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世界歷史之二十一:雅爾塔會議的召開

1945年2月4日~1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爲加快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的勝利,解決戰後的重大問題,在蘇聯的克里木半島的雅爾塔舉行了會議。

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了後期,蘇聯和英美等國的軍隊從東西兩線向德國本土推進,德國法西斯敗局已定。

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日本法西斯軍隊尚在負隅頑抗。

這次會議,是爲了協調盟國關係,商討最後打敗德、日、的計劃及研究處置戰敗國、安排歐洲事務和戰後和平等重大的事務。

雅爾塔會議祕密簽訂了《雅爾塔協定》,發表了《克里米亞聲明》,從而確定了雅爾塔體系。

雅爾塔體系的內容包括了4個方面:

1. 如何最後打敗德、日法西斯,如何處置戰敗國,以防止法西斯主義東山再起;

2. 重新繪製戰後歐亞的政治地圖,特別是重新劃定德、日、意法西斯國家的疆界及佔領區的歸屬和邊界;

3. 建立聯合國組織,作爲協調國際爭端,維持戰後世界和平的機構;

4. 對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國聯的委託統治地實行託管計劃,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

雅爾塔會議協調了盟國的行動,加快了戰勝德、日法西斯的步伐,爲奪取發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和爭取實現戰後世界和平做出了貢獻。

但是,雅爾塔會議上,美蘇首腦揹着中國達成了蘇聯對日作戰的條件:

一是、外蒙古(當時稱蒙古人民共和國,現稱蒙古國)的現狀須予以維持。

二是、日本在1904年日俄戰爭中,從沙俄手中奪取的“權益”須予以恢復,即:庫頁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須交還蘇聯;

中國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以保證,蘇聯租用旅順爲海軍基地須予以恢復;

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由中蘇共同經營。

三是、千島羣島須交予蘇聯。

這些祕密條件嚴重地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和利益,說明雅爾塔會議帶有明顯的大國強權政治色彩。

雅爾塔會議反映出蘇、美、英特別是蘇美在戰後世界安排問題上的不同意圖和矛盾,對戰後國際格局有着重大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嚴重地削弱了英法,他們淪爲二等國家,使以歐洲爲中心的國際關係舞臺成爲歷史,逐漸取而代之的是美蘇兩極格局。

雅爾塔體系的主要內容是在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確定的。它建立在美蘇兩極格局的基礎上,美蘇憑藉其在軍事上、經濟實力劃分勢力範圍。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軍事、經濟實力膨脹,意欲領導整個世界;

而蘇聯的軍事力量也由於戰爭而迅速壯大,希望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於是,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國家利益的衝突,兩大國家由戰時的盟友變爲戰後的對手,其對峙經歷了“冷戰”和“爭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