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重重,英特尔-微软各自寻找转型机会

  在PC产业链中,以英特尔微软为代表的上游厂商占据了领导者的位置;而以微星、冠捷、西数等配件厂商为代表的中游厂商则把持着向整机厂商供货的主要渠道;而处在产业链最下端的整机厂商如戴尔、联想等则实际上出于很尴尬的位置:方向上肯定要始终与上游厂商保持一致,而在配件产品的实际通路中,又要看很多中间厂商的脸色。很多时候整机的价格是由液晶面板或一块主板和硬盘决定的。
 
  按理说,PC厂商只要跟住上游几家大厂的发展脚步就可以比较好的满足这个市场的需求。但随着产业链上游的竞争日渐白热化,必须要依靠不断地创新和对市场方向敏锐的感知才可以继续领跑。当然,为迎合市场并增加与竞争对手胜算的筹码,不失时机的转型并迅速摈弃那些拖累自己的业务会是明智者的选择。上游厂商的转型速度往往超过产业链中处于其他位置的厂商,就如目前英特尔开始转向移动计算与互联网,微软开始向基于互联网的服务提供商转型一样,如果下游厂商跟不上他们发展的脚步,那么迟早将被这个产业所淘汰。
 
  微软全面拥抱互联网
 
  前不久,微软刚刚推出其自有搜索品牌“Bing”(必应),随后又有消息称微软将整合必应与MSN服务。从微软近期的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其正在由一家专注操作系统软件的供货商向以互联网输出为主要途径的服务提供商。微软忌惮谷歌在全球互联网服务市场的威慑力,不断向雅虎抛出橄榄枝也可说明这一点。
 
  过去的三年里,微软一直在紧锣密鼓地推行“软件即服务”概念,微软后来对这一概念又进行了完善,提出了“软件加服务”的概念,即在维持软件帝国销售收入不滑坡的基础上,向基于服务的收入模式转变。其设想是,不断推进网络应用及服务,使这两者相互促进,同时与公司传统的基于PC的软件销售相结合。此外,云计算计划也是微软向服务模式转型的一大战略。
 
  新财年微软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向基于PC、移动设备和网络的服务市场转变,这三大市场被微软高层誉为微软服务业的三根支柱。
 
  英特尔转型移动与数字家庭
 
  从存储器业务起家,然后向微处理器业务转型,再由芯片生产商转向互联网经济的构件供应商.进而转型为平台技术供应商,英特尔公司转型的速度越来越快,反映了当今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战略管理的挑战。
 
  英特尔嵌入式产品事业部中国区总监施养维曾向媒体表示:未来芯片业有四大应用增长点:可以联网的消费电子、移动互联网终端(MID)、嵌入式设备和低成本PC。这四块市场,每个市场都对芯片有100亿的需求潜质。
 
  在PC产业增长乏力,产业向消费电子和数字家庭等方向转型的过程中,英特尔也顺势而动,希望通过转型将PC领域的优势复制到更多领域。
 
  由此可以看出,利润率已经逐渐走低的PC产业要想重现以往的辉煌几乎已不可能。上游厂商纷纷开始转型,传统的PC已很难再次拉动市场强劲的购买力,而随身携带或是基于家庭数字体系的小家电设备已成为市场新的卖点。比如家庭用电子医疗设备、家庭影音播放器、数字转换装置、机顶盒、多功能可扩展移动硬盘等等。在很多家庭用户对于消费类电子产品的需求发生改变的时候,英特尔看到了敏锐洞察到了这种需求并开始迅速转型。
 
  一个是不断制造产业需求的微软,而另一个是不断满足这种需求的英特尔,这两个在IT业界被誉为Wintel联盟的好伙伴都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危机了,这一点似乎微软要感受得更直接一些,但英特尔的危机也一点也不必微软差,就连这个和自己合作多年的好伙伴最新推出的Xbox360都抛弃了英特尔的处理器,就更别提索尼的PS系列游戏机了。
 
  在智能手机领域,英特尔也一直不占优势,虽说去年的上网本和MID市场让其小赚了一笔,但毕竟那只是个过渡产品,总指望产业能推出上网本这种爆发式的增长需求,看来英特尔也不愿总冒这个险。
 
  产业变革剧烈,早已成功转型服务的IBM在这一点充分体现出先人一步的智慧,而微软英特尔们也在努力地在这条路上走着。虽然很多时候不能不对自己的传统业务下狠手,但如果不及时动手术,留给自己的只能是遗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