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經歷


我的"下山"經歷

下山常人理解一定就是從山上走下來,我說的下山是指把長成材的,生長過密的,長歪的樺樹進行砍伐,藉助冬季大雪把砍倒的樺樹從山上拉到山下,是十分艱苦的工作。

在解放前樺樹林都是私人的,都要僱工下山,下山的收入比較可觀。

解放後林場都是國有的,下山也要僱臨時工,是掙現錢的,收入還算將就。

後來搞階級鬥爭、文化大革命,國家的經濟狀況江河日下,下山頂多就是能多掙幾個工分,年輕人去下山就是爲了能吃飽飯。

由於下山的勞動強度大天氣寒冷,有危險性,報名出工的多爲各村光棍,有家口的人去的少。砍下的樺木很大部分用來做蓋房的椽子,所以出工的人又叫"砍椽"很形象。

1970年底我也陰錯陽差的報名一起去下山。

伐木是用的雙面斧子,斧把長50公分左右。每人都是羊皮大衣,皮褲,皮帽腳穿氈鞋、毛線襪,腰上拴根繩,插上斧子,肩上背好備用的麻繩就出工了。當時每天吃兩頓飯,上山不帶水沒有乾糧,天黑了收工才吃晚飯。

每早出工前必先磨斧子,斧刃一定要磨利,否則是幹不了活的。從住處出來大家魚貫而行,待到山上幹活之地要一個多鐘頭,人們己是一身汗了。稍微休息一下,工頭給大夥派話,要砍的樹用粉筆做上記號,大家分頭幹活。

用斧子伐樹手要用力,斧子要有準頭。先在樹身向山下的一面砍出v字形茬口,約有一半的深度再轉到另一面下斧砍,樹快斷時就要離開樹一米左右用單手拿斧一斧砍下去樹倒人躲才安全。遇到樹粗冠大的樹就要用繩子拴穩樹枝,幾個人拽着再下斧砍,如有山風就很危險了。傷人的事每天有,只是當時的人窮命濺出點血誰也不在乎。遇上粗樹,一棵砍下來就滿頭大汗了,山風一吹寒氣入骨,我頭一天干完活已是兩手血泡,肩臂痠痛,但第二天還得出工沒商量。

砍好的樹還要自己拖的溝底,這時雪就派上用場了。先把大樹頭朝下放好,上面堆上些小些的樹用繩子帶好,大樹的一頭用繩子牽着放開幾米遠小心用力慢慢往下拉,不能太快。有時過火了樹身碰上人就慘了。把樹拖到溝底集中點,人再踏雪上山拖其它的樹,直到拖完這一天才能收工。回到住處天已黑了,晚飯是土豆繪菜加一個半斤的饅頭,大家就很滿意了。

下山是要根據樺樹生長情況砍伐,村跟前的砍伐完了,就會到很遠的地方去,就會住大通鋪。收工後大通鋪上,煤油燈下開始“瞎撇。”

村裏打“夥計,”下山遇上狼都是短不了的永久話題。一次還聽他們聊起一個天津知青下山一斧子砍斷自己腳上的大筋,造成終身殘廢的事兒。

總之下山不是一般人能幹的活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