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燈亮着嗎?

今天是去工作室講政策的日子。

這樣的日子是我尋常工作中的一個列行項,今天講的東西也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內容。

但卻經歷了騰挪跌宕、絞盡腦汁的一個過程。

這一系列的變化,是從今天早晨,不,準確的說是從昨天晚上開始的。

不過,我還是從今天早晨講起吧。

01

每天,我會在車上讀一節“熊貓書院”的拆書稿,這是一種碎片化快速閱讀的方式,能讓我迅速瞭解一本書,我的目的是用此方法來篩選一些書,看是否要買來精讀,但今天,正在讀的內容裏有一個故事吸引了我。

故事是這樣的:(我只講故事處理的過程,省去其中問題的界定)

阿爾卑斯的山脈中有一條隧道,爲了預防隧道內的緊急停電造成交通事故,工程師們在隧道的入口處懸掛一塊警示標誌牌:

穿過隧道後幾百米就是休息區,這裏美景宜人,每天都有幾百人專程到此來欣賞風景、野餐等。但每天都有人在回到車上時,發現下車時忘記關車燈,導致電池耗盡,最後不得不求助警察或其他司機——這嚴重損害了遊客們的好心情。

爲此,工程師們考慮了好幾種解決方案:比如在隧道出口處設置標誌牌“請關閉車燈”,但這可能會讓夜間行駛的司機感到困惑;或者在休息區免費提供充電服務,但成本很高,還需要收費,遊客們是不會同意的;或者在隧道出口處掛個表述得更明確點的警示牌——這個主意最終被採納,於是,一個精準的表達就出來了:

嗯,看起來不賴。但問題是估計等不到司機看完,車就要衝出護欄了。

之後經過幾輪思考,最後的結果是:隧道盡頭設置了這麼一塊標誌牌:

這足夠簡潔,且能放上若干種譯文,比其他方案更貼心得多。

所以,有時候,一個小小的提醒可能勝過複雜的解決方案。

多麼奇妙!

02

你是不是也覺得最後這個結果非常棒。

可這和我要面臨的工作有什麼關係呢?

現在,可以從昨天晚上講起了。

昨晚下班後,我收到同事發來的一個內容:幾張圖片,一段宣傳語,囑咐我@一下工作羣內的同事們轉發朋友圈(因爲我是羣主)。內容是公司最近新推出一個政策,這個政策對市場穩定長期顧客有非常大的幫助。

沒什麼不妥,我發了。

隨後,我看到同事在羣裏發了詳細的一大段說明,內容是關於這個優惠政策如何購買、有何界定、注意事項云云,同事囑咐大家把此內容以評論的形式加在剛纔發的朋友圈內容裏。

我腦子裏立刻亮起了一個小燈泡。

但凡瞭解朋友圈運營的人都有一種常識,一大段文字內容放在評論裏,是會霸屏的,如果好幾個人都發,絕對是刷屏之勢,髮圈大忌。

同事解釋:不發的詳細些,怕經銷商們不瞭解。

我回復她一個掩面笑哭的表情,內心開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無奈。

其實,每個人理智的想一想,朋友圈根本不是個詳細說事兒的地方,能起到提醒作用就已經是很大的成功,詳細的內容和細則,適合發到目標人羣的微信羣內。

我特明白這種行爲背後的原因:當一個政策出來後,我們恨不得讓所有該知道的人都儘快、準確、全面的掌握。

就象上面那個故事裏的情況。

剛開始,我們發了個宣傳類的內容,就好比隧道口立起的第一個標誌牌。

但,似乎沒有起到完全說明的作用,很多人會因此不重視,或是沒有全面理解這個標誌牌涵蓋的內容。

所以,我們緊接着發起了更詳細的內容轟炸,就好比工程師們想到的第二塊標誌牌。

詳細是詳細,關鍵是立在隧道口,讀不完車就要衝出護欄了。同理,那麼長的文字說明,發在朋友圈,要麼被人厭煩的刷過,要麼讀兩句就被不自覺的中止了。我們以爲的“會被全面解讀”僅僅是安慰了自己“把該做的事做了”。

現在你知道我的腦細胞死在什麼地方了吧。

昨晚我就在想,能有什麼方法有效推動這個政策在市場落地。(我不是工作狂,我只是抑制不住的產生了思考。)

很遺憾,我沒想到。

03

再拉回到今天早上。

當我在上班的路上看到隧道口立標誌牌這個故事後,順其自然的與昨天晚上工作中遇到的事情做了對接。

“你的燈亮着嗎?”

