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就是不講道理,這十五個例子你中槍了嗎?

有一天你在網上批評某個演員的演技,然後被一些網友反駁:“他已經努力過了,爲什麼還要批評他?你行你上。”

對於一些不善於拉下臉吵架的人來說,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指責是不是有一種百口莫辯的感覺,有時候你明明知道對方時錯的,可是卻不知道該如何回擊。

很多爭吵和矛盾之所以會發生,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至少一方不講道理。美國作家愛德華‘戴默的《好好講道理》一書,就是爲了解決這些不必要的糾紛而出現的。

《好好講道理》本質上是一本邏輯學書籍,作者在書中倡導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備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這樣才能消除生活中產生的種種誤會,書中列舉了許多經典的謬誤,謬誤是一個邏輯學術語,你可以理解爲不符合邏輯的觀點或者論證方法,不看不知道,很多錯誤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犯過。

一、丐題謬論(也稱循環論證)

這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謬論。

舉例:

A:這家學校在學生管理上可以說是家長制的。

B:爲什麼這麼說呢?

A:因爲他把學生都當孩子看。

這段論證乍看好像沒什麼問題,但是仔細讀幾遍你會覺得有點奇怪,a的回答似乎沒有解決b的疑惑,因爲a只是在解釋“家長制”這個名詞的意思,並沒有對自己的觀點做出正確的論證,正確的做法是應該舉出一些具體的例子。

二、複合提問謬誤

理解這個謬誤有助於我們學會“如何提問”。

舉例:

你的朋友問你:“爲什麼單親家庭的孩子比不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學習更差?”

你會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呢?似乎並不能一下子就做出回答,顯而易見的是,這並不是一個好問題,因爲他已經預設了一個觀點,單親家庭的孩子比不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學習差,但事實上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學習也是不錯的,除非你接受他這個預設,否則你根本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你想反駁,你可以反問你的朋友一個問題:“爲什麼喜歡吃米飯的孩子比喜歡吃麪條的孩子學習更差?”

相信你的朋友會理解你的意思。

舉例2:

母胎單身30年的你是個不婚主義者,過年回家你媽突然問你:“你到底什麼時候纔會結婚?”。

你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本身,也就是說你沒辦法回答你到底什麼時候結婚,因爲你根本不會結婚,這個問題的預設並不存在。

三、規範性前提不明的謬誤:得到的道德的/審美的/法律的判斷,沒有一個規範性的前提作爲支持。

舉例:

你看到一個網友評價某部電影:“這部電影的場景太美了,音樂也很出色,演員的表演出神入化,豆瓣上的評分有9分,所以它是史上最好的電影。”

不喜歡這部電影的你或許可以找出一萬條回擊的辦法來推翻他的結論,但讓我們先看看這句話在邏輯上到底錯在哪——它的前提並不能支持它的判斷,場景美/音樂出色/演技好,就能推論出這部電影是最好的電影嗎?這個結論太過武斷了。因此我們在表達時,特別是在和別人辯論時,一定要慎用“最”字。

四、否定前件的謬誤

舉例:死刑如果能震懾犯罪,那死刑就是合理的,但是現在死刑根本無法震懾一些犯罪,所以死刑不合理。

想要知道這個例子錯在哪,只要套用這個邏輯舉一個更荒唐的例子就好,比如一位律師爲槍擊案中的殺人犯這樣辯護:如果他用刀捅別人,那麼他有罪,但是現在他沒有用刀捅別人,所以他無罪。

這句話是不是簡直莫名其妙,但道理和邏輯都跟上面那個例子一模一樣,定義一個人有沒有罪,怎麼能只看他有沒有用刀捅人呢?他也有可能用槍殺人,放火燒人啊,同樣的,死刑合不合理,並不僅僅看它能否震懾犯罪。

