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人能弘道

薦 語

 

非常感謝《論語》的編撰者,爲我們呈現了一副羣英圖。除了孔子之外,他的弟子們同樣值得我們學習和欽佩。

 

顏回敏而好學,子路率直勇敢,子貢謙虛精明,冉有城府深厚,曾參老實勤奮,宰予大大咧咧,樊遲老實忠厚……這些人爲了追求一個共同的理想人格聚集在孔子身邊,同甘共苦,顛沛流離。

 

孔子的偉大,在於他爲我們思考了幾乎所有人生的苦惱和問題,給了我們儘量恰當的答案。不走極端,而是中庸。中庸到極致,也就是合適到極致。追求仁,是每個人應有的追求,也是讓自己更幸福的追求。做到最後,當你和仁合二爲一的時候,就能做到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

 

 

作 者 簡 介

 

 

 

倪培民

 

1954年生於上海,文革期間曾在上鋼一廠當電工。1978年考入復旦大學,復旦大學哲學學士(1982),西方近代哲學碩士(1985),並被推薦赴美國康涅狄克大學深造。1991年獲康州大學哲學博士後,曾任教於美國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蒙塔那州立大學(Montana State University),現任美國格蘭谷州立大學(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哲學系教授,東亞研究部主任,夏威夷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國際亞洲與比較哲學學會理事,英文版的《中外比較哲學叢書》主編。曾任北美中國哲學家協會會長,西密西根華人協會會長和中文學校校長。

 

 

精 華 解 讀

 

以下內容爲《孔子,人能弘道》一書精華解讀,供廣大書友們學習參考,歡迎分享,未經允許不可用作商業用途。

 

 

目 錄

 

一、作爲歷史人物的孔子

二、孔子的出身

三、孔子的生平

四、作爲開宗立教者的孔子

五、人與天

六、天命與命

七、不朽與人生的意義

八、作爲哲學家的孔子

九、作爲政治改革家的孔子

十、作爲教育家的孔子

十一、什麼是士?

十二、什麼是小人?

十三、從君子到聖人

十四、人爲什麼要學習?

十五、孔子的教育方法

十六、作爲凡人的孔子

十七、孔子的理想

 

 

正 文

 

一、作爲歷史人物的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出生在周朝晚期的春秋時代。

 

當時的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文明史了。周王已經成爲木偶,被強勢的諸侯任意擺佈。同樣,諸侯國內部的一些大臣的家族勢力也威脅着諸侯國君。孔子的家鄉魯國就掌握在孟、叔、季三家手裏。這三家是魯桓公三個兒子的後裔,所以被稱作“三桓”。上行下效,這三家之主也經常受到家臣的背叛和暗殺。所以孔子一輩子都在做的事就是如何讓這個紛亂的禮崩樂壞的世界恢復秩序。

 

 

 

二、孔子的出身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魯國的陬(zou)地。祖上本是宋國的一個貴族,因受政治牽連逃到魯國。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he),其實叫孔紇,字叔樑。他的第一個妻子生了8個女兒,沒有兒子。他納了一個妾,生了一個瘸腿的兒子叫孟皮(這個哥哥對孔子很好)。

 

60歲的時候,他又娶了顏家的三女兒顏徵在,他們在尼山許願求子後生下一個前額凸成小山丘一樣的兒子。於是取名孔丘,仲是老二的意思,尼是指尼山。

 

孔子3歲喪父,17歲時母親也去世了。所以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小時候窮,所以啥破事兒都會一點。)

 

三、孔子的生平

 

孔子15歲有志於學,三人行必有我師。走進太廟,每件事都詳細詢問。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30歲的時候,已經有很多年輕人跟着他學習了。

 

一生弟子3000,身通六藝者72人。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論語中提及的弟子有22人,至少9人擔任重要官職。3人擔任過季氏宰(季氏家族裏的主管),這是當時魯國不靠世襲而能獲得的最高官職了。孔子像蘇格拉底一樣,並不親自著書立說,他的言論被記載在《論語》當中。

 

孔子很喜歡當官,一直想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公元前501年,孔子被任命爲中都令,據說只花了一年就做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隨後被提拔爲司寇(司法部長)。

 

55歲時,孔子因爲沒有收到祭祀後的胙肉,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包括齊、衛、宋、陳、蔡,拜見了很多國君和大臣。一直沒有被任用,而且還經歷了大量的危險和困苦。

