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爱64实践审美

其实所有的理论要有生命力,也必要走向实践层面,或者说可以能够指引实践,而“自我审美”当然也需要我们在前面所做的一些规定,还更需要一种逻辑的分析,我们的结论是:认识自我、实践自我、超越自我。

因为认识自我这相对来说是最容易的,“道理一说出来,还是能懂的”,但这远远是不够的,难的在于如何落到实处,如何去进行“自我审美”的实践呢?

当然了,首先我们强调的还是要有自我人生的“审美自觉”。这也是“自我审美”和一般的“审美”的概念最大的区别,就是需要人要有理性的自觉精神。

我们去看一部影片,比如那些搞笑片、喜剧片可以让我感觉到很放松很怡情;我们欣赏一幅画也可以让我们产生一种愉悦快乐之感;我们感受一份蓝天白云、清风明月的景色也可以引起一种闲适的舒服感;我们感受到“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可以让人感觉到一种意境的幽远……

但是,这仅仅只是人生感觉中的一种感性的过程,而“审美的我”它更多的时候是表现在理性的自觉方面。而今天的中国社会比较崇尚一种感性人生的潮流,我觉得那是不值得提倡和追求的,因为它太简单太容易,“沉迷于吃喝玩乐”的快感中,这是人都会,并不需要人做出什么主动性的追求,就可以达到,这只是一种最低层次的欲求而已。

包括当年很流行的一首歌《跟着感觉走》,它表达出来的意思无非是一种纵欲主义,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东西,而只有感性的话,人很容易成为欲望的奴隶而无法自拔,它并不能使我们确立一份审美的理想,要竖立这份理想,恰恰需要理性与思辨的张力。

感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不能上升到理性阶段,那就是“任性”。所以,我们今天的很多人很任性,甚至很冲动,很多人做事情也缺乏的一种深思熟虑,很多人就是干了再说,然后再用眼泪与痛苦去偿还“任性”的债务。很感性的做了再说,这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个人的人生失败的根源。

这和人的独特的个性也无关,很多人追求新奇追求个性,这当然是提倡的,但是要知道的是,人的个性或魅力的塑造,更多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它恰恰是需要诉诸理性的。因为,独特就意味着不同,你恰恰不能太从众,也不能说大家都往这个方向走,你也就往这个方向走,你凭一种感觉,赶一种时髦,这恰恰是消失与磨灭了自己的个性,也是导致一个自由人无法自由与成功的根源。

因为我们如果承认“成功”是属于少数人的,那你成为了大多数人的一个,当然是无法成功的,或成功的概率就太低了。因为“成功”恰恰是因为与众不同。你有你自己的个性,你需要用理性的审视眼光来不断的打量一下自己,如果你没想明白,那就不要匆忙的出发,想好了再走。

中国汉字里面“道”,先是有一个“首”,然后才是一个“走”。

首的意思就是你要先用脑,你脑子要想明白,这个路怎么走,你要知道每个人的路可能都是不一样的,你的路也可能和别人尤其是大多数的人是不一样的,当然别人的可以参考,但最终还是你自己来决定如何走路,所以,想好了才能出发。

我们现在很多人是没想好就出发了,甚至都不愿意去想就出发了,那么这就是理性的丧失,没想好就出发了,那你肯定要走弯路,注定要承受很多痛苦,因为没想好出发,就容易再折回来重新折腾,你没想好就出发,也很容易迷路。我们处在现代社会,人的时间都是很宝贵的,在做任何事之前,尤其是重要的事,起码要经得起逻辑上的考验。

否则,就像很多人那样就容易出现悲剧,比如有些人利用非法的手段,虽然一时赚到了钱得到了便宜,但这些人也很容易翻船,因为人在做天在看,如果过程有罪过,那就一定会有遭到惩罚的可能性,毕竟很多人在干这种事的时候是不光彩的,甚至是有犯罪的,那这个被抓的可能性是一直存在的,也早晚会有暴发的可能。

