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開源不僅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還要爲巨人指方向

今天上午,第一屆小米開源技術峯會在北京舉行,會上,小米人工智能與雲平臺副總裁崔寶秋致開場詞,並發表了《小米開源之路》的演講。

崔寶秋強調小米一直在推動開源,也是開源的倡導者。他告訴我們雷軍創立小米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看到了Android的開源,雷軍對他說過,任何一家互聯網公司離開了開源就輸在了起跑線上,這就是小米推動開源的原動力。

開源可以提升開發者的工程能力

過去,崔寶秋在接受InfoQ採訪時曾說,提升一個工程師代碼水平編程能力很好的方法就是讀大量的代碼,代碼是一個豐富的資源庫,讀了之後還要寫,大量的開源代碼可以很快地提升工程水平,也可以提升工程文化或者工程師的文化,讓大家喜歡技術、喜歡開放。而且,開源軟件可以提升人們對編程的熱愛,也使得開發者對代碼質量更加苛求,提升大家對完美度的追求。

對於公司來說,開源可以吸引人才,一個公司擁抱開源,崇尚開源文化,可以吸引更多工程師加入你的公司。

小米開源基於“5項原則”

崔寶秋表示,小米的開源戰略基於5個原則:

1.速度要快;

2.不重造輪子,重造輪子會浪費公司資源,反之,我們不僅應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還要努力爲巨人指方向;

3.不用則己,要用則精,在這方面,中國的很多公司犯了很多錯誤,沒有用精,其實是對開源軟件的不信任,不信任的原因是因爲沒搞定,只拿來用,用的很不舒服,沒碰到真正困難的時候一切都好,一旦上線、集羣大小不夠,一擴容就容易出問題,所以要用則精,要深度掌握。

4.永抱開放和共享的態度,這是工程師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5.極力推出自己的committer,有的項目很成熟了,不需要參與,有的開源項目自身比較封閉,在一個正常的開源項目上能夠參與就積極參與,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推出自己的Committer,也要做到不用則己,要用則精。

小米的開源之路

小米的開源之路從2012年開始,下圖囊括了這幾年小米在開源上的重大成就。

業務驅動開源

開源是需要大量投入的,那麼如何平衡開源和業務上的投入呢?崔寶秋認爲業務第一,開源第二,公司業務發展不要本末倒置,業務永遠是第一位的,開源應該是業務驅動的,而不是跟風。

開源還需要與社區融合在一起,孤軍奮戰很難對開源軟件有任何影響力,推出Commiter,其中一個原因是除了精通掌握代碼以外,還需要拿到一定的話語權。中國的很多公司犯的一個錯誤是:在開源上,只是自己玩的嗨,做出來的東西根本不被人所接受,是因爲這些公司做了自認爲很好的東西,也很有通用性,但由於社區沒接觸過他們的業務,不會對這些項目產生信任,最終,不管好的、壞的項目,都會被社區拋棄。所以,以開放共享、與社區共同成長才能長期享受開源紅利,封閉開發、短期受益,最終會被社區所拋棄。

最後,崔寶秋認爲在AI時代,應該呼籲廣義的開源,廣義開源是指不僅開源代碼、深度學習框架,還應開源數據,因爲在AI時代,大數據扮演重要角色。再者,如果開源項目變得封閉,將不利於整個開源社區、開源軟件的成長,HBase項目之所以做得很好是因爲項目負責人的領導風格非常開放、友好、透明,所以在AI時代,開源還應該更加開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