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鈴:連續三季翻番,在收入問題上騰訊雲如何體現發展質量優勢?

文|曾響鈴

來源|科技向令說

互聯網大佬發財報了總會惹來無數雙眼睛的關注,騰訊三季度24%的超預期同比收入增長,免不了一邊被大衆媒體感慨騰訊“你大爺還是你大爺”,一邊又被一貫不看好的好事者挖一些刁鑽角度看衰一番。

而在林林總總的財報數據中,有一個數據很值得關注:從不多談具體收入數值的騰訊雲,破天荒有了“本年首三季的收入逾人民幣60億元”的公開數據。

在騰訊今年已發的兩次財報中,雲服務收入在這兩個季度均同比翻倍,這次也不例外已經連續三季同比翻倍,而現在終於願意公佈實際收入,可見“60億”裏的故事還有不少。

雲計算的“收入”,不只是賬面數字PK

在各種媒體評論或者PR稿中,技術多厲害(AI、大數據、物聯網、5G……)、生態多豐富多有活力等是最經常被提及的話題,而收入問題雲計算廠商們都較少談及(只公開數字),負責人們在各種場合裏也總是對技術、合作生態構想之類的話題津津樂道。

雲計算的收入,其實是一個不太好談的話題。

在這個收入和市場份額快速增長的業務裏,短期內廠商們需要不斷購置IDC、服務器來追趕市場的腳步,這些設備大多數十分昂貴,創業者自不用想,即便是大佬也得花費巨資不斷添置硬件(最典型的如服務器和芯片),以及xen,kvm,hy等需要付費的虛擬化工具(硬件和軟件工具也可自研,但這不是短期可以討論的話題)。

此外,雲計算維護費用也不菲,早在十年前,全球雲計算就已經有6.23億千瓦時/年的耗電量,加上人工和日常維護,支出可想而知,某大佬級雲計算廠商7-9月該季度還面臨11.65億的虧損。

說到底,不管當下多麼輝煌,雲計算仍舊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長期獲益的行當,在目前企業級市場還遠遠沒有發展起來時,收入這種東西似乎不太關鍵,畢竟,雲計算還遠未進入“投入已就位,新增客戶邊際成本快速遞減”的舒適階段。

不過,這不代表收入就沒有意義,它不只是賬面數字的PK。

綜合IDC在今年7月份發佈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半年度跟蹤報告》,以及各雲計算的公開收入數據,能發現一個有意思的規律:同樣1個百分點的市場佔有率,騰訊雲創造出了更多的收入(每1%創造5.83億收入,而對比廠商只有3.23億)。這意味着,騰訊雲讓雲計算市場上相對市場份額與收入份額出現了錯位,使得總量上“市場佔多大、收入就相應有多少,至少也差不太多”的普遍數據規律被打破,騰訊雲以相對較低的市場佔有率創造了相對較高的收入。

於是,收入這個數字變得更有意思。一方面,巨大的絕對值,以及爲了收入的各種投入讓中小云計算廠商的機會越來越小,另一方面,規模以上雲計算玩家由於這種市場與收入份額的錯位,或仍存在巨大的變數。

高客戶質量,騰訊雲確定“相對優勢”?

我們知道,市場佔有率是由企業產品的銷售數量和該產品市場銷售量總和決定的,而總收入是各產品銷售數量和價格相乘的結果。

儘管目前不知道騰訊雲的具體市場佔有率,但從總收入來看,再加上騰訊的客戶數,可以斷定騰訊雲客戶的付費率不錯,客戶質量不錯,也即,後期付費意願可能會很強。

就如同兩個商場,一個是場子大,另一個則是坪效高,而騰訊雲現在表現出來的就是“坪效”高,至少潛在的付費意願高。

今年5月,2018騰訊“雲+未來”峯會在廣州舉行,騰訊雲副總裁謝嶽峯說了一大堆關於“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的豪言壯語,而簡單翻譯其表態,無非是客戶需求提高了(從單純IaaS層面升級到對整體解決方案層面),我們要把產品做得深一些,與合作伙伴的關係更深一些。

有意思的是,客戶需求從底層到解決方案,這既是需求的變革,也說明積極去擁抱這種變革的騰訊雲,客戶質量“被動”變得更高了,畢竟,客戶得支付更多費用,客戶得與騰訊雲有更多交流而不是花錢充值會員式的合作,如此客戶粘性也得以提升。

在過去較長時間內,騰訊雲一直認爲客戶需求是“往上”的,對外宣稱“打造了包括OEM類、聯合解決方案類、項目類、服務類、轉售類等五大類合作方式的創新型合作伙伴生態體系,與合作伙伴實現了共創共贏”。

