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衝破流俗,實行的改革,所起的作用是難以估量的!

趙武靈王的英明之處,就是能夠衝破思想的窠臼,意識到問題的短處後,敢勇於面對,而且不遺餘力的去實行,這是作爲一個君主難能可貴之處,畢竟高高在上的君主,要實行變革,遇到的阻力是會大大的減輕,這樣趙國能夠變得富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當趙武靈王意識到問題的短處以後,在肥義敢於直諫的鼓勵和竭盡全力的幫助下,趙武靈王果斷地實行了變革。

變革的內容,包括胡服和騎射的法令,軍隊和百姓都換下了不便於勞動作戰的長袍,穿上了便於勞動作戰的短衣,從而使趙國軍隊的作戰力量大大增強。

趙武靈王意識到,做完這些基本的改革,還是遠遠不夠,必須配合實行其他有利於富國強兵的政策,這纔是重中之重,如修築長城等。

通過趙武靈王遠見卓識的改革,趙國迅速地富強起來,在當時稱得上是一個強國。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趙國的第六位君主,他不顧流俗,堅持改革的精神至今對我們仍然深有教益,他無愧於改革家的稱號。

有一天,趙武靈王閒坐,肥義陪伴他。

肥義是趙國的大臣,在趙武靈王即位後,有他輔佐,肥義見趙武靈王眉頭緊鎖,知道他心中是有心事的。至於趙武靈王的心事,肥義也猜得八九不離十。

肥義打開了眼前寂寞的氣氛,由衷地說:“大王是否考慮過世事的變化,分析過軍隊的作用,回憶過簡主和襄主的業績,盤算過胡地和狄地的利益呢?”

趙武靈王一聽肥義的這番言語,心中不免地喜悅起來,他對肥義的話很感興趣,可以說是正中下懷。

趙武靈王感性地說:“後來的君主是不應該忘記先王的恩德,這是做君主的根本;從而能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

能真誠做到相互商量明主的長處,這是做大臣的本分,因此,賢良的君主平時要制定便利於人民的政令,並不失時地教導他們;而在戰爭的年代,就要不時地籌劃建立空前絕後的功業。

而作爲大臣,要做到謙恭辭讓,在朝中做官時,即要能夠做到輔佐國君,還能提出造福百姓的建議。

現在,我想繼承襄主的功業,開拓胡、狄之地,但我的這些想法恐怕時人是很難理解和體會的,或許終生也不會被人理解。

現在我據我分析得知,如果進攻弱小的胡、狄,用力不大,不至於使百姓勞困,卻能獲得很大的收益。

想建立蓋世功業的人,必然會遭到一般俗人的非議,有獨到見解的人,必然會遭到一般世俗之人嫉恨。如今,我想改穿胡人的衣服、學習騎馬射衛,教導百姓,這樣,世人一定是會論我的。”

趙武靈王把自己的困惑和疑慮,和盤托出。

肥義感念趙武靈王的真誠,便堅定地說:“我聽說,辦事如果猶豫不決,並不會成功;行動如果瞻前顧後,就會錯失良機的。大王既然已經決定承擔天下人的非議,那就不用顧慮世人的飛短流長了。

縱觀古今,那些想建立最高德行的人,是不會與世俗之人商量的;那些想建立偉大功業的人,也是不與衆人計議的。

遙想當年,舜爲了自己想法,去跳苗氏的舞蹈,世人不理解,禹也是爲了實現自己願望,赤身課體地進入棵人國,世人更不理解,但他們都不是縱情聲色,歡娛身心,而是爲了以德行來感化尚未開化的人。

愚鈍的人對即將成功的事,是看不清楚的,而聰明的人在事情尚未出之前就能預知未來。大王不要猶豫,希望能夠立定決心,馬上實行。”

趙武靈王說:“我並不是擔心胡人服裝的長處,只是擔心我的變革,會觸碰到世俗的偏見,而遭到天下人笑話我。”

愚蠢人的譏諷,賢能的人會爲他看不到自己的短處,而就爲他感到悲哀。肥義引經據典地把本來苦澀難懂的深義,說得通俗易懂,顯得是那麼的堅決和勢在必行。

趙武靈王不由得心生寬慰和激動,他決心已定,一定要實行自己的主張,心想:“既然有人贊同我的主張,那麼,胡服騎射的改革就是遇到多大的困難,也一定是能夠取得成功,而且以後所發揮的能量,也將是難以估量的。

即使世上的俗人都笑話我,我也一定要佔領胡人的土地和中山國。”

趙武靈王是雄心萬丈。

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的政策取得了成功,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項十分著名的改革。

趙國鄰近胡地,經常與胡人發生小規模的衝突,在長期的作戰實踐中,趙武靈王認識到身穿長袍的趙國步兵是很難與裝束精幹、行動快捷的胡人騎兵相抗衡的。

但由於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的東縛,人們很難接受胡人的裝束和作戰方式。趙武靈王不顧流俗,堅持改革,終於使趙國強大起來。

其中需要着重強調的是,古代騎兵和軍士所穿的箭衣,竟然都是從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的改革中演變而來的,從這個角度上講,趙武靈王的改革,所起的作用,對後代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