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好用的系统化写作,不来了解一下吗?(上篇)

有这样一位小哥,开通公众号一个月就拿下了原创标,参加简书写作大赛一举拿下最具人气奖,头条试水一篇竟然引来了70多万的阅读者,还俘获了6000多条评论……同时他还成为了剽悍江湖内容组的一把手,没错啦,这就是人见人爱干货满满的安叔啦!

可是这样金光闪闪的安叔却说,他也曾连续被央报毙稿过10多篇啊,到后来他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但若这便是故事的全部,安叔也不会是现在的安叔了。安叔说幸而当时遇到了《巨人的工具》这本书,让他从中提取到了系统化写作的思路,由此一路开了挂。

好了废话不多说了,现在我们就来说说这个外挂神器——系统化写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系统化写作简单来讲就是把写作分为立体化输入、结构化加工和定向式写作这三个部分,其实也很好理解就是对准备、整理和落笔这三个过程更细致地打磨。

今天我们先来说说第一部分:立体化输入

立体化输入:我们首先是一名读者,其次才是一名写作者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脑袋里都没有东西,我们又拿什么去期待笔下蹦出锦绣文章呢?说到底输入才是我们写作的第一步。可是输入什么呢?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端看我们想写什么。或者也可以说是根据我们给自己的写作的定位,来倒逼输入。怎么定位呢,之后我再细细讲述方法,这篇就不再展开了。

那什么又是立体化呢?其实就是全方位的输入,不局限。是的,不局限,输入不仅限于阅读和听讲座,我们生活中的听到的、见到的、闻到的、触到的……都可以是我们输入的一部分。当然这里的输入绝不是走眼观花,而是要把这些记录下来。比如今天吃到了一道不错的菜,就可以细细描述一番。这里的重点是锻炼自己的敏感度和观察力。

不过凡事都要循序渐进,立体化输入也是如此。那么接下来就来说说立体化输入的三重境界吧!

第一重境界:擦亮双眼,让世界更清晰

“生活中本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熟悉的地方其实也藏着宝藏,只是我们不留心而已。我自己就曾做过这样的训练,描述自己的房间,这按说没有什么难的,可是开始时自己却写得不够细致,写好后给朋友看,朋友也说我写得乱七八糟。

很糟糕对吧,自己每天住的地方都写不清楚。但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大多数的我们都没有留心过自己的生活,“身在此山中”的混沌。身处于这个阶段的我们,就需要我们通过观察和描述生活中的事物中锻炼提升了,当然摘抄些名家金句也有所助益。

当我们可以游刃有余地进行叙述时,便达成了立体化输入的第一重境界,即让我们更清晰地看世界,提升敏感度,以便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提炼出素材。

第二重境界:阅尽千篇,让视野更开阔

当我们具备足够的敏感度,我们就可以拓展下视野了。这个单靠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就不够了,这需要我们广泛涉猎名家作品,还有各大平台备受关注的文章了。从这些成品中,学习提炼作者的视角,以此来丰富自己的视角,为自己写文打下基础。

做法也很简单,在摘录的基础上,进行拆解和分析就可以了。多问问自己,这些大咖是从什么角度考虑的,换一个事物我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吗?如果我来写又能从哪几个角度入手呢?这个作者是什么写作套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吗?……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着重记录自己的思路和一闪而过的想法。如果这点也可以做到,那么便已经达成了第二重境界,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第三重境界:深入思考,让认知更深刻

达到前两重境界,便要问鼎第三重境界,让认知更深刻了。而这也是自己日后文章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为什么这样说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但凡是让自己为之一振拍手叫好的文章,要么说出了自己想都没有想到的东西,甚至于毁“三观”;要么把自己描述不清晰的东西描述出来了,以至于豁然开朗。而这两点大都源于认知的深刻。

而我们也希望自己的读者有这种触动,自然也要在这方面下功夫。这时,单纯的记录和分析已经不能够达到要求了,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思考。对此我们可以做这两个训练:一方面我们可以对同一个事物,找来不同的观点来分析,通过观点碰撞让思考更深入;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对某一个事物进行层层递进的分析,从表面现象到内在逻辑,甚至底层认知,像钓鱼一样把最后的大鱼一点一点勾出来。

达成这三重境界,并不容易,需要我们耐心地坚持下去,须知我们积累的厚度决定我们思考的深度,所以立体化输入虽是系统化写作的第一步,却是根本,必须要扎实才行。

这篇就先到这里了,结构化加工和定向式写作就先留给下篇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