五、不當換位謬誤:如果論證的前提是條件式即“如果,則”式的陳述,而其結論是將前件與後件顛倒過來,便違反了演繹邏輯的定律。

例如,儘管“如果合上開關燈就亮了,燈泡就是好的”是成立的,但“如果燈泡是好的,一合上開關燈就會亮的”不爲真。

再比如,你想論證大麻的害處,於是這麼表達:所有吸冰毒的人最開始都是從吸大麻開始的,所以那些吸大麻的人遲早會成爲吸冰毒的癮君子。

也許事實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像上面這樣表達,很有可能無法說服其他人,可以這樣改一下:“根據xxx(具有科學性的論文或資料)的調查統計,大部分吸食冰毒的人最開始都吸過大麻,所以那些吸大麻的人最後很有可能會變成吸食冰毒的癮君子。”

六、起源謬誤:忽視發展和變化。

最典型的例子:小時偷針,長大後就偷錢。

有很多例子能證明,小時候偷過東西,長大後並不會繼續偷,很多小孩在施行“偷”這個行爲時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偷”,所以只要家長及時糾正和教導,長大後就不會再有這種壞習慣。

很多類似的諺語都會犯起源謬誤,它們沒有意識到事物是不斷髮展的。

七、使用理由不當:也就是給出的理由並不能支撐結論,有時候我們支持一個人的結論,但是並不認可他所說的理由,這就是因爲他使用的理由不當。

舉例:

你孩子高考後說要學哲學專業,這時你和老公有了分歧。

你:我覺得孩子可以學哲學專業,因爲哲學能教會人更清晰地思考,它能給倫理、宗教、審美提供深刻的見解。

你老公:學哲學簡直浪費時間,它能解決實際問題嗎?

你:沒錯,很多問題哲學都還在試着解決,但是......

你老公:那爲什麼你還要讓孩子學這種沒用的學科呢?

你老公並不知道,他武斷地給哲學定下了一個目標——解決實際問題,然而,哲學家們可沒有把解決問題當成哲學的目標。哲學只是指引人們解決問題的通道之一,因爲哲學沒有解決一些疑惑就否定哲學的作用這是沒有道理的。

八、訴諸不當權威謬誤/權威謬論

這也是生活中常見的謬誤,多發於家庭生活中,舉兩個例子你就能明白。

舉例:

你媽給你轉發了一條朋友圈的文章《吃蘋果會致癌》,試圖說服你不要吃蘋果。如果真的要論證吃蘋果是否致癌,就要看看這篇文章到底找了什麼論點,但是很多這種健康類的文章其實都是危言聳聽,仔細看就會發現文章里根本沒有可靠的論據進行支撐,所以你媽對蘋果的看法是來自於不當的權威,蘋果又做錯了什麼呢?

舉例2:

你:我爲什麼不能玩遊戲?

你媽:因爲這是我要求的。

舉例3:

你:我爲什麼要聽你的?

你爸:因爲我是你爹。

九、訴諸衆議謬誤

我們經常被這種謬誤所騙,簡單來說就是“隨大流”。你走在街上,看到一家奶茶店門口排起了長隊,於是你便判斷這家的奶茶肯定很好喝,這種推論顯然是錯誤的。有一些時候,大部分人的意見反而是不對的。

再比如,某節目在美國的進行街坊,99%的人認爲吸菸對身體有害,於是看完節目的你也認爲吸菸對身體有害,但很明顯,吸菸到底有沒有害根本不能社會大衆的價值取向來判斷,而是應該通過專業的科學研究來論證。

十、語義混亂的謬誤

這種謬誤也被稱爲偷換概念,比如:賭博應該合法化,因爲賭博是無法避免的,我們在開車、決定要跟某人結婚,這都是賭博。

這句話裏偷換了“賭博”的概念,開始說的是狹義上的賭博,後面說的是廣義上的(碰運氣)。

另一個例子:網絡上不需要辯論,辯論使得網絡的氛圍變得更加緊張。

辯論原指使用論據和推理來支撐自己聲稱的過程,而這句話裏的“辯論”實際上指的是吵架,如果兩個人真的在辯論,就根本不會吵起來。

十一、不當反推:對別人一句話裏的某部分過分強調,推論出一個反意聲稱。

舉例:

你:你今天好美。

你女朋友:什麼意思,我昨天不美嗎?