所以,人还是要走“正道”,“道”这个汉字它是象形,又是会意的,它其实就是希望我们要用脑子,不能凭感觉,感觉往往误导与欺骗我们。就像我们前面举的“禅宗”的例子,感觉很多是幻觉是幻象,所以佛学中也主张抓住本相。

那么我们人生当中也有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为什么审美情趣越来越少,我们其实就是因为没有这样一份审美的自觉,比如大家都炒股,连一些学生也在炒股,大家都在贷款消费,甚至在学校中校园贷的什么也流行,我觉得学生党们不应该干这种事情,就应该好好学习,因为这种投机的事情,学生们或没有承受能力的人们,是无法承受这种失败的可怕的结局的。

所以,我们从媒体上也发现了,很多女孩到了不要脸的地步,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发自慰照卖淫的也有,更有甚者无法还款,牵涉到黑社会,而退学甚至是自杀的也有。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去做符合这个阶段的事情,人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人才能走得稳走得远。当然了,这只是校园里的一件很简单很普遍的例子。

那么,今天国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这样的任性,这样的冲动呢?

这就是因为我们缺乏理性的自觉,所以大量的人感性、任性、冲动。

那么,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理性是什么?

理性其实是一种反思的能力,它能够对“自我”的冲动甚至欲望,能够进行思考,能够进行逻辑推论,能够进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一番分析的功夫,那这就是理性的能力。你不能说我不管这个后果,我不管别人怎么想我就去做。然后最后悔之晚矣,悔不当初,这就是冲动。

理性其实是一种自觉,理性的最大的自觉,对于一个人来说,还是要确立一个理想的,而理想正是一个人最大的理性,因为有了理想,我们就有了目标,也就有了明确的可以前进的方向。有了理想,也就知道我们的路应该怎么去走了,因为人是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设计自己的路线,对于一个人的“审美我”的塑造来说,理想就是理性的一个很具体的体现,所以,就得首先强调理想的重要性。

从人的“idea”作为理想的概念,这是人跟动物的一个根本的区别。今天我们缺乏理想主义的教育,或者说我们的生命缺乏一种理想主义的激情,今天的人太物质,太现实太感性太任性,这正是有审美理想的人,应该超越的一个现状与现实。

一个人有没有理想,就看他是否拥有理性,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会很感性会很冲动。而有理想的人,他就有极大包容心,他更有一种忍受痛苦,甚至是艰难曲折的一种忍受力,他在面对困难会积极的应对而不是消极的逃避,他也有非常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更有很好的持久的坚持力意志力,而这些品质,才真正的是人生成功的保证。

所以,人生的审美理想,这是目标、航向、旗帜,是指引我们人生之路的一盏明灯。所以不要把理想看成是说教,一定不要把理想看成是好像是老爷爷老奶奶才会讲的东西,尤其对于每一个年轻的生命,很是需要理想之光的烛照。

另外,有了审美自觉或审美理想之后,还要落实到行动上,人要勇于实践自我。

年轻的生命有一个问题,从心理学上讲也可以说是有一个缺陷,他冲动、想法多多、创新性强;但另一方面这些想法不成熟,不切实际,也容易变化,更容易放弃、气馁、打退堂鼓。或者说没有一种持久的力量,而“审美我”的实现是需要实践的,需要行动的,是需要超越人的懒惰性的。

年轻人不要以为自己时间很多,就可以肆意的浪费,因为人的生命是很短暂的,年轻人的时光也是很宝贵的,一晃他就不年轻了。因此,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命短暂,它更需要我们不要满足于夸夸其谈,不要满足于纸上谈兵,不要满足于只是在观念当中去建构一个理想,而在现实当中却往往缺乏去实现理想的那份勇气。

我们热爱生命就意味着要勇于实践,我们珍惜生命就意味着我们要勇于实践。但是现在教育当中,实践本身的理念,我觉得是灌输的还不够,学生的生命里除了学习什么都没有,它并不像西方人有大量的社工经验,人要融入到社会里要去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才能更好的去认识这个社会,而学生阶段的人,似乎自己构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并沉沦在这种形式主义之中,更多的是走一走过场而已。

但是,等到学生一毕业就傻眼了,这个社会根本就不是他们所想象的样子,他们很多确实也找不到工作,当然也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但很大一部分原因,他们的所学的东西,恐怕也是和脱离真实的社会有关系的。

一个学生如果知道自己所学的东西找不到工作,那他在学校里就得意识到,就要赶快进行调整了,还一定要毕业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时,才发现自己上了个坑爹的教育?

