快要挖完,山頂部往下一二米橫切面處,露出一棺材的頭部,遠看黑色油漆完好,繪畫清晰而完整,顏色鮮豔,福字也十分清晰,毫無腐爛的痕跡,就像剛埋入不久。感覺應當不是附近村民家的墳墓,而是古墓,同時對其充滿好奇之心。

過了一段時間,再問窯廠的工人,說棺才被撬開了,裏面躺着一位看上去五十多歲的女屍,不知道哪個朝代,穿戴整齊,就像活的一樣。但開棺不久,值錢的東西被拿走,屍體迅速腐化,最後變成一灘水。

現在想來,無論是陶碗、陶碟等古代陶器,還是刀、劍等古代兵器,都是珍貴的文物。可惜的是,當時的人們因爲不懂文物,沒有文物意識,隨便賤賣文物,又不懂考古,以致糟蹋了不少珍貴的文物和考古材料。

寶山窯廠很是紅火了一些年頭,直至挖平了整座寶山,接着又挖出了幾囗又大又深的塘凼,再也無土可取,方纔停產。

幾年前,廢棄的窯廠被徹底拆除,土地被平整爲農田,同時,留下了幾囗深塘。

              文化遺址鄭家山

位於村西的鄭家山,是屬於村裏的山地,因爲不夠肥沃,主要用來種紅薯等雜糧和油菜等油料作物,也是村裏幾乎全部陳姓人家的祖墳山。八十年代,山上面種有成片的橘樹和桃樹,現在則很少見。據說,鄭家山上還有不少磚砌的古墓,可見其歷史十分悠久。

依稀記得,小時候,在翻看縣誌中,偶然得知,村邊的鄭家山,竟然是全縣僅有的二十幾處古代文化遺址之一,不禁甚爲驚奇。個人推測,這可能與鄭家山一帶曾是古潯陽縣的縣治和晉武時所設南新蔡郡的郡治有關。

後來,聽家裏的長輩和村裏的老人說起,在以前的大集體時代,經常有村民在鄭家山上勞作之時,或鋤出玉器,或挖出磚瓦,其式樣都未曾見過,應當是古代的,足見遺址之說確有根據,縣誌所言應該不虛。

              崇文重教仙姑山

在毗鄰蔡山的幾座山之中,仙姑山的海拔是最低的,類似丘陵,加上多年的人爲平整和取土,以至於現在看上去似乎不怎麼像一座山。多年之前,仙姑山上建有一所學校,現爲蔡山二中所在地。後來,因建京九鐵路,需要大量土方填作路基,仙姑山靠近北邊公路的地方被成片挖成農田,僅留一條進出的道路連接孔武公路,取土面積幾乎佔了整片山的一半。

家鄉的四座山,既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又見證着時代的發展,有如滄海變桑田一般,令人唏噓,令人感嘆,令人回味,令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