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有好好愛過?--讀《心流》

2018 No.6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

遊戲化中一個描述遊戲最佳體驗的單詞:心流。


文風:

中英文版本混合讀完,譯文還是不錯的,觀點到位。英文原著因爲本身是多年實驗的綜合體,在大概念的提出的前提下,整體的安排還是看似略散,畢竟心流這個東西,並不是很容易達成的,這個21世紀有着太多分散我們注意力的東西。

內容:

1、一以貫之的目標。這不是很容易實現,但是卻是我們應該去不斷摸索和調整的目標。

2、細分後的行爲,每個行爲都給它賦予目標,在有目標的前提下,專注這件事情本身,享受認真完成任務的快感,當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個任務千萬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太多,或者是太容易了。

3、在很多時候,應該設置自省模式:“我真的想做這件事嗎?做這件事會有樂趣嗎?在可預見的將來,我仍然能從中得到樂趣嗎?我和其他人,必須爲它付出的代價值得嗎?完成這件事以後,我還會喜歡自己嗎?”在現代,很多人都好似好妹妹樂隊歌曲中唱到的一樣“在生活中死去”。“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很多時候,你以爲自己在生活,其實不過是在重複,彷彿是那個圍着磨盤的驢子,不斷重複,缺乏整體的目標,缺乏決心,缺乏行動力,缺乏樂趣和激情,在生活中沉睡甚至死去。

4、決定和行動力。在具體的行動中,纔會獲得心流體驗,去體驗,記錄自己有心流的活動,享受並嘗試重複這些具體的體驗。爲自己的身體和行爲建立一定的秩序,在有序的流動的中去感受一切的美好。

於我:

不管你愛的是什麼,去體驗爲什麼會愛,如何才能愛到極致。去珍惜那種心流的感覺。


書摘:

人何時最幸福?

實際上,幸福要靠個人的修持,事先充分準備、刻意培養與維護。只有學會掌控心靈的人,才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具備了這種能力,也就相當於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善用自己的體驗

社會爲了使我們實現它的目標,有若干手段:生理需求和基因制約。比方說,所有社會控制都建立在對求生本能的威脅上。受迫害國家的人民會被迫服從征服者,純粹是因爲他們想繼續生存下去。甚至到最近,即使是文明國家(例如英國)的法律,仍有鞭笞、殘肢、處死等刑罰,以加強其權威。除了痛苦,社會控制也以快樂作爲使人就範的誘餌。

關於自我

我是我注意力之所在。

所謂的“我”或“自我”,也是意識內涵的一部分,它很少逸出注意力的焦點。當然,我的“自我”只存在於我的意識之中;認識我的人,意識中也會有關於我的某種版本,但大多數版本可能都跟“原始版本”——我眼中的自己——毫無相似之處。

所謂的“我”或“自我”,也是意識內涵的一部分,它很少逸出注意力的焦點。當然,我的“自我”只存在於我的意識之中;認識我的人,意識中也會有關於我的某種版本,但大多數版本可能都跟“原始版本”——我眼中的自己——毫無相似之處。

我們已瞭解到,體驗取決於我們運用精神能量的方式,而這又牽涉到目標和意圖。所有過程乃是靠自我(即整個目標系統的心理活動)銜接的。我們若想在任何方面有所進步,都逃脫不出這些步驟。外在因素當然也有助於改善人生,諸如贏得百萬美元的彩券、找到理想的終身伴侶、爲改善不公正的社會制度出一份力等——但即使是這些美好的事情,也必須先在意識中取得一席之地,以積極的方式與自我建立聯繫,才能對生活品質產生影響。

內在失序

內在失序——也就是資訊跟既定的意圖發生衝突,或使我們分心,無法爲實現意圖而努力——是對意識極爲不利的影響力。我們曾經爲這種狀況取了各式各樣的名稱,如痛苦、恐懼、憤怒、焦慮、妒忌等。所有失序的現象都強迫注意力轉移到錯誤的方向,不再發揮預期的功能,精神能量也窒息了。

自我的內在秩序受到打擾時,會有什麼後果。基本模式是固定的:與個人目標相沖突的資訊侵入意識後,視目標的重要性與威脅的大小而定,某些程度的注意力必須騰出手來消除危機,用於處理其他事務的注意力就相對減少了。

在需要注意力集中的時候,切斷信息來源是個好辦法。這也是爲什麼現在很提倡番茄鍾。在滴答聲沒結束之前,不會有任何外界影響,專注當下,減少精神熵。

每當資訊對意識的目標構成威脅,就會發生內在失序的現象,也可稱之爲“精神熵”(psychic entropy),它會導致自我解體,使效率大打折扣。這種狀況若持續過久,對自我將造成嚴重的損害,使自我再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實現任何目標。