 

68歲時,孔子回到魯國,此時他的學生已經在政治舞臺上嶄露頭角。69歲,兒子孔鯉去世,70歲最欣賞的學生顏回去世,72歲最愛他的學生子路被殺,73歲孔子去世。

 

孟子84歲去世,所以中國人說73、84,閻王不請自己去。可見人們是多麼崇拜孔孟。

 

 

 

四、作爲開宗立教者的孔子

 

孔子和弟子游歷到儀邊關小鎮時,儀封人(地方長官)求見。他見完孔子後出來對孔子的學生說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話:

 

“天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爲木鐸。”

 

木鐸是以木爲舌的銅鈴,專門用來教文的。古人說“文事備木鐸,武事備金鐸”,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夫子是上天派來教育大家的。”

 

孔夫子自己也深信肩負使命,曾不止一次的表示過天下的斯文,周禮的復興都是上天安排給他的宿命,所以遇到任何危險他也不怕。孔子是一個“知其不可而爲之”的人。

 

五、人與天

 

孔子對神和來世的問題,持既懷疑又務實的態度。

 

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又說“未知生,焉知死?”

但他又要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所以孔夫子對鬼神的態度是“敬鬼神而遠之”。

 

這是實事求是的態度,不知道,就不亂講。孔子對子貢說過“如果我說死了的人還有意識,就怕喪禮太過鋪張,還要活人殉葬;如果我說死了的人沒有意識,恐怕不肖者會把死者隨便丟棄。你想知道人死後有沒有意識,當你死了你自然就知道了。”

 

但孔子很重視祭祀,他對祭祀的支持,與其說是爲了討好祖宗的神靈,不如說是爲了活着的人更有凝聚力。

 

儒家並不肯定祖宗的神靈是否存在,但儒家確知,這樣的禮儀可以使人們由於共同的祖先而產生相互的認同感。

 

 

 

六、天命與命

 

天命指的是天賦予人的某種使命或權力,而命則指無法擺脫的命運或客觀的規律。非人力所掌控的便被看作是命。

 

孔子韋編三絕,把周易都讀爛了。所以很多人認爲孔子愛算命。

 

其實孔子說:“易,我後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君子德行焉求福?……仁義焉求吉?”

 

孔子以仁德爲本,堅信盡人事而聽天命,堅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在孔子這裏,人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來自上面和外面的命令。天從人自身內部顯示出他的力量。

 

儒家的天人合一,是指通過人的積極參與來創造萬物的和諧,它伴隨着一種很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七、不朽與人生的意義

 

在談到爲什麼要爲父母服喪三年時,孔子說: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孔子所認爲的人生意義首先是從家庭倫理的角度出發的。父慈子孝,“慈”不用教,“孝”需要不斷強調。“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人生的意義和創造不朽的現實都始於孝道,但不止於孝道。

孔子5歲的時候,魯國的一位智者叫做穆叔,就說過“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孔子講:“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人只有首先實現在家中的意義和不朽,才能夠追求在歷史上的意義和不朽。

 

 

 

八、作爲哲學家的孔子

 

孔子並不想成爲一個哲學家,他只是在研究如何成爲一個更完善的人。

 

所以儒家傳統應當被理解爲更廣泛意義上的一種哲學:追求智慧,而不僅僅是理性智慧。

 

首先是“仁”的概念。

 

在論語中出現了105次,是論語中最重要的概念。

 

仁者愛人。我欲仁,斯仁至矣。

 

就孔子而言,“仁”就是意味着一種使生物意義上的人成爲一個真正合格的人的品質,這種品質是每個人都必須努力具備的。

 

人的字形表明“儒家強調這樣一個預設,即一個人不能獨自成爲一個完整的人——我們從一開始就是社會的存在。”

 

德者得也

 

德,是修煉仁的過程。以德來修煉,纔能有所得。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句話被認爲是道德金律的否定式表達。西方人說“己所欲,施予人”。其實孔子也說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是一個通權達變的人,他曾經清楚地表述“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沒有一定要怎麼去做的,也沒有一定不要怎麼去做。只要怎樣做是合理恰當的,就怎麼做。”

 

禮者理也

 

禮是仁的載體。

 

