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一場執念的戰爭

第一次看《老人與海》是高中時期,距今也有四五年了,故事情節大體還記得,無非就是一個老人戰爭一條大魚的故事。

但讀後的感受早已絲毫回憶不起,按我那個年齡段的心態推測,大概率是短暫驚歎一下老人堅韌不捨的品質,然後開始下一本書。

此次在家,乏味之際,又找出《老人與海(英文版)》重讀了一回,雖然讀英文原著比較凝澀,且常常要查找生詞,但也別有一番樂趣。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不同的年紀再次閱讀,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一人一魚的爭鬥過程仔細說來其實也乏善可陳,縱使作者海明威是一個創新了文體的文學大師,倘若整本書都只是人魚間的來回牽扯、你來我往,那可着實過於單調。

畢竟你們又不是什麼絕頂高手下棋比劍,見招拆招不亦樂乎,人不過是拉着繩子,魚不過是使勁掙脫往前遊。

所以這個故事的核心在於老人這趟旅途的心路歷程,這也是這本書的靈魂所在。

"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he said."A man can be destoryed but not defeated."
“但是人生來不是爲了尋求失敗的,”他說“一個人可以被摧毀,但無法被打敗。”

出自這本書的這句名言算得上世界範圍的家喻戶曉,但當年的我也只是把它當作一句名言看待,對內容並沒有共鳴,一如同《鋼鐵是怎麼練成的》裏面保爾 ·柯察金的名言:

“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是這樣度過的,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爲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爲碌碌無爲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爲解放全人類而奮鬥。”

我知道這句話可能很偉大,很不知道偉大在何處。

而現在的我,或許可以說已經懂得了一些老人話裏蘊含的意味。

當代的人們一生會被無數的東西擊敗,比如枯燥的生活、牢不可破的體制、逐漸麻木地婚姻、無力改變的現實,所以纔會整天或絕望或奢望的說一些“逃離舒適區”“人間不值得”“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懂得那麼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之類的鬼話。

枷鎖那麼多,那麼堅固,大多數人們別說逃離,能做到的頂多只有逃避面對與選擇,最終的結果不過是“算了吧”“這樣也挺好的”“忍一忍就過去了”。

聖地亞哥是一個內心極爲強大的人,他對自己充滿自信,對過去滿意而不後悔,對未來充滿着信心,信念無比強大。

  • 面對質疑能忍

聖地亞哥在出航以前已經84天沒有捕到過魚了,村裏的年輕人都笑話嘲諷他,熟悉他的老年人面露不忍的同情他,就連他最珍視的小男孩也扛不住風言風語在第40天半推半就的離開了他。

但他面對外界的嘲弄沒有絲毫動怒,只是堅定內心忍住寂寞,哪怕一個人,也要用用實際證明給其他人看,他聖地亞哥沒有輸!

因爲他知道,在沒有做出能證明自我的事情之前,任何爭論都無濟於事,任何聲明都是無力的空談。

就像那句說爛了的“要麼孤獨,要麼庸俗”,可人生就是經常容易陷入如此尷尬的處境,進退兩難,未來無望。

  • 善於調節壓力

孤單一個人在海上,如何排解那種孤單寂寞感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不然,甚至不需要外界的打擊,內心的空洞感就足以把人擊垮。

聖地亞哥的方式是把話說出來,對魚、對鳥、對天上的星星月亮,只要心中有什麼想法他就會大聲的說出來,聲音能夠趕走單調的寂靜,所以在書中“aloud”一詞出現概率極高。

沒什麼想法的話,他也會回憶過去,並把自己的故事講給路過的飛鳥、作爲對手的大馬哈魚。

在與大魚的拉鋸戰中,他會不斷地給自己打氣,會說狠話,會反問自己,嘲笑自己怎麼會有退縮的想法?

受傷後也會喋喋不休着,防止自己陷入憂傷的漩渦。

  • 能夠守住底線

聖地亞哥也不是總能保證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艱難的困境,他也會泛起絕望、投降的心思,但這只是一個過程,最後他總能夠重燃鬥志。

“I will stay with you until I am dead.”這是聖地亞哥對大魚發下的誓言,而他 經歷重重挫折也確實做到了這點。

哪怕後來遭受鯊羣的輪番進攻,依舊未曾放棄過抵抗,直至耗盡了最後一絲力氣。

在我自己目前的生活中,一種種慾望就像一條條大魚,我不斷與之爭鬥,也會發下毒誓,卻往往輸給了內心的軟弱,輸給了舒適區的誘惑,擺脫不了虎頭蛇尾的命運。

爲什麼我就是堅守不到最後呢?這是我需要加強鍛鍊的地方。

  • 崇尚品格

聖地亞哥與那條魚的鬥爭可以說是相敬相殺,從開始的敵視,到後來的惺惺相惜,這是一種對對方求生意志的欽佩,與英雄末日的悲惋。

他說如果不是爲了生存,他寧願和這條魚做朋友。一想到這條魚要被岸上那些懦弱的膽小鬼吃掉,他甚至爲之傷心。

他說只有我們纔是同類,其他的魚和人都不配。這是怎樣的自負與孤獨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