每當資訊對意識的目標構成威脅,就會發生內在失序的現象,也可稱之爲“精神熵”(psychic entropy),它會導致自我解體,使效率大打折扣。這種狀況若持續過久,對自我將造成嚴重的損害,使自我再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實現任何目標。

意識井然有序

越來越完美的自我控制,產生一種痛快的感覺。你不斷逼身體發揮所有的極限,直到全身隱隱作痛;然後你會滿懷敬畏地回顧自我,回顧你所做的一切,那種佩服的感覺簡直無法形容。它帶給你一種狂喜,一種自我滿足。只要在這種戰役中戰勝過自己,人生其他戰場的挑戰,也就變得容易多了。其實戰鬥中對抗的不是自己,而是使意識失序的精神熵。我們是爲保衛自我而戰,這同時也是一場控制注意力的鬥爭,雖然它不一定像攀巖那樣牽涉到體能的挑戰。體驗過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樂是嚴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換來的。

自我的成長

心流體驗會使自我變得比過去更復雜,而這可以說是一種成長。複雜性是由兩種廣泛的心理過程造成的——“獨特化”與“整合”。其中,獨特化是把自己與他人區分開來,朝獨一無二的方向發展;整合則恰好相反,是藉着超越自我的觀念和實體,與他人聯結。而複雜的自我便能夠成功地融合這兩種乍看矛盾的過程。

第三章 心流的構成要素

改善生活品質的主要策略有兩種:一是使外在條件符合我們的目標;二是改變我們體驗外在條件的方式,使它與我們的目標相契合。

構成心流體驗的要素

我們在研究中也指出,樂趣的出現主要有八項元素。一般人回想最積極的體驗時,至少都會提及這些元素中的一項,或是全部。首先,這種體驗出現在我們面臨一份可完成的工作時。其次,我們必須能夠全神貫注於這件事情。第三和第四,這項任務有明確的目標和即時的反饋。第五,我們能深入而毫不牽強地投入到行動之中,日常生活的憂慮和沮喪都因此一掃而空。第六,充滿樂趣的體驗使人覺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動。第七,進入“忘我”狀態,但心流體驗告一段落後,自我感覺又會變得強烈。第八,時間感會改變——幾小時猶如幾分鐘,幾分鐘也可能變得像幾小時那麼漫長。這些元素結合成一種深刻的愉悅感,帶來無比的報償,並擴展成極大的能量,僅是感覺它的存在就已值回“票價”了。

政治學家埃德蒙·伯克曾寫道:“跟我們角力的人能培養我們的膽識,磨礪我們的技巧。敵人就是我們的好幫手。”競爭性的挑戰充滿刺激和樂趣,但當擊敗敵手成爲心中唯一的掛念時,樂趣往往隨之消失。換言之,競爭只有在它以使個人技巧臻於完美爲目標時,纔有樂趣;當它本身成爲目的時,就不再有趣了。

能帶來樂趣的活動經常是爲挑戰而設計的。數百年來發展出的遊戲、運動、藝術或文學模式,都無非是爲了給生活添加樂趣。但如果就此以爲只有藝術與休閒才能產生最優體驗,那就錯了。在健全的文化中,生產性的工作與日常生活必需的例行公事同樣能令人滿足。實際上,本書的一大目標就是發掘各種方法,以便把例行的細節轉變成具有個人意義的遊戲,導向最優體驗。諸如修剪草坪或在牙醫診所候診,只要能賦予它新的目標、規則及其他樂趣元素,它們也可以變得樂趣盎然。

你上課還好麼,是不是也找了很多自己玩的東西,來調節心情。

知名的德國實驗物理學家海因茨·萊布尼茨把無聊轉變爲樂趣的手法,相當值得參考。海因茨·萊布尼茨教授和所有從事學術工作的人都面臨一個困境:有永遠開不完、經常很無聊的會議。爲了減輕這方面的負荷,他發明了一種小遊戲,既可以幫助他在乏味的演說期間消磨時間,又可以保留一部分注意力在講臺上,不至於錯過精彩的內容。他是這麼做的:演講開始令人厭煩時,他就用手指輕敲桌沿。先用右手大拇指,接着是右手中指,再接着是食指、無名指,再重複中指、小指。然後他改用左手,先敲小指,接着是中指、無名指、食指,再回到中指,最後是左手大拇指。而後回到右手,但敲手指的順序整個顛倒過來,之後左手再依方纔顛倒的順序重敲一遍。就這樣,再加入休止一拍或半拍的變化,便可以產生888種不同的組合,使拍擊形成如音樂般的節奏感,也可以用樂譜來表示。海因茨·萊布尼茨教授發明這套遊戲後,又爲它找到一種有趣的用途:用來記錄思緒的長度。把888種組合重複三遍,共2664次,所需的時間幾乎是12分鐘。在敲擊中途,隨時把注意力轉回到手指上,就能立刻知道自己敲到什麼地方。比如他在一場無聊的演說中,思考一個物理實驗上的問題,他立刻注意到自己正敲到第二循環的第300拍;這只是電光石火的一瞬,他的思路馬上回到實驗上。到某個階段,他的思考告一段落,問題也已解決,他花了多少時間?再回過頭看看手指,他發現第二循環即將結束——也就是大約2.25分鐘。