哪怕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行爲也可以帶有禮儀的性質,而這正是人類行爲與動物行爲的區別之所在。

 

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如果仁是成爲一個具有關愛之心的人,那麼,學習禮儀就是學習關愛的行爲方式。仁是電,禮就是電線。

 

“恭而無禮則勞(勞倦),慎而無禮則思(懦弱),勇而無禮則亂(闖禍),直而無禮則絞(刻薄)。”

 

禮,是讓我們做到中庸之道的最佳修煉途徑。

 

名者明也

 

禮的運用是建立在明確身份角色的基礎之上的,孔子將“正名”看得特別重要。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名是由“口”和“夕”組成的,夕是黃昏,天暗了,對方看不清自己,所以用口來介紹自己。這就是名。所以說名者明也。

 

中國的人際關係界定非常複雜,父親家的,母親家的都有各自的稱呼。西方就叫做uncle,或者grandpa。

 

稱呼的變化意味着關係的變化,我們把陌生人也會叫做“阿姨”或者“大伯”,這就是用名分來拉近距離。

 

所以孔夫子到一個地方去上任,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必也正名乎”。先要把各個崗位的定義和職責理清楚。

 

中庸之道

 

孔子說“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中是居中,不偏向,不過頭也不太少;庸有三種意思,“平常”“用”和“經常”。

 

當中庸連起來用的時候,可以被理解爲“持之以恆地在日常生活中練習,以獲得能夠總是擊中目標的能力,就像一個優秀射手一樣。”

 

孔子說子張和子夏兩個人“過猶不及”,過分和不足同樣不好。

 

中庸之道不能被理解爲不偏不倚,沒有任何立場或者甘居平庸。

 

中庸要求避免過和不及這兩種惡,而不是居於善惡中間。相反,中庸是爲了達到最高的善的目標。“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用通俗的話講叫做“合適到了最好。”

 

中庸的難度在於,它不是憑運氣偶爾擊中一次即可,而是要所有的條件下都達到合適的尺度。

 

所以要不斷踐行。一般人都可以偶爾做到中庸,與他人和諧。但難的是一直做到。所謂聖人,就是那種能夠看到日常生活的重要意義,並能在庸常的生活中體現出至善的人。

 

中庸被人誤讀,纔會導致很多錯誤。

 

這是孔子的高明,也是孔子的漏洞。

 

但倫理學的問題就像射箭,如果沒有射中目標,沒有一個射手會埋怨爲什麼沒有一條簡單的規則可以使他百發百中。這難度就是射箭的樂趣,也是生活的樂趣。

 

 

 

九、作爲政治改革家的孔子

 

孔子不算一個成功的政治改革家。

 

他一生都在反對“僭越”,主張禮樂治國。

 

孔子治理的思路是“人口多起來,然後讓他們富裕,之後教他們。”孔子說領導一個國家要“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孔子主張減稅,“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孔子的理想社會是和諧。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同就好像用水來調水,和就是用各種作料和水來調成湯羹。保持差異是和諧的必要前提。

 

內聖外王

 

孔子也講究無爲。

 

他說“無爲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爲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舜只需要莊嚴端正地坐在那朝南的位置上罷了。所謂無爲不是什麼都不做,它主要是指在做事的時候能夠無需勉強和費力。道家的無爲是指順其自然,達到物我無分的境界。而孔子的無爲則主要是以德帶動禮儀來實現預期的目的。

 

孔子認爲禮樂比法律更重要,官員的品德和才幹比既定的程序更重要。

 

孔子相信正直和公正的力量。

 

“舉直措諸枉,則民服;舉枉措諸直,則民不服。”

 

孔子70歲以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種無需選擇的自由。

 

所謂“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能達到這種不憂不懼的狀態,是因爲不惑。不被外在所決定的。內在達到這樣的境界,外在才能各安其位。

 

十、作爲教育家的孔子

 

孔子是“至聖先師”,他的生日9月28日在民國時期被定爲中國的教師節。

 

但他的基本教育理念卻被忽視,學說被斷章取義。在20世紀初期,“儒學”變成了“書呆子”的同義詞。

 

這源於科舉制度和宋明理學家對孔子不遺餘力地解讀和誇張。死記硬背和墨守成規的教育方法與孔子所倡導的活潑生動的教育理念相去甚遠。

 

子貢談孔子

 