所以,学生也要有自知之明,不能逃避自己,不要一定等到被社会抛弃时,才又重新调整人生的航向,这也是丧失理性,没有一种实践精神的一种现象。

因此,我们无时无刻都需要一种实践的精神。否则理想永远是理想,人生就空空荡荡,没有实践,也会导致我们的心灵世界里面一片荒芜,唯有实践才能够让我们的心灵是充实的,唯有实践才能够让我们的人生,不会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所以,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他就是要区分以往的哲学,往往比较注重理论本身。而马克思自己就是个实践家,他得到博士学位后,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但是当他自己确立了伟大的理想的时候,他就勇于实践,哪怕丢掉了饭碗,哪怕遭受到资产阶级政府的迫害,马克思一直到去世的时候都是没有国籍,他的国籍被当时的资产阶级政府剥夺了,终身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但是他勇于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不是书斋里的哲学家,他是个勇于投入到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当中去的这样一个哲学家,所以他就在这一点上,跟以往的哲学家区分开来了,也因此,他的哲学有那么大的理论魅力和实践魅力。

人类在这个世纪之交的时候,英国也罢,美国也好,评选世纪伟人的时候,不约而同的把最多的票数投给了马克思,甚至是爱因斯坦、林肯、华盛顿这样一些名人,也都排在马克思后面,因为马克思以他自己的实践哲学家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

也就是说,他一旦确立了理想之后,就要去实现它。哪怕你迫害我,我也实现,哪怕得不到当时的普遍的认同,我也实现。而实际上,这种以一贯之的精神,马克思是为他的理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时他穷到买不起当天出版的一份报纸,因为他要了解社会,他的研究需要了解社会,甚至是穷到他最心爱的小女儿生病,他也没钱去请医生,结果病死了。

他看着她高烧抽搐而死,无奈的看着自己的女儿死去,也没钱把她送到墓地里,还是一批流浪的无产者募捐了一些钱,才让马克思的小女儿入土为安。但即便是这样,马克思也忠实于自己的理想,他要以自己的实践,跟当时的时代来抗争,所以燕妮也很佩服自己的丈夫,她跟自己的女儿说,你父亲是人间的“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这是一个古希腊神话当中的人物,它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有了把光和温暖送给人间的想法之后,他就去实践了,当然他也想过,把这个光和温暖送给了人间,那个残暴的众神之主宙斯要惩罚他的,但是他不害怕惩罚,而这种精神就深深的感动了马克思,也感动了燕妮。

所以,燕妮说,你父亲是人间的普罗米修斯,是真正的男子汉。马克思的伟大,就在于他不只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他也不只是一个会写博士论文,会写政论文章的人,他的伟大之处,是因为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更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进行实践的,伟大的实践家。

马克思的成功,给我们一个最大的启发是就是“实践”,当你拥有理想的时候就得敢于去实践,所以他也经常鼓励自己,也是为了鼓励他的同志们,说,“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沿着陡峭的山路,不为艰险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就是科学研究当中的一种实践论。

从马克思再转到我们国内,伟人毛泽东写出的《实践论》,是对人的知行关系做了一个实践论的总结的哲学。也包括抗日战争期间,多少人在那里讲“亡国论”,因为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甲午海战以来,我们就打不过小日本,当时日本人的军舰和小钢炮、装甲车是很厉害的,很多人都想要臣服了。

但是,毛泽东就是不信邪,他认为一旦动员了千百万的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抗日的伟大实践当中来,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结果他的结论是正确的,这就是毛泽东他始终有光明心。

他始终认为,哪怕那时的日本人很强大,哪怕我们是弱国人家是强国,但是最终的胜利一定是我们的,无非是打得时间长久一点而已,那就看谁的长劲大,那就要搞“持久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