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創業和管理的一些看法

 

 

創業,對於剛工作的人,會比較興奮,因爲創業充滿想象力;對於工作幾年的人,會比較嚮往,因爲壓抑得太久。其實,創業和就業一樣,只是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 兩種方式,關鍵是心態問題。大多數就業的人,一般都把工作叫打工,這是一種對自己不太負責人的態度,其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爲個人還沒有完全獨立:對自己的 選擇負起責任。因爲沒有誰要求你必須很乏味地工作,沒有人要求你必須朝九晚五,你完全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甚至住在山林裏。雖然我們可以找出很多被迫的理 由,但歸根結底,還是自己不能放棄,比如誘人的薪水、優越的身份。

談到創業,就會談到失敗。但如何來定義呢?也許人生本來就沒有成敗,生命本身就是一種過程。我對成功的唯一定義,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實現自己設定的目標。它只決定於你自己,自己的心態,而不是和他人爭輸贏。
說到心態,就從價值觀談起。

價值觀
我認爲合作的最理想狀態,就是默契,而默契最核心的,就是價值觀一致。雖然說核心成員最好是專業互補,但這更多是技術層面,價值觀比專業技能更基 礎,更決定創業成敗。你覺得你的人生幸福,是決定於你的價值觀還是你的職業?沒有默契的團隊,溝通效率、執行力都大打折扣,很難形成信任的合作關係,成大 事的機率也很低。

如果你認爲創業就是發家致富,那麼估計去人才市場招人,和到電腦城買電腦沒啥那樣,經濟實惠。如果你在心裏就認爲別人是給你打工,你怎麼能夠期待別人以創業的心態給你做事呢?
做生意和做企業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態度,會在企業管理的各種行爲中體現出來。我們做每一個決策的背後,幾乎都有價值觀的支撐。

打個比方,如果做一個電子商務網站,是市二環內,還是市區一律免費送貨上門;退換貨是7天還是60天,是否無條件。這不只是一個策略問題,而是對生意和服務的理解。當然,你可能會說,企業生存不下去,還談什麼服務。

公司的價值觀,就是老闆的價值觀,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公司,就像一個人在成年期和兒童期,性格不會有太大差別。當公司不斷髮展,老闆會不斷引進和他價值觀類似的人,那些相處不來的,是不可能長久呆下去的,幹得不爽、也很難被重用(重用決定於被信任)。
這也暗含了一個信息,資深人士求職時,最好了解一下公司創始人的人品和做事方式。生意人背景發家的公司,進裏面的研發部門最好掂量一下(用生意的思維來做研發管理)。

時勢
我理解的時勢,就是時機+趨勢。時勢本質上屬於環境的範疇,人都是生活在環境中。個人的聰明和勤奮在時勢面前不堪一擊。不過你可能會說,你這麼聰 明和勤奮,怎麼會抓不住時勢呢?我反駁一下:02年你能預測03年的非典嗎? 再比如,02年前後做電子商務是很難成功的,不光是個人PC價格、帶寬導致的上網普及,最核心是沒有物流、在線支付做支撐。
成功者,一定是有時勢做支撐。大家應該都知道06、07年炒股基本上只賺不賠吧?很多人還以爲自己是炒股高手呢。

業務需求
也許是在IT行業,總是聽別人說想創業。我覺得IT人士是非常不適合創業的,如果一位學會計的說要創業,你是不是覺得有點離譜?IT和會計一樣, 都是一種工具型、橫向職業(什麼公司都需要),它是實現業務目標的手段,也就是說,需要業務做支撐,業務纔是其核心價值。當然了,也有很多做行業軟件的 IT公司,但業務精通程度、業務抽象能力,絕對是生存的根基。

比如,即使是一個純溝通工具,如在線諮詢,也是應該深入行業的,比如大的旅遊企業,是肯定不會用在線諮詢的,因爲旅遊的個性化、複雜性,在線諮詢人工成本非常高(如果平均20分鐘的溝通時間,你要養多少客服?)。
再比如,大型電子商務網站的首頁一般喜歡用一個flash自動翻頁的促銷廣告,但如果你只是做一次性客人,如張家界旅遊網,這種翻頁廣告就很難有 效果,因爲大型網站很多是重複性購買客人,他們來看看是否有自己喜歡的,屬於被動型消費;而像張家界旅遊網的客人目的性很強,直奔主題,是主動消費,不會 有耐心看完你的翻頁廣告。像會員系統、購物車、積分、團購等功能設計都有陷阱,我們往往不客觀評估自己網站的位置、客人來自己網站的期望值,而盲目模仿行 業標杆。

我們肯定是爲客人提供了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客人才會買單。而這種價值,就是滿足其需求。
在這兒,我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用戶體驗。用戶體驗一般人理解爲網站界面設計的範疇,這是比較粗淺的。比如電子商務網站,最核心的用戶體驗是送貨速度快、支付便捷、價格便宜等。用戶體驗=用戶關注的價值。

