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向韓國借路攻佔秦國,李斯上書勸諫韓王,以前的錯誤不要重演

當韓非子向秦王進諫了一封書信,說明韓國不可取的。秦王拿不準主意後,便細心地聆聽了秦國丞相李斯的意見,通過李斯一番頗有見地的分析,秦王立即派李斯去韓國,表明秦國的態度和意願。讓韓國認清事實的真想。

那當韓非子表明了自己的立場,說韓國是不可取的,李斯是如何通過自己的判斷和智慧,說服了秦王,去韓國據理力爭說服韓國的國王呢?

當韓非向秦王獻上了一封書信,書信的內容認爲韓國是不可攻取的。秦王對這件事情,斟酌再三,也是沒有頭緒,就把書信交給了李斯。

李斯看了韓非子的書信後,便立即上書秦王說:“我認爲韓非的說法並不是完全正確的。韓非子的意見,只是爲了謀取韓國的利益而已。

分析一下地勢便可知,秦國的東面有韓國,韓國的存在,就像人得心腹疾病一樣,在平常無事的時候,就已經苦得很,好像居住在朝溼的地方,老病纏身,秦國總是不能出去。一旦快步奔跑,這種老病就發作了。

現在韓國雖然對秦國稱臣,表現得循規蹈矩,但韓國不一定就不是秦國的病竈,如果有急事發生,韓國是不可言賴的。

並且現在秦國和趙國成爲了敵國,我們已經派使者去齊國勸說他們與趙國斷交,直到現在,情況還不明朗,據我分析,齊國和趙國是不一定會斷絕關係的,如果他們不絕交,我們秦國就要竭盡兵力去對付兩個萬乘之國,到了那個時候,韓國是不會屈服於秦國的道義,而是真心屈服於秦國的強大。

現在,秦國如果集中兵力進攻齊國、趙國,那麼,韓國就一定會落井下石,而成爲秦國的心腹大患。

如果韓國與楚國合力攻打秦國,諸侯各國再起來響應他們,那麼,秦國就一定又要有兵敗崤山的禍患了。

“韓非這次來秦國,他的目的是很明確的,無非就是想以他的能力,能夠保存韓國,從而能在韓國受到重視。

韓非子善辯巧說,花言巧語,文過飾非,欺詐算計,他是想在秦國撈到好處,爲了韓國的利益來試探陛下口風的。

秦國和韓國的關係如果親密了,那麼韓非的地位也就重要了,這對於他的仕途是很有好處的。

韓非子的書信,他文飾那些惑亂人心的說法,善於用華美的辭藻來修飾,顯得才華橫溢。我是怕陛下被韓非的辯說所迷惑,以致於不能辨別事情的真相。

現在,以我的想法是建議大王:秦國現在當務之急,就是應該出兵,但不言明去討伐哪一個國家,那麼,韓國的執政者就一定會把侍奉秦國作爲他們的策略。

我立即去見韓王,讓韓王來覲見,大王見了他,便見機行事,把他本人扣留下來,找一個圓滿的理由,不讓他離去,接着派人去韓國,讓要韓國的執政大臣拿韓王來與韓國人做交換,那麼,就可以向縱深方向割取韓國的土地了。

接着,再命令蒙武派出東郡的部隊,讓這些部隊在國境上窺視而不說明到什麼地方去,齊國人見了這個陣勢,就會害怕而聽從荊蘇的計策與趙國絕交,這樣一來,秦國的軍隊還沒有出境而強勁的韓國就被我們用成勢懾服,強大的齊國也畢竟會有所收斂。

這件事被其他諸候知道後,趙國人也是會分析當前時局,就會十分害怕,楚國人也會變得猶不決,這樣,他們就一定會畏懼於秦國。

楚國如果按兵不動,魏國就不值得憂慮了,那麼諸侯各國就可以被我們逐個吃掉,這敲山震虎的計謀,一定是會收到奇效的。李斯的話語,說的條理分明,論據充分,給秦王吃了一顆定心丸。

於是,秦王馬上派遺李斯出使韓國,讓李斯去求見韓王,但卻未能得到接見。

李斯並不氣餒,於是李斯就上書給韓王,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對韓說:“從前秦、韓兩國齊心合力,並不相互侵奪,所以天下沒有哪一個國家敢侵犯我們,像這樣已經有好幾代了。過去、五國諸侯曾經聯合起來起攻打韓國,秦國就派出軍隊來援助韓國。