孔子去世後,有一次有個叫做叔孫武叔的人在朝庭上對人說:子貢其實比孔子還要優秀。

 

子貢一聽,立刻迴應道:

 

拿房屋的圍牆來比喻吧,我家的圍牆只有肩膀高,誰都可以看到房屋的美好。我老師孔夫子的門牆卻有幾丈高,那些找不到大門進去的人就看不到他那宗廟的雄偉、房舍的多種多樣。能找到大門的人可能不多吧。

 

像叔孫武叔這樣的人就屬於找不到大門的。他這樣說也就不奇怪了。

 

孔子死後,弟子普遍結廬服喪三年,三年期滿,灑淚而別。

 

子貢一個人留在墓前,又服喪三年。

 

這簡直難以置信,一羣風華正茂的男子,放棄事業,爲了一個不是雙親、不是神,甚至不是一個很有社會地位的人守墓。

 

的確,在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們就突然消失在了歷史的記載中。

 

孔子的人文教育

 

孔子所提供的教育不同於以往的培訓各種手藝的學校。他的學生來自社會各個階層,而不只是貴族家庭。

 

孔子教育的宗旨是育人。

 

即幫助一個人轉化成一個有文化教養的人,從而可以有美好的人生,並能成爲改善社會的有用之才。

 

有教無類

 

孔子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有教無類”。

 

通過提供公平的教育,消除人和人的鴻溝。

 

這和今天我們這個社會的所謂985院校形成了鮮明對比。農村的孩子今天想進入著名大學基本是不可能的,比20年前更渺茫。

 

孔子學生中有貴族成員孟懿子、司馬牛;

也有最底層的賤民冉雍和子張;

有成功的商人子貢,也有貧困的顏回;

有來自北方的子夏,也有南方的子游;

有比孔子小50歲的叔仲會和公孫龍,

也有僅比孔子小四歲的秦商和小九歲的子路。

 

孔子的目的是把他們都培養成君子。

 

子貢說:夫子正自身以待來者。

 

要來的他不拒絕,要走的他也不阻止。

 

而且猶如好的醫生門前多病人、整形器旁邊多彎木一樣,這就是孔子門徒形形色色的原因。

 

 

 

十一、什麼是士?

 

對孔子而言,“士”不僅是一種社會身份,而且更重要的是具備文明素質的人。

 

一個士應該追求道而不是追求物質享受,爲人有羞恥之心,出使外國能完成君主的使命,宗族中的人稱讚他孝順父母,鄉里的人稱讚他尊敬長者。他們互相切磋勉勵而又能和睦相處。

 

能做到這些算是個“士”了。

 

從士到君子

 

士是初級目標,更高一級是成爲君子。

 

“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樣,只有一定的用途。

 

你可以是農夫、商人、工匠、政客、教授,在你的領域裏有一技之長,但你首先應該成爲君子。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如果背棄了仁德,又怎能叫做君子呢?

 

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可以背離仁德,就是在倉猝匆忙的時候或者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與仁德同在。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同時,君子還要用禮來打磨自己。

 

仁是內在的質,禮是外在的文。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具有了這些品質,君子便能坦蕩蕩了,所以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真正的君子什麼樣?

 

君子內省,問心無愧,所以無憂無懼。

 

君子追求不同意見的協調而不是完全的統一,小人追求完全的統一而不是協調。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莊矜而不爭執,合羣而不鬧宗派。

 

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君子寬以待人,嚴於律己,對別人不求全責備。不因爲人家一句話說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爲他是壞人就鄙棄他正確的言論。

 

君子犯了錯誤,不懼怕承認並自我改正。君子好學,愛惜名聲,重視實際行動而輕空洞的言論。君子即便不爲人家所瞭解,也不怨恨。

 

同時,君子也有厭惡和痛恨的事情:

 

厭惡傳播別人壞處的人,厭惡身居下位而毀謗在上者的人,厭惡勇敢卻不懂禮節的人,厭惡果敢而不通事理的人。

 

這段要仔細讀讀,每一句都相當有信息量。在我們身邊有着大量的範例啊!

 

十二、什麼是小人?

 

有一次顏回問:什麼是小人?