知名的德國實驗物理學家海因茨·萊布尼茨把無聊轉變爲樂趣的手法,相當值得參考。海因茨·萊布尼茨教授和所有從事學術工作的人都面臨一個困境:有永遠開不完、經常很無聊的會議。爲了減輕這方面的負荷,他發明了一種小遊戲,既可以幫助他在乏味的演說期間消磨時間,又可以保留一部分注意力在講臺上,不至於錯過精彩的內容。他是這麼做的:演講開始令人厭煩時,他就用手指輕敲桌沿。先用右手大拇指,接着是右手中指,再接着是食指、無名指,再重複中指、小指。然後他改用左手,先敲小指,接着是中指、無名指、食指,再回到中指,最後是左手大拇指。而後回到右手,但敲手指的順序整個顛倒過來,之後左手再依方纔顛倒的順序重敲一遍。就這樣,再加入休止一拍或半拍的變化,便可以產生888種不同的組合,使拍擊形成如音樂般的節奏感,也可以用樂譜來表示。海因茨·萊布尼茨教授發明這套遊戲後,又爲它找到一種有趣的用途:用來記錄思緒的長度。把888種組合重複三遍,共2664次,所需的時間幾乎是12分鐘。在敲擊中途,隨時把注意力轉回到手指上,就能立刻知道自己敲到什麼地方。比如他在一場無聊的演說中,思考一個物理實驗上的問題,他立刻注意到自己正敲到第二循環的第300拍;這只是電光石火的一瞬,他的思路馬上回到實驗上。到某個階段,他的思考告一段落,問題也已解決,他花了多少時間?再回過頭看看手指,他發現第二循環即將結束——也就是大約2.25分鐘。

某些創造性活動,事前並沒有清楚的目標,所以當事人對自己要做什麼事先必須有強烈的認知。畫家或許還不知道完成後的畫會是什麼樣子,但當繪畫進展到某個階段,他應該就能知道這是否與自己所要的吻合

這個角度解說冒險,解釋了爲什麼明明可以高枕無憂,卻喜歡各種“浪”,還樂在其中。

冒險專家的樂趣並非來自危險本身,而是來自他們使危險降至最低的能力。真正令他們樂此不疲的,不是追逐危險的病態悚慄,而是一種有辦法控制潛在危險的感覺

冒險專家的樂趣並非來自危險本身,而是來自他們使危險降至最低的能力。真正令他們樂此不疲的,不是追逐危險的病態悚慄,而是一種有辦法控制潛在危險的感覺

與周遭世界有隔離感的自我消失,往往隨之產生一種與環境結合的感覺,不論環境是一座山,還是一個團體,或採用一位日本飛車黨的說法,當他與數百名同黨風馳電掣地穿過京都的大街時:所有的感覺都處於最佳狀態時。我有種感悟,一開始奔馳的時候,我們還沒有進入完全的和諧狀態,等到進入狀態,我們的心靈合而爲一,這時是一種真正的快樂……忽然之間,我想到:“如果把速度加到最快,真正狂奔起來該有多好!”這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踩下油門,像是真正的一體。速度令人飄飄欲仙,這種時刻實在太美妙了!“合一”這個字眼,可謂是對心流體驗非常具體的描述,有人說心流的感覺就像飢餓或痛苦瞬間解除那麼確切,它使人有獲益良多之感,我們接下來會談到,它也有獨具的危機。

要達到這樣的自我成長,互動關係就必須能帶來樂趣,換言之,它必須能提供相當的行動機會,並且在技巧方面不斷要求精進。在嚴格要求信心與效忠的體系下,也可能失去自我。基本教義派的宗教、羣衆運動、極端的政治黨派,都提供超越自我的機會,吸引數以百萬計的人熱心追隨。這些也能給人一種隸屬於更大、更有力的實體,自我疆界得以擴張的感覺。虔誠的信徒會完全成爲體系的一部分,他的精神能量會在信仰的目標與規則下,找到焦點,塑造定型。但虔誠的信徒與信仰體系之間並沒有產生互動,他只是讓自己的精神能量被體系吸收。這樣的服從並不能產生新的內涵,意識或許會變得很有秩序,但這秩序是外加的,而非自動發展出來的。虔誠信徒的自我充其量可以比作一塊水晶:堅固、美麗而對稱,但成長絕非它所長。在心流中失去自我的感覺,以及之後以更堅強的面貌再度出現,兩者之間有一種非常重要、乍看卻彷彿矛盾的關係。偶爾放棄自我意識,對建立更強大的自我意識,似乎有其必要性。道理很簡單:在心流中,一個人面臨做出最佳表現、須不斷改善技巧的挑戰,在這期間,他沒有機會反省這麼做對自我有什麼意義——如果自我意識能隨時恢復,這次體驗就不可能太深刻。要等事後,一切活動都告一段落時,自我意識逐漸復甦,而這時的自我已經和經歷心流前的自我不一樣了:新技巧和新成就使它變得更豐富。

