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一本在矯情中充滿思想的書

在書中,她記錄下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爲時代留下私人的註腳。一如既往,柴靜看見並記錄下新聞中給她留下強烈生命印象的個人,每個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沒有人可以只是一個旁觀者,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書中記錄下的人與事,是他們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我跟柴靜是老鄉,都是臨汾人,我所學的專業也跟媒體有關,所以還沒看內容的時候我就期待看看這本書。書中有二十章的內容,大多是新聞採訪的故事,汶川地震、礦難現場、徵地拆遷、家庭暴力、環境污染,同性戀者……這些故事中充滿着人性的正反面。也有一些情節有點矯情了,文藝範誰沒有,可以理解。

書裏記錄了她十年間的反思,也記錄了中國社會的十年變遷,用柴靜自己的話講:
我試着儘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已。


在豆瓣書評上對這本書的評論也褒貶不一,當然大部分都是正面的。

(豆瓣書評)你不能說這是一本完美的書,它仍有些地方稍顯自負自足,但是它也勇於自省自嘲。它沒有企圖在教育你,鞭策你,她希望客觀講述一些你看不見的人的生活,她自己的生活,然後去思考。這是樸實的力量,是生活的力量,是人本身所蘊含的力量。會在讀的時候有慾望讀完它,在讀完之後推薦給別人,這就夠了。減一分給太過於描述真善美的角度,事無完美,無真善,無全無醜惡。

當然也有說不好的。

(豆瓣書評)本來說的是挺實在的事,全被那種聖母般的視角毀了,加上條目裏某工業碼字機器整的那一篇評論差點沒讓人吐出來。反覆強調個體,反覆強調自己的缺點和渺小,反覆強調自己的痛和無力,加上之前鋪天蓋地的造勢,我真的覺得她是在消費自己【看見】的人和事。

記者是柴靜的本職工作,我們對於《看見》這本書的要求也不能太高,實話實說我覺得很不錯了。

(豆瓣書評)柴靜的自省集。以前不太喜歡她,因爲她性格太執拗,有不近人情的地方。而今讀了這麼一本書,她用鋒利的小刀,把自己的缺點剖析給自己看。文字洗練有力道,不像出自小女子之手。她自己總結得最好:“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我試着儘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

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章 我們終將渾然難分 像水溶於水中,講了同性戀者在社會中生存的痛苦。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張百川教授說:“因爲我們的性文化裏,把生育當作性的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

關於同性戀者我寫了一篇文章同性戀の愛情

柴靜說:“萬物流變,千百萬年,誰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當中,採訪是什麼?採訪是生命間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

在第十八章 採訪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 的後面有一段話描述了一個場景印象深刻。

看守所裏,一隻不知從哪裏來的小貓,每天會從補充熱水的小窗口裏露出頭來,人人都省下饅頭爭相餵它,“那個貓是個特別大的安慰,你覺得自己還是個人,還能喂別人。你會聽到,隔壁的那個黑社會本來特別厲害,能聽着在隔壁罵人,特別兇。就那貓一去了,他也叫,‘喵’,特別那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