權衡
我覺得,這應該是創業成敗的一個決定性因素之一。我們所做的任何決策,都會有正/負兩面。比如家裏買張搖椅,你考慮到它的享受性,一定要考慮到它還會佔空間,特別是小戶型。公司強制性加班,一定會對團隊凝聚力和員工熱情有負面影響。

創業一般是資源受限下的行爲,如果資源有限,就一定會考慮如何將有限的資源最大地發揮價值,也就是時間管理上說的輕重/緩急。輕重,即是否爲核心需求;緩急,即優先級、順序。
我記得自己工作那幾年,從來不考慮這種問題,領導讓做啥就做啥,被動式積極(有任務就全力以赴,沒任務就自學、不聞不問),那時候我只是一位執行者。

其實,任何事情都可以分成兩階段:先分配,再執行(日常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先在腦子裏分配好了)。而在公司,這兩件事往往是分離的:領導做分配,下屬做執行。分配任務的核心原則,就是先分清輕重緩急,作爲管理者,一定要將它養成習慣。

比如,一個電子商務網站初期上線,你可以將用戶點評、後臺訂單變更等需求放在後面,因爲上線第一步是爭取訂單,而用戶點評是用戶購買、消費後的行爲。這時候,你也不用太關注網站性能/做集羣,因爲負載還沒有影響到用戶體驗。
再比如,該網站的後臺,你可以只開發簡易的財務系統,因爲這都是人力、時間成本,它在訂單量不大時,並不會形成業務處理效率的瓶頸;這時候也不用出統計報表,那至少是幾個月後的事情。
判斷輕重緩急,是基於對行業、業務、資源的瞭解深度,我們必須修煉自己的內功。

管理
1、管理是一種是實踐活動,唯一的檢驗標準就是績效。適合、有效的管理纔是最好的管理,談管理方法的優劣都是胡扯。
2、創業期精力本身就是稀缺資源,花太多時間學管理很不值。創業初期太瞭解管理,往往思維會被僵化/教條,而且這個時期,管理不會形成瓶頸。管理本質解決的是秩序。無序才需要被管理,公司只有幾個人還談不上什麼混亂。
3、MBA上的管理基本上是對成熟大企業的歸納、總結,對處於嬰兒期的創業型企業,基本不具可操作性,比如餘世維的《職業經理人》系列。

管理決定於人的做事、做人風格。創業時,你的做事方式肯定還是延續以前的,做人呢,基本從管理書中學不到,至少非常難以轉化爲行爲(比如教練型領 導,有多少人能夠做好?)。那麼學它又有什麼用呢?你知道,開車時最怕的就是遇到剛剛拿駕照的新手,不小心就會和你的車kiss一下。如果在創業初期,你 能夠騎車到達目的地,就不用先花兩個月拿駕照,再花三個月熟練吧?

現在想想,商業是一件很樸素的事情:如何挖掘你的目標客戶羣的需求,爲他們創造實實在在的價值,從而獲得回報。知道要滿足什麼需求,剩下的都是手段,用我們IT行業的術語,就是“技術實現”,技術實現一般是一種比較低級的活吧?
因爲這個感悟,看商業雜誌,也就理性多了。中國的很多成功人士,或者說有錢人吧,發家一般都是早期抓住了某種用戶需求,並不是因爲發家初期,管理水平如何。其實,管理一定程度上,也是實現業務需求的手段。

看商業雜誌,擴大自己的視野倒是可以,但如果寄希望它找點子,從而開創事業,基本上不靠譜。現在創業,基本上不可能靠一個點子就成功,特別是不熟悉的行業。即使是一個好點子,要幾個月不折不扣地執行,也是非常考驗人。
那些我們看起來很誘人的行業,水更深,比如SNS、團購,光營銷費用都是以百萬計,都需要規模優勢,1000家做團購的,可能最後生存下來的不到20家,你有這麼幸運?這些成功根本不是技術問題。江南春的分衆傳媒,就是在每家樓宇裏面掛上若干電子相框,有技術含量嗎?
所有有人說,失敗是必然,成功纔是偶然。我們看到的機會,往往都是陷阱,但不嘗試又怎麼知道。當然了,這說的都是大機會。做點電子商務,賺點小錢,門檻倒不高。

獎懲 大多數企業對員工激勵的方式,基本上就等同於獎懲了。我估計大多數人對胡蘿蔔加大棒的管理很適應,那是否也暗示,自己也願意做那隻兔子?沒有任何人喜歡被 控制,那麼,如果你是管理者,你是否還偏好這種對待動物的方法? 我覺得,與其說是獎懲,不如用規則這個詞更合適:制定一個能夠達成共識的規則或制度,讓每個人都在這個規則的平臺上展現自己,而不是由某個高高在上的領導 給每個人或蘿蔔或大棒。
管理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建立一個企業生態 系統。

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最近幾年談得最火的。企業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是基於企業創始人的價值觀。很多企業喜歡鼓吹自己的企業文化,說他們是文化領導,更確切地說, 應該是文化控制。我覺得,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根本不現實,特別是企業這種盈利單位。不過,我們每個人都認同一些普世原則:尊重、信任、雙贏、公平等。與其 大費周折讓員工接受某人的價值觀,還不如去喚醒或強化那種流淌於每個人血液中的人性光輝。
小企業談不上文化,因爲文化需要一種勢,一種集體的勢(氛圍),通過大多數人的行爲來影響少數人。

