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年味|慢慢過年

文/斌紅康

兒時的過年,過的很慢很慢,像一幅慢慢展開的畫卷,一寸一幸福;像一場緩緩演繹的電影,一幕一期待,它不是除夕至初三的短暫時光,它是臘月就徐徐拉開的一幕大戲。

過年,從進入臘月就開始了。

每逢陰曆八號,十八號,二十八號,村上就有一場集會,從八號開始,就是進入過年階段了。

新衣服,新鞋子,兒時最期待的禮物。每年不管家裏多麼拮据,母親都會給我置備一套新衣,從頭到腳,從裏到外。

臘月初八,街道兩邊被小攤位擠滿。滿滿當當的人羣擠滿了集事,被母親牽着手,一步一拽地拖着向前擠,一不小心我就淹沒在人海里。

農村的集事,是有一定規矩的,我們村裏的街道,呈工字型,只不過工的上下兩頭要出頭的。兩條橫街,是賣衣服的場子。從工字上部進入正街,先是蔬菜水果段,接着是小吃美食段,繼續向集事中心,又是衣服區,這已經到達集事中心地帶,繼續沿着街道向下走,又是小吃美食段,接着農具炊具段,最後又變成蔬菜水果段。


臘月初八的集會活動地點已經被母親鎖定在衣服區,路過小吃美食段時,幾乎就是被母親拽着走,口水都要流到地上了。母親和參謀們(母親的閨蜜)一家一家的幫忙找衣服,而我像個皮娃娃,被這個拉到那裏試個警察服,剛試完又被那個拽着試身小棉襖,剛矯情害羞,不好意思在街上脫衣試穿,母親的大手已狠狠的接觸了我的屁股,一邊哭,一邊脫着衣服,試着各種衣服,害羞早不知跑到哪裏去了。新衣服置備好了,通常是不穿的,一直要到大年初一早上才穿。


買完衣服,母親通常給五塊錢,讓我消費。想吃的東西太多了:肉夾饃,蕎麪餄餎,水煎包,炸油糕,炸小螃蟹,糖葫蘆。。。。。。每每糾結不已,大多數情況下,都會買一個肉夾饃三塊,一份水煎包一塊五個,一份炸油糕一塊五個,剛好五塊錢,水煎包和炸油糕是給爺爺奶奶買的,比較軟適合老人吃。但不幸的事,肉夾饃帶回家,母親經常讓我分她一半,後悔自己爲什麼不先吃完再回家,但每每都是帶回家自己吃一半,給母親一半。水煎包和炸油糕,回來的路上,就會一樣偷吃一個,每種只剩四個送給爺爺奶奶。剛開始,爺爺還問我在哪裏買的,說小販騙我,給我少了,後來就不問了,可能已經猜到東西被自己的大孫子偷吃了。

臘月十五附近,開始掃舊,就是打掃衛生。

猶記的,父親穿身破破爛爛的衣服,帶着口罩,用接着一根長杆的掃帚一寸一寸的清潔房頂和牆壁,每回都變成白髮蒼蒼。母親的工作是清洗茶杯碗碟,用鋼絲球一個一個擦拭,而我也是有貢獻的,就是不停的燒水,給母親清洗盆裏加熱水。掃舊完成,母親絮絮叨叨的埋怨父親把自己搞得那麼髒,滿頭白髮,又心疼用手拍打身上和頭上的灰塵。

臘月十八,又到集會,從這天開始,就進入過年繁忙的階段。

這天,通常是和父親趕集,主要置備年貨,這次集事有了變化,小吃美食段後面增加了年貨區。年貨有三樣是必須置備的:葵瓜子,西瓜子和糖果。通常買的比較多,每種總是滿滿的一大袋,因爲害怕還沒有到大年初一,就吃完了,所以需要考慮年前的消耗。鍋巴,餅乾,炸條,各種小零食琳琅滿目。



臘月二十三,小年夜,需要祭拜竈王爺。

早早的買了兩樣點心:水晶餅,旦旦餅,並奉上一百元大鈔一張,用盤子裝好,放置在案板上,老老實實的磕上三個響頭,說一句:竈王爺爺保佑我家來年平安,最後放一段鞭炮,完成祭拜。點心,自然進了我的肚子裏了。

