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軍!軟文!割韭菜!ICO成爲過街老鼠的十大敗筆

作者 | Alex Kleydints

譯者 | 李曉泉

編輯 | 波波

2014 年 3 月,當 AngelList 聯合創始人兼 CEO Naval Ravikant 寫下 "The Bitcoin Model for Crowdfunding" 這篇著名的討 VC 檄文時,他所關注的只是那個用於開源軟件的全新經濟模型。

“畢竟,在比特幣之前,你需要先融到資,然後再寫軟件、分銷產品,同時想辦法構建出商業模式,進而變現。這一路上處處有坑,天知道那些控制着資本的天使投資人、VC、市場人員和銀行家會在什麼樣的犄角旮旯把你陷進去。”

而基於比特幣的衆籌模型則能讓你繞開這些不必要的坎,只要你能把軟件寫出來,資本層面的事情完全可以靠你發行自己的代幣來搞定:

  • 首先,寫出可以支持完全去中心化網絡的軟件,讓任何節點都可以匿名參與;
  • 與此同時,創造一種稀缺代幣(Appcoin)來配置網絡中的稀缺資源,用戶需要擁有 Appcoin 才能加入並使用該網絡,而擁有稀缺資源的人則能得到 Appcoin 作爲報酬;
  • 你可以預挖一些 Appcoin 自己持有,作爲項目方應得的利益,但佔比不用太多,否則會對你潛在的用戶構成威脅,記住,項目的網絡效應會讓你所持有的份額不斷升值;
  • 對於網絡節點運營者的貢獻,要分配一定的 Appcoin 作爲回報;針對每筆交易的執行,可以抽成極少一部分作爲開發者基金,用作日常運營和後續開發的資金;
  • 隨着用戶的增加與項目接受度的提升,Appcoin 的價值和營收也將隨之提高;
  • 確保任何人隨時隨地都能匿名購買 Appcoin;代碼發佈之日,便是項目 IPO 之時。

Naval Ravikant 所提出的這一概念,正是後來衆所周知的以太坊 ICO 模式的雛形。以太坊上線後,隨着 ERC-20 協議的成熟,代幣發行日益簡化。一鍵發 Token、代寫白皮書等 ICO 方式的流行,讓整個區塊鏈行業一時間泥沙俱下、人人喊打。

理論和設計上的缺陷、規則和監督上的缺位,使得 ICO 尚未觸及到 VC 模式的痛處,便已偃旗息鼓,風光不再。

針對其中缺陷,去中心化應用社區 dTribe 創始人 Alex Kleydints 用心盤點了 ICO 模式在設計和實踐上的十大敗筆,我們分享如下:

1、代幣?證券?傻傻分不清楚

有這麼一個物件,它走路像鴨子,講話像鴨子,那麼它就是一隻鴨子。無論從代幣的定義角度上看,還是從法律角度來看,人們購買實用性代幣都是爲了盈利,很顯然,在這裏代幣與有價證券又有什麼不同呢呢?

一種代幣要真正實用,就必須用有相應的代幣經濟生態,代幣能夠在這種生態中發揮作用,這纔是它真正應有的價值所在。然而大多數代幣經濟僅僅停留在紙面上,沒有經過推演測試,也沒有經濟生態作支撐,甚至沒有產品,更不用說用戶和客戶了。

白皮書中對代幣經濟是這樣描述的,代幣的需求會不斷增長,價格會大幅攀升,投資收益相當可觀,勾勒出了一幅欣欣向榮的景象。

毋庸置疑,預期收益的事實表明,ICO 中描述的大多數實用性代幣實際上就是有價證券,沒什麼兩樣,“實用性代幣”只是換個稱呼罷了。

2、實用型代幣並不實用

大多數 ICO 在募資的時候,一沒產品二沒客戶,之後發行的代幣也就毫無實用性可言,當然也就沒有其固有價值。

大多數實用型代幣的唯一用途是買進賣出。

沒有代幣經濟生態,也就沒有對代幣實用性的需求,那麼代幣還能幹嘛呢,只能是投資者之間相互買賣了,這樣就使得代幣的需求量和價格完全被操盤手玩弄於鼓掌之間。

3、零控制、零管理、零責任

實用型代幣除了白皮書中定義的用途之外,沒有附加其他任何權限。發行代幣的公司可以用籌集到的資金爲所欲爲,完全不受控制。

一些人開始周遊世界,坐頭等艙,談生意,發表演講,還住豪華酒店。爲了這種特權的表面榮光,他們甘做散財童子。然而這些都是代幣發行募集的資金買單的,並沒有真正創造任何價值。

募資者的行爲是不受控制的,資金是沒有人去監督管理的,當然也就談不上什麼追責機制。而這些投資者呢,只是被當做實實在在的買單俠而已,不稱作人形自走 ATM 已經是足夠客氣。

一些人把 ICO 當做來自加密貨幣社區的無償贈款,投資者?他們是誰啊。。。

4、資金太多太早,創意太爛太少

創業公司想要成功,從確定市場的適合度,到尋求目標客戶,從開發人們喜歡並願意掏腰包的產品,到拓寬銷售渠道、佔領市場,這都是必須要經歷的過程,儘管有時候幾經輾轉反覆,但是,沒有捷徑可言。