職業化 職業化大概是餘世維04年左右,在《職業經理人》中開始普及的。職業化在整個中國都處於啓蒙階段,中國是一 個關係社會,從這些詞就可以看出來,如忠誠、面子。忠誠是一種人身依附,面子是一種人情爲上。職業化需要規則的土壤,中國目前不具備,某些行業的着裝和舉 止很職業化,但行爲或意識還沒有跟上,而且職業化似乎主要針對對基層服務人員,如職業化開始比較早的航空公司、銀行、酒店。
創業型公司,談職業化爲時尚早,因爲這個階段,往往是因爲領導者的魅力或人品,大家一起幹,而不是因爲公司公司僱傭我,所以我必須按某某規矩做,靠契約來形成內心動力和責任。

戰略 創業型公司,最好不要大談戰略,因爲還處於摸索階級,做戰略決策一般是憑感覺/直覺。有過幾年的感覺,慢慢會憑經驗。也許等到公司足夠強大,對行業和本企 業有很深的理解後,方可憑方法做事了。MBA裏面的戰略,一般都是基於方法學,比如SWOT分析、BCG矩陣;對初創公司,往往只有有限的參考價值。
什麼叫戰略,在企業初期,就是投入錢和人,儘快拿回訂單;戰略更多是一種策略,而不是定義上的的方向性指導。

企業生命週期
因爲對企業生命週期的不敏感(嬰兒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估計讓很多人走過彎路。就像你在25歲吃六味地黃丸,這種中老年人吃的補藥,對 身體往往是負面影響的。很多企業領導,因爲看到某企業用某管理方法,業績大增,於是也想試試。比如GE的末位淘汰(每年淘汰10%),你覺得可以採用 嗎?GE的企業品牌、規模、薪酬待遇均有行業領先性,你具備嗎?確實,大多數優秀的公司都具有末位淘汰,比如阿里巴巴,但這也是它們變得優秀後的強勢作 風。GE的6Sigma,那就更別學了,因爲這種質量控制流程和標準你既做不出來,成本也太高。

有句話說,一流的公司賣標準,二流的公司賣品牌,三流的公司賣產品。不是有mp3和mp4格式嗎?你來一個mp5格式,看市場要多少年纔會接納 你?那些製造標準的公司,一開始也不是以標準出現的,只是自己的方案太普遍,於是就形成標準了,就像曾經席夢思是牀墊的代名詞。所以,要認清自己所處的階 段後,再考慮做相應事情。一上來就想做平臺,一般最後都是一個空殼。
創業需要把握節奏,比如做電子商務網站,一般是先上產品、再上會員系統,再上社區。而我們模仿時,往往三個同時上,最後的結局是,一年下來,論壇只有10個帖子,除了告訴別人你們網站沒有人氣、不值得信賴,僅此而已。

說到這裏,又想到一句創業口號:創新。沒有經歷模仿和改進階段,創新是否有支撐?就像我們讀書那十幾年,其實都是學死知識,也就是模仿,比如學習 議論文的三段論。我不是不鼓勵創新,只是覺得,創業的成本和風險非常高,時間和資金一般公司撐不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找蘋果公司那些沒有面市的產品模 型。

也經常聽人說到精細化和粗放型,如果從企業生命週期角度看,初期偏粗放,然後再慢慢精細化運作,比如質量控制流程

企業很小的時候,人少,一般靠信任式管理。信任,本身就是一種約束。這體現在上下班考勤、權限分配、績效考覈等等。
說說績效考覈吧,績效考覈的本意是爲了提升績效(提醒你哪兒需要改進),但實際上,一般都成爲發放薪酬和辭退員工的手段(員工一般都這麼理解)。 這在無形中就暗示了一種僱用關係,助長員工的打工心態,還導致上下級間的隔閡、增強了彼此間的不信任。我覺得小企業對於某些崗位,完全可以放棄績效考覈, 特別是研發型團隊。
暗示這個詞很微妙,就像你不會給你的上司送禮物,而上司可以給你送小禮物,這暗示了一種等級關係:我認可你的成績(反之,你不會用認可這種詞對上 司吧)。這談不上什麼辦公室政_治,我只是覺得,作爲管理者,一定要留意自己行爲的側面影響。影響力,往往不是紙上或口頭上,而是在我們的行爲中。

流程化,是一個很美妙的詞語,因爲優秀的大企業一般都是這麼做的。流程化帶來效率的同時,必然要求分工明確,而分工明確往往就意味着組織要加人,而在企業創立初期加人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
流程化的制定,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優化過程,而且,不同的業務、人員規模,往往業務流程是不一樣的。
爲什麼說流程的制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呢?就像你開車上班,你要設計出一條最佳線路,也是需要不斷嘗試的。我的意思是,創業型企業,不要一開始就上嚴格的流程,等到業務處理出現效率瓶頸時,再一步步優化。漸進式改革,一般都比革_命好。

丟失原作者信息,再次向原作者致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