 

孔子答道:小人“詆譭別人的優點而以爲自己能言善辯,狡詐欺騙而以爲自己足智多謀,別人犯了錯誤就幸災樂禍,自己不屑於用功學習卻喜歡取笑別人不行。”

 

毀人之善以爲辯,狡訐懷詐以爲智,

幸人之有過,恥學而羞不能。

 

君子因自己的不足而看到別人值得敬畏;小人因自己的不足而對別人不信任。所以君子使別人的長處得到發揮,而小人卻靠壓制別人的長處來取勝。

 

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

故君子長人之才,小人抑人而取勝焉。

 

十三、從君子到聖人

 

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成爲聖人。孔子說自己不是聖人,並遺憾他沒有親自見到過一個聖人。

 

孔子眼中的聖人是:堯、舜、禹、文、武、周公。

 

後人把孔子尊爲聖人,認爲他是“聖集大成”者。

 

究竟什麼是聖人呢?

 

孟子說“大而化之之謂聖”。能夠光大仁德,能夠感化世人世風,能夠弘道,這纔是聖。聖人能知道平凡生活的意義,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重大事件,都能始終從容而恰當地應對。雖然成爲聖人是一個崇高的理想,但孟子和荀子都說:人皆可爲堯舜。

 

十四、人爲什麼要學習?

 

由於一切自我轉化都始於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和不夠完善,因此孔子再三強調學習的重要性。

 

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爲下矣。”

 

孔子說自己就不是生而知之的人,“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入太廟,每事問。就有人說:誰說鄹人之子知禮?入太廟,每事問。

 

孔子聽到這話,說:“是禮也!”(這正是禮啊!)

 

孔子另一個好學的重要特徵,就是從不害怕承認自己的錯誤並自我改正。

 

當有人指出孔子的錯誤時,孔子說:

“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地去思索,結果沒有益處,不如去學習爲好。”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十五、孔子的教育方法

 

孔子授課的地方叫杏壇,孔子坐在杏壇之上,無拘無束,弟子們讀書學習,他在一旁彈琴唱歌。

 

孔子的授課更像學術座談,沒有正規的課程,沒有既定的大綱,沒有嚴格的學分制度。

 

大部分時間,孔子只是和學生交談。比如孔子和顏回、子路談各自的志向,最後說自己希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孔子因材施教,同樣的問題,不同的人問,答案完全不同。

 

一次,子路問“聽到了就去做嗎?”

孔子說:“父兄在,怎能聞斯行諸?”

 

後來另一個學生冉有問同一個問題,夫子說:“聽了當然要去做。

 

另一個弟子公西華迷惑了,夫子解釋道:“冉有平日做事退縮,所以我鼓勵他;子路膽量太大,所以我壓壓他。”

 

孔子所從事的是以學生爲中心的啓發式教育,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自己把握該學什麼,而是作爲教師,從每一個學生的長處和短處出發,去因材施教。

 

十六、作爲凡人的孔子

 

孔子常常被形容成兩個極端:一個是“至聖”,是儒家的偶像;另一個是保守、守舊、歧視女性的老頑固。

 

這兩個形象都不對,孔子其實就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在這個血肉之軀裏,既蘊藏着他的偉大,也包含着他的侷限。

 

十七、孔子的理想

 

孔子和四個弟子子路、曾皙(點)、冉有和公西華在一起聊天,孔子問四個人各自的理想。

 

子路說:

他志在挽救一個“千乘之國”於危難之時。後來他的確這樣做,而且爲此犧牲;

 

冉有說:

他希望治理一個方圓幾十裏的小國,通過三年努力讓百姓富足;

 

公西華說:

他只想做個小司儀官。

 

曾點:

在大家談話時一直彈琴,孔子催促他也說說,他彈完了最後一個音符,放下瑟,才說:我希望暮春時節,穿上春天的衣服,攜五六個好友和六七個童子,到沂河裏戲水,在舞雩臺上吹吹風,然後一路唱着歌回家。

 

四個學生都期待看看老師的評價。

 

孔夫子嘆了口氣,說了句名言“吾與點也!”

——我和曾點的想法一樣啊!

 

孔子也有普通人的普通追求,但生逢一個禮崩樂壞的亂世,孔子只能行所當行。

 

 

結 語

 

這本書很薄,我卻解讀得最慢。因爲好東西太多,難以割捨。

育兒分享文章彙總→請點擊此處進入

分享文章彙總→請點擊此處進入

 

轉載自樊登讀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