早期資本不足倒逼初創公司着眼於創新,其中不少創意和產品是具有顛覆性的。

但是,當一家初創公司坐擁巨資的時候,容錯率會很高,當簡單地砸錢就能填坑的時候,嘔心瀝血和小心翼翼反而是一件很難的事。雖然我們的項目沒潛力,但是我們有錢啊,雖然我們的創意很爛,但是我們能燒錢啊。如此,初創公司經歷失敗之後,是如同行屍走肉,還是能捲土重來,誰會在意呢?有錢就夠了。

5、付費“假新聞”打造虛假的繁榮

在 ICO 時代,加密貨幣的媒體賺得盆滿鉢滿,大量有償的採訪和文章被髮布和推送,這也是是大多數媒體的賺錢手段。這種無底線的大肆報道和鼓吹不僅給 ICO 帶來了虛假的繁榮,還帶來無中生有的可信度。其實對於 ICO 本身來說,這是得不償失的,正所謂“大熱必死”。

6、付費顧問製造虛假的評級

付費顧問儼然成爲了一個行業,有些人甚至把自己的名字和肖像明碼標價,賣給 ICO 使用。這些付費顧問大多都在 ICO ——評級網站工作,只要錢到位,評級就足夠高。

這讓欺詐性質的 ICO 有了可乘之機,它們在短期內就會成爲市場上的寵兒,並快速圈錢。然而在ICO結束後,這些顧問往往會立即套現、抽身、深藏功與名。

7、“水軍”釋放虛假的信號

一般情況下,賞金的支付應該是有價值的,比如用代幣獎勵翻譯白皮書的人。

但 ICO 催生了這樣一個羣體,他們毫無主見,只會隨聲附和,他們在社交網絡上大肆發佈發佈某一 ICO 的軟文,千篇一律的都是相當積極正面的內容,他們還明目張膽抄襲ICO的綜述,然後從中獲利。這樣的賞金獵人,其實已經變了味兒了,他們與應聲蟲無異,稱爲“水軍”更爲恰當,賞金都被這一類人拿去,也背離了賞金的初衷。

“水軍”們讓某一項 ICO 看起來有大量投資者,能夠帶來可觀的收益,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但可惜,他們釋放出的這些信號,都是假的。

8、限時折扣營造虛假的緊迫感

每一項 ICO 都有一個固定的限時折扣,固定的時間開始,固定的時間結束。巨大的折扣使ICO貶值符合人們“跌買漲賣”的心態,限時讓人們感覺“過了這村沒這店兒”,很多 ICO 就是營造這樣虛假的緊迫感,吸引了衆多投資者。巨大的“團購”式折扣有其必然的吸引力,這是人的本性使然。

9、產業化刷榜創造虛假的活躍度

很多投資者購買代幣的時候,會把其活躍度當作一項重要的指標。

提升活躍度最快的方式是什麼呢?當然是刷了。

因此,一些 ICO 會僱傭刷榜機器。

在 Bitcointalk 和 Reddit 上,它會不斷地對帖子進行投票和評論,把相應 ICO 一直置頂在首頁。

在 Telegram 上,關注某一 ICO 的用戶,一夜之間可以從百暴增上萬。大量“殭屍粉”的加入,創造了社區內對其空前高漲的興趣,進一步提升了該 ICO 的可信度。

當然,這都是假的。

10、股票投資者和代幣投資者之間的不平等

最後一點。有的公司發行股票,同時發行代幣,這就有兩種投資方向,在這兩種投資者之間,存在不公平的現象。

在大多數情況下,股權交易獲得的資本要比 ICO 募集的資本要少的多。但股票投資者實際上擁有公司的一部分股份,能夠獲取公司信息,並且有權限約束 ICO 的發起人,而代幣投資者卻沒有這樣的權力。對於代幣投資者來說,明顯不公平,這無疑會削弱他們持有的積極性。

結語

ICO 的狂熱確實讓加密數字貨幣更爲大衆所熟知,但目前的 ICO 項目重營銷不重產品、重形式不重內容,同時缺乏基本的規則、控制、管理和常識,這就如同互聯網泡沫時期那批 .com 公司一樣,各路妖魔鬼怪粉墨登場後,竟然通通都能拿到資金,這樣的模式怎麼可能不出問題?

不過,話又說回來,雖說 ICO 當前的模式確實已經窮途末路了,但 Naval Ravikant 在 "The Bitcoin Model for Crowdfunding" 一文中最初的那個理念卻依舊發人深省。只要基於區塊鏈和衆籌模式的技術創新確實能有效提升社會資本的流動性,同時還有助於整個社會總財富的增長,那麼,這樣的理念終有一天會在社會中生根發芽。

只是,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多一點理性、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清醒,讓它不斷進化、不斷成熟。成熟之後,加密數字貨幣的衆籌方式,肯定不會再是眼前這種烏煙瘴氣的 ICO 形式。

參考鏈接: https://medium.com/tabularasa/top-10-reasons-why-the-ico-model-failed-48024bc819ff https://startupboy.com/2014/03/09/the-bitcoin-model-for-crowdfunding/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