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古往今來這麼多人都在歌頌劫富濟貧?

原創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經典下飯劇《武林外傳》的第5集,郭芙蓉一心迷盜聖

志在單槍匹馬闖蕩江湖的郭芙蓉,是個對“劫富濟貧”的江湖有着深切向往的女俠。這集知道白展堂是盜聖後,化身頭號狂熱粉絲,又是恐嚇質疑盜聖的秀才大嘴,又是摺紙鶴送禮(跟現在的追星族一個樣),只求

功夫不負郭芙蓉啊,白展堂決定再戰江湖,當天就去錢掌櫃家偷了個扳指。

還沒等郭芙蓉開啓實施劫富濟貧的夢想,邢捕頭開始抓人了。

雖然對那些被抓的人心有內疚,但正所謂犧牲小衆,成全大衆嘛。

秀才的尋問讓我想起,是誰規定10個人的命就比1個人的命更重要呢?

面對質疑,依然嘴硬的小郭

秀才的反擊(這話還很適用於那些動不動就叫受害者原諒傷害者的)

雖然那些家丁被查實無罪,但依然被打了一頓,美其名曰警告。(真的很內涵啊這個劇情處理)

不抓到賊不罷休的邢捕頭,不僅要去當鋪、文物攤、青樓到處搜查,連個吃飯的路人都要盤問不休。

一連幾天的盤查,造成的後果如下:

狂熱的小郭在接二連三的事實衝擊下,終於開始了自我反思和懷疑,最後阻止了想再去偷竊的白展堂。

面對終於想明白的小郭,白展堂說

真真發人深省啊!

如果你也愛看武俠小說和影視劇,多半會跟我跟小郭一樣,崇尚快意恩仇的江湖,夢想着自己能做個嫉惡如仇、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的俠者。

但事實上,“俠士”們偷了東西接濟了窮人,是會有另外無辜的人背鍋的;在酒樓茶館解圍了被調戲的姑娘,是可能激起惡霸憤怒直接強搶或殺人的;爲救下被欺凌的人而打死了人是很可能要被救者償命的……

所有不負責最後結果的俠義之舉,都會造成許多看不見或不願看見的災難。

我想大抵是,大家都愛情緒發泄的爽快,而不喜去面對思考生活的沉重;都覺轟轟烈烈才能顯英雄本色,而嫌平平淡淡乏味無聊;都愛關注臺上的風光無限,誰去管臺下那些苟且掙扎。

說到底,連歷史記錄的都是有影響力的人物,江湖,又怎會在意小人物的死活。

《鹿鼎記》裏,韋小寶向假太后撒謊說,天地會接頭是去天橋找一個賣糖葫蘆的,於是,天橋上所有的賣糖葫蘆的都遭受了無妄之災。

初看書的時候,很可能只會被韋小寶的機智吸引,可細想來,才能想起那些因主人公隨口一說而喪命的無辜人,才能同情到那些無端家破人亡的可憐家屬。

你看,我們見到的絕大部分書籍影視,詩歌曲詞都是爲“大人物”而生的,可曾想,成就大人物的背後和底下,又犧牲了多少無辜的小人物。

《武林外傳》裏白展堂把扳指還回去後,一切恢復如初。

可真實的江湖裏,那些因主人公嬉鬧PK而攤毀店損的,那些被主人公牽連喪命的,所有的損失和傷害,都只有自己或其家人慢慢去承受。

很不巧,這就是,真正的,現實的江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