臘月二十五,開始進入最忙碌階段。

首先煮肉,肉每年都是姨父送來的,因爲他家老人每到過年時分就殺豬賣肉。魚,是我和父親早上去街道上買的,每到年前,街道都有從臨鎮拉來的活魚銷售。一輛三輪車,用塑料布鋪滿車廂,裏面滿滿的蹦的亂起的魚兒。魚一般是當天買,用鹽水養個一天,殺菌和入味。雞是父親專門去村裏的雞場抓的,回來需要自己殺。每到這時,我都躲得遠遠的,不敢看,直到現在我也沒有殺過一隻雞,很佩服老爸。用柴火竈,大鐵鍋燉肉,肉味肆意,早早的要求自己燒火拉風箱,就是不想錯過啃骨頭的機會。肉煮好撈出,用醬油在豬皮上抹一層,並把骨頭上的肉拆除,剩下無法去除的,就靠我了。抓着一塊骨頭,用舌頭舔出每一絲骨縫裏的肉絲,美美的。

接着開炸,有炸饊子,炸麻葉,炸豆腐,炸紅薯,炸麪糰,炸雞塊,炸魚塊。

當天,很早起牀,跟着父親去隔壁村莊買豆腐,豆腐是農家自治的老豆腐,剛出鍋的豆腐特別香,直到現在都忘不了,所以一直喜歡豆腐。豆腐買回家,母親把父親和我數落的一塌糊塗,因爲豆腐碎了,我裝模作樣的給父親遞紅薯,父親低頭削皮,此時無聲勝有聲。紅薯是麻麻(父親的姐姐)送的,沙土地專門種了兩道,就是爲了自己吃。這種紅薯蒸出來,非常甘綿,像沙子一),特地送了一部分過來。


召集人手,開始開幹。母親,麻麻(父親的姐姐),外婆,表妹(麻麻的女兒)一起把麪糰搓成長條並套起來,我兩手各拿一隻筷子,她們把套好的饊子掛在筷子上,掛滿就送去廚房進行炸制,炸出的饊子非常酥脆美味。我特別喜歡麻葉,每年都要母親給我做。麻葉有兩種,一種是長方形,中間用刀割出空隙,再用手掏過形成美麗的圖案;另外一種是菱形,非常簡單,炸制好的麻葉,表皮金黃,酥脆美味。饊子和麻葉的麪糰,是用肉湯和的,肉湯的美味滲進每一口中。伯伯掌廚,根據油溫的顏色判斷溫度,炸制不同的東西,並指揮父親加柴或拉動風箱,父親負責燒火。

最後是蒸,蒸的話分爲兩次,一次是扣碗和甑糕,一次是花饃。

扣碗是我的最愛,有雞塊扣碗,魚塊扣碗,粉條山藥扣碗和肉片扣碗,最愛肉片扣碗。扣碗要用麻子碗,先在碗底鋪上一層切好的肉片,接着放入炸紅薯,炸麪糰,澆點肉湯,在鍋裏要蒸兩個小時,吃的時候,用碟子蓋住碗口,猛地翻過了,扣碗就可以上桌了。肉片夾在饅頭裏,咬一口,滿口流油,但又沒有油膩感。


蒸甑糕比較費時,先要把江米過水,在盆內鋪一層米,一層紅棗,一層芸豆一層層這樣鋪起來,要蒸一個夜晚,竈爐不能熄滅。甜甜的棗泥,綿綿的芸豆,糯糯的江米,吃一口,軟軟的,甜甜的,臉上不自覺露出滿足笑意。

蒸花饃,通常以棗饃和十二生肖爲主,主要爲了春節送禮。花饃春節未送完的,用網袋裝起來,掛在屋頂自然風乾,直到清明節,經過時間的加工,那時的花饃,乾脆爽口,一口就是小麥的清香。

臘月二十八,最後採購時間。查漏補缺,因爲大年三天商店不開門,沒有地方去買,年貨也要補充一點。

大年三十那天,村裏老人幫忙寫對聯。春聯當天寫好後,全部擺放在地上,人們過來挑選,挑好拿走。我和父親選好對聯,開始張貼。我爬上梯子,用掃帚打掃門框兩側,父親去做漿糊,就是用水和麪和好。趴在梯子上,貼着對聯,很是感概,我希望和父親一起貼對聯直到永遠。

我們當地有個習俗,過年不能動刀,所以需要在除夕晚上包好大年初一的餃子和備好食材。

父親在案板上仔細的杆着餃子皮,母親一個一個包起來,我把包好的餃子一屜一屜的送到廚房。餃子有韭菜雞蛋的,蔥肉的,還增加了我特別要求的蓮菜肉的。電視上,正演着趙本山的小品。

十二點,鞭炮聲響起,過年了。

#羽西X簡書 紅蘊新生#

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