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人們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傳統。

小城的人們格外重視這個傳統的節日。每當春分一過,人們就紛紛商議着、準備着掃墓祭祀祖先的事項。

清明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春天是一個多雨又多霧、春和又景明、萬物生長的季節,這樣的季節更是適合郊遊踏青。而清明節另一個名稱就是踏青節。

清時節,或許,在小孩的眼中過的是踏青節,在大人眼中過的是祭祖的清明節。

小時候,特別喜歡清明節,因爲去掃墓就像去郊遊。那些年,阿爸阿媽都忙於種田耕地,一家人沒什麼機會一起出外郊遊,而去掃墓,是每年難得一次一家人一起出外的機會。

“清明時節雨紛紛”“一霎清明雨”,這些人們琅琅上口的詩句也導出了清明時節的天氣,雨紛紛正是人們熟悉的清明景象。去掃墓大多數遇上下雨。雨後的鄉村空氣有股植物混合泥土的清冽味道,很好聞。鄉村小道一片泥濘,小道旁的溪水清涼,而所望到之處蔥青柳綠,雲捲雲舒,綠意充盈視野,一片片,一簇簇,一擁擁的綠色奔赴而來。小時候,讓我歡喜的不是鄉村這一切景緻。

祖先們的墓地都是在遠處山的那頭,離我村有着很遠很遠的路程。有時是坐着拖拉機去,有時是走着很遠很長的路去,每次去到都接近中午。

每年掃墓祭祀祖先,阿媽都準備着熟的全雞、半生的豬肉、血蚌、還有類似饅頭的發包等。而這些食物祭拜祖先後,除了半生的豬肉外,都將是我們的午餐。記得在那吃過的雞腳特別好吃,記得剝開來吃的血蚌很鮮美。那些留在那的蚌殼,第二年,依然存在着一些……

一家人一起出外,有得吃,有得玩,在小孩子的腦海中,就是郊遊。年小的我對於緬懷祖先,那是很模糊的事情。因爲爺爺奶奶在阿爸很小的時候就已離世,更老的祖宗於我而言就更遙遠了。

真正體會到清明節是對逝者的緬懷和追思,那是十年前家公離世後的每個清明節。家公離世後,丈夫每當憶起老父親的點點滴滴,時常熱淚盈眶,有時更是淚流滿面。哪有男兒有淚不輕彈,那是未遇上斷腸時。那般深厚有緣的父子情,聞者動容。父母恩、父母情是我們一生最難忘最寶貴的。父母在,我們盡心盡孝。父母不在,我們只有追憶緬懷。

這些年的清明節,家族的成員共同約定一個日期,祭拜祖先。祭拜祖先的物品等,家族中己有人安排妥當。但每年這時候,丈夫還是反覆叮囑着,祭拜物品買多點,更是重點提示家公生前喜歡的一些食物。每次祭拜家公,他墓前祭祀的物品總是那麼多……

對離世的親人,我們無論自己身處多遙遠的異鄉,總在清明時節這個祭祀日子,趕回家鄉,提着祭品,墓前祭拜。我們就以這樣笨拙、直接的方式表達思念。或許,唯有這樣才能輕輕的體現出我們對親人的追思,緬懷。

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