這使得騰訊雲不僅像過去那樣玩IaaS,還在業務上做一些延展,只要合作伙伴有需求它就會附帶做一些創新玩法,比如可以幫助OEM(一類專門做代工生產的產業模式,這類模式往往涉及與許多客戶接洽、合作)去做CRM(通行的客戶關係管理系統,OEM往往迫切需求該系統,能提升客戶服務質量以及市場挖掘的效率,應歸屬SaaS類服務)——只要整體解決方案有這個必要。

一方面,這表明在騰訊雲這裏,雲計算可能不再只是“水電氣”之類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定位,而變得往客戶經營有一定滲透;另一方面,騰訊雲作爲雲計算平臺,有模式創新和拓展,但它並非主動去搶PaaS、SaaS的生意。

在這種趨勢下,實際上幾個雲計算廠商走的路子開始進一步分化。一些廠商仍然是一貫的做生意思維,風捲殘雲快速吸納“低客單價”客戶,一些廠商在合作上更加圍繞未來技術時代做文章,而騰訊雲則往上盯着那些有更深需求的客戶。

不能說誰對誰錯,至少,隨着信息時代進一步進化,當“上雲”不再是時髦詞彙而變成普遍存在時,擁抱一下更復雜的用戶需求可能是更正確的趨勢,騰訊雲似乎在佈局上偏前瞻一些,但最終結果如何只能看市場檢驗。

騰訊雲,收入之外的更多空間

在騰訊財報透露騰訊雲收入之前,騰訊雲自身的定位也發生了轉變,“國慶不放假”的騰訊組織結構調整中,騰訊雲成爲騰訊產業互聯網核心事業羣CSIG的核心。在騰訊慣常的玩法中,這種橋頭堡式業務,其“收入”並不“單純”。

在騰訊,有一個有意思的獨特現象是,“主營業務”是沒有利潤、不掙錢的,不論是PC時代的QQ還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微信,它們的價值實現,都是通過社交生態的流量提領,灌注到騰訊各個產品線。

騰訊幾千億消費互聯網帝國依賴微信,但微信的社交本身並無多大“收入貢獻”(支付本身不能算作社交功能的一部分)。爲騰訊系產品、爲騰訊用戶帶去連接價值的微信,其收入是無法衡量的,或者說,衡量其收入是不正確的。

騰訊雲在未來騰訊大船擁抱產業互聯網的過程中,與QQ、微信之類的產品定位類似,其定位是爲用戶、客戶、合作伙伴和行業帶去價值,起到承接消費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的作用。

事實上,隨着全球產業轉型升級浪潮的推進,產業互聯網趨勢不可避免,正如知名調研機構IDC所言,那些追尋產業互聯網的腳步謀求轉型的傳統行業,必然需要一個擁有強大的技術能力和豐富健全的生態體系的智能化雲平臺作爲依託。

這恰恰是騰訊雲的優勢所在。

自2013年以來,騰訊雲已擁有超2000個合作伙伴,解決方案超過60種,典型的包括智慧零售服務(如永輝智慧門店及各類應用)、金融服務(如與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等的合作)、公共服務(如警務雲、政務雲、工業雲等服務,尤以數字廣東最爲出彩)、文旅服務(如與雲南、重慶合作打造了“一部手機遊雲南”、“一部手機遊武隆”)等,此外,騰訊雲在工業、地產、汽車、生物基因等領域皆有深度涉獵。

就在財報發佈後例行的高管電話會議上,騰訊總裁劉熾平認爲,爲行業和客戶創造價值的產業互聯網“未來一定有商業機會”,而產業互聯網最初的營收機會來自雲業務,“騰訊的雲服務增長非常快,市場份額一直不斷提高”。

綜合下來,自身定位結合產業互聯網的“商業機會”,騰訊雲的收入被“拆分”成兩個部分:

可以拿去對比的,例如“60億元”,這涉及到外部競爭,必須儘可能把數字做大、客戶質量做好;

不能衡量的,騰訊雲的雲計算爲騰訊產業互聯網戰略創造了多少價值,這部分的意義並不比可度量的收入低,它是長期的機會,似乎虛無縹緲但十分具有現實意義,看看微信就知道了。

回過頭來看,騰訊財報中,騰訊雲“連續三個季度翻番”、“60億元”等關鍵詞只是一個開始,除表達騰訊雲更優質發展、更核心定位的一種態度外,更是騰訊未來在雲市場想象力的起點。

【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