目標不假外求

“自成目標”指的是做一件事不追求未來的報酬,做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饋

外求目標(亦即全然爲超乎行動之外的目標而採取的行

對不少人而言,空閒時間同樣是一種浪費;通常休閒有助於工作後的放鬆,但這段時間往往只是被動地吸收資訊,沒有運用任何技巧去開發新行動的契機,結果生活只是由一連串無聊而焦慮的感受所組成,個人全無控制力。

任何力量都可能被濫用。愛可能導致殘酷的行徑,科學可能會帶來毀滅,科技不加管制也會造成污染。最優體驗是能量的一種形式,而凡是能量,都既可以用於造福人,也可以用於破壞。正如火能帶來溫暖或災害一樣,原子能可以發電,也可能使全世界化爲灰燼。能量是力量,但力量只是工具,目標才能決定它會使人生更豐富還是更痛苦。

人值多少錢?

同意。舉個簡單的例子,就簡單的跑步,都可以讓身體產生一種壓制痛苦的成份。更不要說“高興得手舞足蹈”,或者是舞蹈等對身體有着高度控制的活動所帶來的樂趣和享受了。

身體的價值既不在於它的化學成分,也不在於處理資訊的線路。它真正無比珍貴之處,乃因它是一切體驗的來源及實際生活的記錄。給身體和它的運作定一個市價,就像給人生貼上一個價格標籤一樣荒謬,我們憑什麼決定它的價值呢?身體能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產生樂趣的潛力,但很多人都忽視了這種力量,因此從不運用自己的體能裝備,把身體制造樂趣的能力束之高閣。感官不加訓練,就只能提供混亂的資訊。生澀的動作漫無目標而又笨拙,遲鈍的眼睛只能看見醜陋無趣的景象,沒有音樂感的耳朵聽見的多半是刺耳的噪聲,粗糙的舌頭也只能辨識平凡的味道。如果任由身體感官萎縮,生活品質充其量只能勉強及格,有時甚至相當苦悶。但一個人一旦掌握了身體所能,學習爲肉體感官建立秩序,精神熵的現象就會一掃而空,變爲充滿樂趣的和諧。

身體的價值既不在於它的化學成分,也不在於處理資訊的線路。它真正無比珍貴之處,乃因它是一切體驗的來源及實際生活的記錄。給身體和它的運作定一個市價,就像給人生貼上一個價格標籤一樣荒謬,我們憑什麼決定它的價值呢?身體能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產生樂趣的潛力,但很多人都忽視了這種力量,因此從不運用自己的體能裝備,把身體制造樂趣的能力束之高閣。感官不加訓練,就只能提供混亂的資訊。生澀的動作漫無目標而又笨拙,遲鈍的眼睛只能看見醜陋無趣的景象,沒有音樂感的耳朵聽見的多半是刺耳的噪聲,粗糙的舌頭也只能辨識平凡的味道。如果任由身體感官萎縮,生活品質充其量只能勉強及格,有時甚至相當苦悶。但一個人一旦掌握了身體所能,學習爲肉體感官建立秩序,精神熵的現象就會一掃而空,變爲充滿樂趣的和諧。

紓解壓力

英國哲人約翰遜說:“讓一個人得知他兩個星期後會被處決,對於他集中精神有莫大的幫助

柯艾略在《韋羅妮卡決定去死》裏面寫到女主角知道自己即將死去時,反而更專注生命本身,從企圖自殺未遂到想方設法越院自救。

英國哲人約翰遜說:“讓一個人得知他兩個星期後會被處決,對於他集中精神有莫大的幫助。

下定決心

。在爲一個目標投下大量精神能量之前,應該先提出幾個基本問題:我真的想做這件事嗎?做這件事會有樂趣嗎?在可預見的將來,我仍然能從中得到樂趣嗎?我和其他人,必須爲它付出的代價值得嗎?完成這件事以後,我還會喜歡自己嗎?

點評

★★★★★

一以貫之的人生目標,細分後的人生行動,順境享之,逆境省之。一切自有其意義所在,心在身在之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