舉例2:

你:電視劇第二部換的這個女主角演技很好。

網友:第一部的女主角演技也很好啊。

十二、連續體謬誤:即否認對事物劃分界限的重要性。

舉例:

售貨員:您可以分期購買我們的手機。

你:但是我現在每個月已經都要還300元的花唄。

售貨員:現在每個月也只是多還25元而已啊。

如果你經常被這種套路說服,用不了幾次就會發現自己欠的錢越來越多。

舉例2:

老師稱這次考試每個人都可以加5分,我同桌加了5分後剛好及格了,而我加完後是59分,爲什麼老師就不能多給我加1分呢?難道現在我沒及格就證明我學得沒同桌好嗎?

可能你的水平確實和你同桌差不了多少,但總得建立一個分界點,不然一些相反的事最後也會混爲一談了。

十三、合成謬誤

局部擁有的特性不代表它變爲整體後也能保持,如:一部電影由幾位非常具有實力的演員出演,但是你並不能因此推論出這部電影會拍得很好。

可能你想表達的只是這部電影拍好的可能性很高,那麼下結論的時候就不要太武斷,留一點餘地。

十四、突然-應然謬誤

這種謬誤常帶有道德和價值色彩,它會用現有的價值觀或者法律去誘導你認同它。

舉例:吸毒是非法的,如果吸毒沒錯,那它怎麼會是非法的呢。

從道德觀念上看,這句話似乎是沒錯的,然而其中的邏輯卻站不住腳。比如很多以前法律規定是非法的事,現在已經是合法的了,法律不一定什麼時候都是對的,如果你真的想說服別人不要吸毒,可以從毒品本身的危害這點找突破口。

十五、不當類比

這也是我們會常犯的錯誤。

舉例:

某人說:如果只聽一種音樂,只吃一種食物,沒過多久就會厭煩,覺得無味。多樣化纔會帶來興奮、豐富的聽覺或味覺體驗。所以在我看來,如果結了婚,要想享有相當程度的興奮和豐富,是沒什麼希望的。

我們來整理下他的推理。

1.總是吃同樣的食物,聽同樣的音樂,很快會使體驗變得

無趣,(前提)

2.多樣化使體驗更加興奮和豐富,(前提)

3.[在兩性關係中我們希望能有相似的興奮和豐富,](隱含的前提)

4.[比較的對象若在某些方面相似,便在其他方面相似,]

(隱含的前提)

所以,性關係上力求多樣而非限制在單一的婚姻伴侶之

間,會使體驗更加興奮、豐富。(結論)

這個論證初聽上去頗有說服力,但要成爲良好論證,他還得向我們展示,被比較的事物的相似性是有意義的,就本例而言,他還得證明婚姻與一成不變的食物和音樂並無本質的不同。人際關係是如此的複雜,充滿各種可能性,所以,這個人底能不能說服我們相信單調的食物和單調的音樂的缺陷可以延伸至排他的性關係上,是值得懷疑的。也就是說,他的類比失敗了。

類比論證中的兩個對象必須要具備可類比的可能,我們來看一個正確的類比論證:

小白鼠和人的基因相似度非常高,它們的大腦和人類的大腦本質作用差不多,已有權威科學研究證明這點,(前提)

科學家發現影響小白鼠大腦發育的某些因素,(前提)

所以這些影響大腦發育的因素也適用於人類。(結論)

看完了以上十五種生活中常見的謬誤,大家有沒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呢?或許你會覺得這樣太嚴苛了,難道說出一句話就得思考有沒有邏輯錯誤嗎,難道我不能有時候也進行下情感發泄嗎。

雖然我們是得承認人不是每時每刻都處於理性狀態,但是我們也應該瞭解什麼纔是真正的理性和邏輯,這樣纔會意識到自己有時候確實說錯話了。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讓我們的生活能更加理智、有效率,看看那些你離不開的東西,科技、法律、道德,它們全都閃耀着理性思維的光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