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和她的冬牧場

人之所以能夠感到“幸福”,不是因爲生活得舒適而是因爲生活得有希望

文/餘大滿


如果讓我選出我最喜歡的幾位作家,那麼這位來新疆阿勒泰的李娟一定會位列其中。我曾經不止一次在我的小小公衆號上推薦她的書,卻幾乎得不到任何反響,可能只是平臺太小的緣故,可能也是她本身小衆化的原因。而我寧願相信前者。


第一次讀李娟還是2015年,記得那本書叫《我的阿勒泰》。李娟用她的筆記錄了她在阿勒泰這個地方的生活,她的哈薩克鄰居、她家小賣鋪的顧客、她和母親創業的艱辛。我們從來沒有來過那樣的地方,我們從來不知道還有這樣一種天地,儘管這裏仍然處於中華大地,但在李娟的筆下依舊有着異域風光的感覺。


李娟作爲一位親歷者,她給我們帶來的往往是最爲切身的體驗。我們從她筆下看到了遙遠的阿勒泰,遙遠的牧場,遙遠的向日葵地。她筆下的世界充滿了溫馨和自然,彷彿讓人深入其中。她總是運用着白描的筆法,將她身處的世界寫給我們,將一切艱辛用笑講述出來,彷彿讓我們看不到美好背後的辛勞。


李娟一直是一個散文作家,她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以散文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無論是早期的《九篇雪》、《走夜路請放聲歌唱》還是後期的《遙遠的向日葵地》,每篇都是散文,每篇看似都沒有特別密切的關係。


然而我今天想介紹的這本書卻是一本比較完整的作品,它完整地敘述了李娟親歷的一個過程,儘管它依舊是一部散文集,但在我看來這樣一本書真正讓我們感受到李娟她平實的筆下,那種不言而喻的真情與感動。這就是《冬牧場》



阿勒泰的李娟想記錄哈薩克人冬季遊牧的場景,這是一個即將消逝的遊牧方式。於是她找到了欠她家錢的居麻,跟他家一起穿過三天沙漠,來到冬牧場,這裏是哈薩克遊牧民族最後的轉場——隨着牧民定居工程的推進,曾經順天應地、自律慎微的遊牧生產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消失。不久的將來,這塊古老、貧瘠又廣闊的牧場,終將被放棄。


李娟在冬牧場裏的地窩子裏面生活了將近四個月,親身體驗了哈薩克遊牧民族一家遷移遊牧的艱辛。她跟着這一家人一起來到冬牧場,幫他們牽着駱駝,搭造冬窩子,遊牧放羊,背雪、幹家務活。從開始只是這個家裏的客人,到最後真正融入這個家庭,成了冬牧場裏真正的一員。我真的欽佩李娟是怎樣忍受嚴寒來到這個荒蕪的冬牧場,可能在她看來真正的文學作品需要作者親身經歷才能創作出來,於是她親身體驗了這一切。


她給我們打開了一個窗,讓我們瞭解了數千裏以外哈薩克人的遊牧生活,她記錄了這個即將消逝的生活方式,讓我們至少知道這世上,至少曾經還有過這麼一羣人,他們用着自己最熟悉的方式渡過一年又一年。我曾經在李娟筆下,不止一次地體會着這樣的一種場景,她的筆給我們不一樣的世界,在這裏我們感受到了一種艱辛和一種美好。


冬牧場裏的每一位都是孤獨的,他們跨過沙漠,來到零下40度的冬窩子,周邊只有自己的家人,只有三兩個鄰居。他們要在這裏完成幾個月的堅守,讓羊羣們度過一個相對豐衣足食的寒冬。冬牧場裏的李娟更是孤獨的,她與周邊的人語言不通,只能勉強與人交流,她幹不好冬牧場裏的活,只能做些最基本的事情,至少不給這一家子人添亂。


她就這樣在這個荒涼茫茫的冬牧場待了整整4個月,也許在她內心深處,同樣也是孤獨的吧。但是她還是堅持生活在這裏,她還是給我們記錄好這個完整的冬天。



在這樣的荒野裏,這樣的冬天中求生存的話,不能忍受痛苦是要遭到鄙夷的。李娟用她的筆白描了冬牧場裏艱辛的環境和生活,但是她從來不向我們透露出一絲一毫的痛苦與感傷,反而向我們呈現這裏的歡快以及居麻一家的溫馨。


一家之主居麻是個酒鬼,但是他欠了李娟媽媽的錢,這就是他爲什麼能帶李娟來冬牧場的原因。作爲債主,李娟卻總是受着居麻的“氣”。走進冬窩子的居麻,總是找着各種機會調戲捉弄李娟。家裏有什麼東西壞了,他就說是李娟乾的;一不高興就說李娟媽媽賣的東西又貴又不好。有一次“居麻一喝醉了就罵我滾。我要是有志氣,應該甩開門就滾。可甩開門能滾到哪裏去呢?門外黃沙漫漫,風雪交加,無論朝着哪個方向,走一禮拜也走不到公路上去。況且還得拖個比我還大的行李。況且還有狼。只好忍氣吞聲。”


居麻的老婆,李娟一直叫她嫂子。她是一位典型的哈薩克婦女,並不會漢語,李娟和她並不能通暢地交流。每當居麻出去放牧時,屋子裏只有李娟和嫂子,他們兩沉默地坐在自己的角落裏,獨自坐自己手中的事情,那種場面沉寂而溫馨。居麻的女兒加瑪也跟他們一起來到冬牧場,她已經能夠爲家裏承擔自己的責任了。儘管環境艱辛,但是她已經不忘愛美的本色。


冬牧場裏的每一個人都是這麼真切,再艱難的環境,也要笑着面對。生活本來就侷促了,如果再潦草地應付,那就是“破罐破摔”了。再窘迫的生命也有也需要“尊嚴”這個東西。而“尊嚴”需得從最小的細節上去呵護。



我們看到李娟筆下的冬牧場,一切都是那麼輕鬆自然,但我們依舊能感受到輕鬆背後的艱辛。這就是李娟本身的特點,她總是向我們展示茫茫西北塞外,艱辛的生活,但是我們在體會其本身的艱難之外,印象最深的還是她給我們帶來的親切和歡樂。這就是語言的魅力,這就是李娟的魅力。


我曾經看過這樣的評論,如果李娟經歷過專業的寫作培訓,她就寫不出這樣的文字。誠然,有些文字是不應該程式化的產物,有些文字只有不經過任何影響才能寫出來,我想李娟的文章就是這樣。


我讀李娟,已經將近4年了。從2015年至今,我幾乎每年都會讀幾本她的書,有些作品還會反覆閱讀幾次。我也總會向別人推薦她的書,儘管我知道這是相對小衆化的作品。但我相信,所有讀過她作品的人,都會留一些淡淡的美好在心田。


如果今天讓我選出一本最喜歡的李娟作品,這本《冬牧場》一定是候選者之一。這部誕生在8、9年前的圖書,完整記錄了李娟在冬窩子裏4個月的艱辛生活。這跟她過去和後來的作品都不一樣,這些不再零散的文章,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完整的生活,一種淡淡的幸福。


人之所以能夠感到“幸福”。不是因爲生活得舒適,而是因爲生活得有希望。這句話是本書裏我最喜歡的一句文字,我們從李娟簡單舒適的文字中感到,生命的事情就是這樣,終究各歸其途,只要安心就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