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耍猴人》,記錄真實的邊緣故事

小小毛猴出四川,出在四川峨眉山。

山又大來水又寬,樹木琳琅沒有邊。

前山攆來後山趕,才把小猴趕下山。

趕下山來帶河南,帶到河南新野縣。

先教立來後教站,教它跑馬上刀山。
……

最近我看完了一本書,馬宏傑《最後的耍猴人》,作者是一名攝影師,用跟拍的形式記錄了 “耍猴” 這一民間藝術在當下中國的發展情況,以及以 “耍猴” 這門才藝爲生的一羣民間藝人真實的生存處境,真實、深切、生動地記錄了一個正在消失的民間中國。

在河南洛陽新野縣,有一羣耍猴人,他們主要聚集在鄉鎮村野。新野的耍猴藝術已經流傳多年,在村裏發現的漢墓中出土了很多漢磚,上面就刻有人和猴子在一起嬉戲的場景。

作者相機前的主角是耍猴人楊林貴。

還有一位耍猴人張志忠。這一拍就是10年。

耍猴人與扒火車

這些耍猴人在非農忙的時候就外出耍猴補貼家用,因爲沒有錢坐旅客列車,況且也不可能讓他們帶着猴子上車,只有去扒拉貨的列車,於是,他們和鐵路警察玩起了捉迷藏,一般都是等到天黑以後,再陸續扒上各自的列車,奔向東西南北。

耍猴人通常冬天到溫暖的廣東、四川、廣西,甚至過境到緬甸去耍猴賣藝,夏季便到相對涼爽的東北、內蒙古、西藏去闖江湖。

他們常常要在裸露的列車車廂裏經受數天的煎熬,除了忍飢挨餓,冬天還要忍受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夏天則要忍受四五十攝氏度的高溫。路途長的時候要走上七天七夜,短的也要三天三夜。坐在車廂裏,渴了就喝自來水,餓了就啃一個家裏帶來的饅頭。

人吃什麼,猴子就吃什麼。

新野有很多耍猴人,大都是五六個人搭班子一起。

“掌班”負責全局,“把式”負責耍猴,“鎦子”負責收錢,“看挑”負責在家做飯。(這裏的家,指的是臨時住所,一般是廢棄的房子或者在空地搭帳篷。)

作者馬宏傑跟着他們一起扒火車,記錄着關於耍猴的一切。

書中對扒火車所有的血與淚描寫的都很清楚。

耍猴人與猴

人吃什麼猴子就吃什麼。在外出耍猴,回到住所吃飯時,猴子必須先吃,這是祖上傳下來的規矩,在文中有一段描述,

按照他們的江湖規矩,看一場猴戲每人最多收兩元錢,客人多給的話,就得給人家找錢。

在耍猴時收的錢裏有張五十元的假幣,老楊心情不好,盛了一碗飯蹲在窩棚邊吃,大公猴拿起一塊石頭扔到鍋裏,把一鍋飯菜都打翻了——每天回來吃飯,猴子都是要吃第一碗的,這是祖上傳下的規矩,老楊這一天忘了。

有張照片是耍猴人鞭打猴子,鞭子抽得山響,一個路人上前指責猴戲藝人虐待動物,要驅逐他們。

下一張是猴子像被打急的樣子,撿起一塊磚頭向耍猴人老楊扔過來,又從地上操起刀子和棒子反擊,攆得老楊滿場跑,圍觀者開始喝彩,把石頭和水果放在猴子手裏。

收工之後,老楊說這是他和猴子的共同表演,鞭子響,不會打到猴子身上,否則打壞了,靠什麼吃飯?這場戲有個名字,叫“放下你的鞭子”。

書中有很多照片讓人很溫暖

書最後有兩個小章節 “被騙18萬的耍猴人” “ 耍猴人之 ‘罪’ ”

講述了現實地讓人心痛的故事,引人深思,發人深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