我忽然想到了另一個分公司關於相同政策的推廣圖片:他們把省內各地的特色早餐製作方法做成推廣文,把優惠政策做爲一個提醒放在同一頁面形成海報,供經銷商們使用。

那張海報就是故事中的第三個標誌牌。

有時候,一個小小的提醒可能勝過複雜的解決方案。

那個海報圖片對於經銷商、對於潛在顧客來說,都是一個“小小的提醒”,但這個提醒會促使看到的人主動鏈接到優惠活動中的產品,當對方有需求時,他一定會主動尋找解決方案。

這個“對方”如果是顧客,他就會主動尋找經銷商提出購買需求,如果這個“對方”是經銷商,他就會主動了解這個優惠政策的細則。

髮長篇大論的文字說明是一種推動,而做一個有效的提醒引發關注和需求是一種引導。

哪個更有推廣落地的效果?

04

其實,另一個分公司的海報圖片我並不是今天早上纔看到。

當時看到後,我還和同事有過討論,但我們討論的點是:一、對方的行動怎麼能這麼快,政策剛出就能迅速做海報來宣傳,我們似乎被工作佔滿了腦子,沒有思考的時間。二、年齡真是一個天花板啊,這一定是年輕人想出來的方法,我們的團隊太需要年輕人了。

但當我讀完上述的故事,再把整件事與隧道故事所闡述的原理一對應,有一種頓悟後的思考:思維模式決定行爲模式。

一件事情發生,如果只是按常規的思維去推進,走出的路線只能是:苦口婆心講解、大面積覆蓋、詳細公示……這個和年齡似乎沒有太大關係。

但如果我們換一個思路,在行動前思考一下:這個問題由誰來解決?

如果“讓政策產生生產力”這個問題是需要經銷商來解決的(事實上,也確實是需要一線的經銷商們去鏈接顧客或夥伴來達成),那他們一定很想讓自己得益於這個政策,並且充分利用這個政策去穩定顧客。而我們,只是要做一個提醒罷了。

所以,我們的行爲就會從“拼命講明白政策內容”轉到“如何能提醒到經銷商們關注,並讓他們意識到政策背後的潛在業績”。

當我們的角度變了,我們的行爲就會發生變化,也許我們就不會只是去講、去發政策內容,也許我們也可以想到象另一個分公司設計海報那樣方式,或是其他……

05

到達公司後的這一天,一直都在開會。

但理順這個思考邏輯的事一直縈繞在腦子裏。

雖然在晚上講解這個政策前,我還是沒有想到更合適的方法,但我火速調整了一下PPT,首頁改成了“你想擁有穩定的顧客羣嗎?”,第二頁列舉三個途徑“顧客有需求、產品有優惠、月月有訂單”,我希望開篇能起到提醒的作用,那接下來細則的講解至少不是單純的政策推廣,而是引發關注後的主動求知。

如果我們能有更好的辦法幫助經銷商們提醒到顧客,引發顧客對這個優惠的關注,那就更完美了。

06

我看的這本拆書稿的書由唐納德·高斯和傑拉爾德·溫伯格兩人合著,前者是研究複雜系統的設計和開發的系統科學教授,後者曾被美國計算機博物館的計算機名人堂選爲首批5位成員之一,是數據處理領域的大牛。

他們兩人在書中用例子引導大家學會問題的正確打開方式:

先確認真正的問題,然後明確問題該由誰解決,再確定問題的來源,最後決定問題是否有必要解決或如何解決。

書名就叫《你的燈亮着嗎?》

原來書名是這麼來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