韓國地處中原、土地方圓還不到千里,但卻能夠在天下與諸侯各國平起平坐,君臣都得到保全,都是因爲韓國世世代代教導後代要侍奉秦國的緣故啊。

過去五個諸侯國一起進攻秦國的時候,韓國不僅沒有幫助秦國,反而首先率先組成隊伍,在函谷關進攻秦國的軍隊,這反覆無常的做法,實在是令秦國寒心呀。

各諸侯國因爲軍隊睏倦,力量消耗殆盡,沒有辦法,才被迫退兵。後來杜倉做了秦國的宰相,便興師問罪,調兵遣將來向各諸侯國報仇,首先攻打的目標是楚國。

楚國的令尹對秦國的強勢的進攻,感到十分焦慮,說:“韓國認爲秦國是不講信義的,卻又和秦國結爲兄弟共同危害天下各國。後來又背叛秦國,率先組成了部隊攻打函谷關。

韓國纔是一個地處中原而反覆無常、變化莫測的國家。’於是各個諸侯國聯合起來,給韓國施壓,最終諸候各國就一起割取了韓國上黨地區的10座城來向秦國謝罪,以此解除了秦國對他們的威脅。

從這個鮮明的例子可見,韓國才背叛了秦國一次,國家就受到威脅,不僅國土便被分割,而且兵力也變得衰弱起來,一直延續到現在。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是因爲聽信了奸臣的話,不權衡一下事實,所以後來即使殺掉了奸臣,韓國終究不能重新強盛起來。

現在,趙國想聚集士兵,突然向秦國發起進攻,並且派人來向韓國借路。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如果嘴脣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秦國和韓國是有着共同的憂思的,而且是利益相關的,這種情形已經在無數的事實面前,明顯地顯示出來了。

以前,魏國想攻打韓國,秦國派人把魏國的使者選交韓國。現在秦王派遣使者來到韓國,卻不能見到陛下,我最擔心的是,您身邊的大臣又要沿襲過去錯誤的計策,使韓國再次發生喪失領土的禍患。

臣李斯如果不能見到您,就不能充分言明秦國的立場和想法,那麼秦、韓兩國的邦交就必定要受到很嚴重的損傷,以致於斷絕。

李斯出使到韓國來,是出於一片好意,當然是爲了您的利益,也願意向您獻上對韓國有利的計謀,難道陛下就用這種方式來接待我?

臣李斯希望能夠與您見上一面,到您面前陳說一下我的計謀,然後就是接受碎屍萬斷的刑罰,我也是心甘情願的,希望陛下把我的這個要求放在心上。

“現在,即使大王把我殺死在韓國,大王也不能夠因此而變得強大,只能會讓前途更加的窘困,如果不聽我的計策,韓國就必定有大禍臨頭。

秦國出兵,是不會停止前進,那麼,韓國的安危就令人擔心了。等到韓國邊境殘破,戰鼓的聲音在耳邊迴響時,到了那個時候,再才採用我李斯的計謀,就爲時已晚了。

更何況,韓國的兵力和威望,天下諸侯早已看明白了,韓國如果再讓軍隊打了敗仗,那麼國內叛軍一定會襲取城邑。

城邑陷落後,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民衆就會流散了,民衆流散,那就沒有軍隊了。韓國如果堅守城邑,秦國就一定會派遺軍隊來包圍大王的大城,使韓國的道路不能通達。韓國就必然感到處危機四伏,處境困難。

到了那時,大王身邊的大臣們的計策根本沒用,我希望陛下仔細考慮一下這種情況。如果我李斯說的話有不符合事實的,也希望大王能夠給我一個機會,讓我在您的面前把話說完,讓您能夠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後,然後把我交給獄吏判罪處死也不遲啊。

秦王現在是食不香甜,遊覽不覺快樂,他一心一意地在考慮攻取趙國,所以派臣子李斯前

來進言,我希望能親自見到您,因爲我急着要和大王商討計策啊。

現在我這出使的大臣都不能見到您,那麼韓國對秦國的忠誠從何而知呢?那秦國恐怕會把進攻趙國的兵力轉向韓國了。希望大王能夠慎重的考慮一下這個問題。

李斯勸諫韓王的這封書信,可以說是一氣呵成,簡直就是滴水不漏,他始終將秦國作爲韓國的保護傘的角度上,去審視問題。並且能不計前嫌,原諒韓國以前出爾反爾的的行爲,以及韓國攻佔秦國,卻遭受到諸侯各國的刁難,讓韓國認清事實。

李斯能站在爲別人角度利益思考問題,是一種大氣的容忍和遷就,而且更主要的是讓韓王認清,這其實爲韓國自己的國家的利益着想。

秦國以後能統一全國,有李斯這樣富有智慧的丞相,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