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發佈新產品Nehalem

大家如果注意的話,Nehalem這個詞出現在IT相關媒體的頻率越來越多, Nehalem究竟是什麼東東?Nehalem其實是英特爾新一代CPU微架構的代碼,這個代碼本身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關於Nehalem的正確表述應該是:全新的酷睿微架構。
作爲"Tick-Tock"產品和技術發展戰略的偶數年2008,英特爾今年的主要技術進展就是發佈CPU的新一代微架構----Nehalem,該微架構爲下一代微處理器加入了更多有關提高性能,節能控制,多處理器擴展能力以及能效均衡的設計。
Nehalem微架構分爲兩個主要部分:計算內核與非計算內核
一. 計算內核的設計來源於之前的微架構,並對其進行了優化和加強,主要爲以下幾個方面:
(1) 支持超線程----第三代超線程技術,四核心時多達八個線程
(2) 支持虛擬化設備輸入/輸出 (VT-d)----在之前以虛擬化CPU爲主的基礎上增加設備輸入/輸出的虛擬化,能有效提高虛擬機的性能和效率。
(3) 內核加速模式(Turbo Mode)----內核運行動態加速。可以根據需要開啓、關閉以及加速單個內核的運行。例如,在一個四核的Nehalem 微架構處理器中,如果一個任務只需要兩個內核,可以關閉另外兩個內核的運行,同時把工作的兩個內核的運行主頻提高。如果任務只需要一個內核,可以關閉其它三個內核,同時把工作的一個內核提高到更高的主頻運行。這樣動態的調整可以提高系統和CPU整體的能效比率。
(4) 新增的SSE 4.2指令集等等。
二. 非計算內核的設計改動令人矚目,主要的有:
(1) Cache的設計----採用三級全內含式Cache設計,L1的設計和Core 微架構一樣;L2採用超低延遲的設計,每個內核256KB;L3採用共享式設計,被片上所有內核共享。
(2) 集成了內存控制器(IMC)----從芯片組上移到CPU片上,支持多通道DDR3內存,內存讀取的延遲大幅度減少,內存帶寬大幅提升,最多可達三倍。
(3) QPI----"快速通道互聯",取代前端總線(FSB)的一種點到點連接技術,20位寬的QPI連接其帶寬可達驚人的每秒25.6GB,遠非FSB可比。QPI最初能夠發放異彩的是支持多個處理器的服務器平臺,QPI可以用於多處理器之間的互聯。
目前,基於Nehalem微架構的Bloomfield處理器(Bloomfield也是產品代碼)已經正式命名爲"酷睿 i7"。酷睿是品牌,"i7"是系列編號。酷睿這一名稱現在和未來都將是英特爾公司PC處理器產品的旗艦品牌。
首款基於Nehalem微架構的處理器將是用於臺式機的處理器酷睿 i7,支持的芯片組爲x58。這款處理器有4個內核,計劃在今年第四季度上市。用於服務器和筆記本電腦的Nehalem微架構處理器也會在將來陸續上市。
英特爾產品代碼或者項目代碼的由來
熟悉英特爾公司的人大概都知道每個英特爾的產品或者具有代表性的技術在開發的時候都有一個產品代碼或者項目代碼。這些代碼不會用於正式的產品上市,只會用於開發階段的溝通。
英特爾產品上市時使用的正式品牌和產品名的確定要遠遠晚於產品的立項和開發階段,產品的品牌和產品名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如法律方面的:商標註冊,使用範圍;人文方面的:用戶接受度等等。
因此,爲了溝通方面,就先使用代碼溝通,英特爾公司把代碼的選擇權交給項目組或者項目的負責人,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給新產品和新技術取個代碼。不過,命名也不是天馬行空,有個前提,爲了避免法律上潛在的風險,代碼名字的選用應該是地圖上可以找到的。
英特爾很多產品的開發部門都集中在加利福尼亞州(California)舊金山附近的硅谷以及俄勒岡州(Oregon)波特蘭市周邊,所以在這兩個地方工作的英特爾項目組都會以工作地周圍的地名,街道名,河流名,山名等等作爲產品或者項目的代碼,它們在地圖上都可以找到。
當然,代碼的選用不限於這兩個州,項目的負責人也可以從自己家鄉的地圖或者其他地方地圖上可以找到的名字來作爲代碼。在我印象中,中國團隊負責的一些項目就用過像Pearl River(珠江),Yellow River(黃河), O'River(甌江)等等,因爲項目是區域性的,也只是在內部溝通使用,所以衆多代碼並不爲公衆知曉。
 
文章來源:恆大地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