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的官场规则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为人广泛获悉,得益于2017年的热播反腐剧《人民的名义》里多次提到,近日阅毕令人不忍释卷,一时尚未完全理解。

正在想写点什么时, 新闻报道单位一个副厅级的领导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此前已经盛传他分管的单位头儿被调查。这位领导给人的印象是小心谨慎,没什么架子,不过偶闻企业说过他一些坏话,具体为人处事如何就不清楚了。

 近年来,反腐力度一直不断在加大,落马的问题官员越来越多,不知何时是尽头,身边的领导开始出事了。大家都说,现行的规则下,当官的到了一定位置都有问题,查哪个都中标,现在纪.检监/察考虑的是先抓哪个问题严重的,小问题的一时半会都查不过来。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最直观的原因就是一把手负责制,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的一把手说了算,其他人的意见不起作用,其他的X院、**院也管不了,如果自己管不住自己或者抵抗不了糖衣炮弹女色软攻击的话,沦陷再自然不过了。

没有几个人能像海瑞一样严格的管住自己,管人还得靠外在的制约因素,西方靠法律、媒体和有关机构等,我们靠什么呢?这是不能细想深究的,也不能随便说的。

不能再现状去探究,那就往历史深处看吧,联想起刚看完的《大明王朝1566》《万历十五年》,严嵩、严世蕃家族当政时一手遮天,提拨了多少自己人,恣意贪腐,哪个不听话就搞掉,除了徐阶能稍为抗衡外,连万历皇帝都顾及他们感受。到了张居正当权后,努力巩固皇权统治、强力推行“一条鞭法”和“考成法”,改革赋税,意在富国强兵。但是,他身为内阁首辅高位,恃才傲物,依然提拔亲信的同时排挤打压异己。

在那个时代,能否当官得看谁举荐,得依靠一个学派,能当多大官还得看谁在上面罩着你,如果是当权首辅罩的话,在他执政期间那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了。现在的社会是不是还这种情况呢?不好说,反正哪个单位的领导当什么官也是有关部门宣布的,老百姓只能接受的份,监督更说不上了。

在明朝,不是文官集团不作为、普遍贪腐导致国家出问题,而是体制太顽固太守旧窒息了行政效能,培养了腐儒的文官集团,最终积重难返。万历皇帝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抗衡周围腐儒的文官集团,因为他们代表的是千百年来的封建礼教思想,这是明朝立国的根基!最后,他索性消极抵抗,躲在深宫之中32年不问政事直到死去。

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担任首辅期间,强行失去改革,提升了整个国家的实力,不过他去世太早,改革因此被废止。之后,行事圆滑的申时行任首辅,他没有张居正的天时地利和才能,只能审时度势,秉着无过便是功的原则,左右逢源打太极在官场中扮演着“和事佬”的角色,文渊阁八年没什么功绩,最后还是被迫辞职。

戚继光能够多年不倒,除了具备军事才干之外,还有他不触动体制维护现有的官僚阶级,灵活处事,得到个别当权者的支持,后来支持者张居正、胡宗宪、谭论倒台之后也就自然失势了。

可见,明朝的官员要行于正道当的坦荡荡更不容易!况且工资那么低,满足不了基本的生活支出,不收点灰色收入能活吗?

道德榜样海瑞两袖清风很受老百姓欢迎,但在官僚体系中被认为是“怪物”让同事敬而远之,没有人会按照他的标准做事,这种严格遵照书中戒律的官员有服务人民牺牲自我的精神,但社会模范作用却很微弱。

最后,黄仁宇总结“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替代法律,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观照,令人不寒而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