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17shou:我非聖賢 | 心競界


1

《絕地求生》職業選手17shou(王康,以下簡稱shou),最近有幾場硬仗要打。

年滿20的他,在電競賽場已經是身經百戰的老將,加上本就內向、"非熟人不開口"的性子,讓他在直播鏡頭裏顯得有些過於平靜,像一碗放在桌面上的水,看不出什麼端倪。

作爲17戰隊的創始人之一,shou會和隊裏的年輕隊員講講自己過往經驗,幫他們在賽前緩解壓力。但對於自己和另一位元老成員大京的心態,他很有信心,覺得沒什麼可慌的。

這天卻是個例外,有一瞬間shou還是慌了。

3月開春的上海,17和國內其他15支頂級強隊正坐在黃金大獎賽總決賽的舞臺上,爭奪四張前往英國倫敦、參加世界巔峯賽的入場券。作爲一款風格獨特的團隊射擊類電競遊戲,《絕地求生》已經在全球展開了層級縝密的職業賽事體系。

直到總決賽的最後一天、僅剩三局時,17在積分榜上還未進入前四,這讓經驗豐富的大京也有些緊張。倒是shou還比較沉着:“沒到最後,誰知道會有什麼變數。”

真正讓他有些慌的,是那局白熱化階段的一個意外。當時17存活的三名成員,正向一棟建築發起進攻,槍法剛猛的shou負責遠程火力壓制,大京和另一名17隊員小魚,則閃電般地穿過密集分佈的子彈交織網,突擊到建築窗口下方,與固守在其中的敵隊隔牆對峙——誰都知道,接下來幾秒鐘,將會決定整個戰局的走勢。

連解說也不自覺地放慢語速,屏住呼吸,生怕一個不留神就錯失關鍵細節。

突然,屏幕右上方毫無徵兆地彈出一條信息,讓整個17戰隊都倒吸一口涼氣:大京被撂倒了,而傷到他的,居然是小魚投擲失誤的一顆手雷。

好容易迎來轉機,卻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大京不可置信地看向身邊的隊友,一臉茫然。

"完了,怎麼把自己人給炸了。"生死時刻,shou終於也慌了。

好在“慌”不過轉瞬,他把自己的注意力強行攆回賽場,開始強硬地射擊輸出,牽制住建築內同樣收到信息、試圖魚貫而出的敵隊,爲隊友的重整旗鼓拖延時間。

shou恐怖的槍械控制力起到了作用,敵隊被打個措手不及,亂了陣腳,不得不重新撤回建築內。而小魚也將功補過,奇蹟般地在敵人眼皮底下,將負傷倒地的大京救起,兩人成功與後發而至的shou會合。

終於,17利刃一般地刺入建築內。與敵隊人馬兇狠地糾纏在一起,短兵相接,解說的語速越來越快,屏幕上火光四濺……一連串的擊殺信息再一次出現在視野內,17突擊成功!

這場戲劇性的攻防戰,後來被賽事官方評選爲高光時刻之一。而17也憑此一役,徹底佔據主動,在當局比賽中笑到了最後。

摘下耳機後,shou稍轉頭就能看到其餘三名隊友的表情:從高壓中解脫的放鬆,以及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堅定。他立刻意識到,隊伍的狀態起來了。“我們對自己的實力一直有底,就看怎麼發揮。”

老朋友大京一如既往地讓shou放心,他只是鼓勵了下經驗相對較少的小魚和猴子,很快投入新一局的比賽。果然,17隨後愈戰愈勇,在積分榜上高歌猛進,最終鎖定亞軍位置,進軍倫敦。

賽後,身邊隊友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shou卻依然顯得很平靜。採訪時我問他對這次比賽印象最深的一個鏡頭是什麼?得到的回答是,沒什麼特別值得在意的,包括絕地反擊奪下亞軍的瞬間,以及那次有些“小慌”的意外。

倒是解說在頒獎儀式上的一次口誤,被他記住了,發到微博上調侃:“可以讓大京去倫敦看‘埃菲爾鐵塔’了,感謝隊友。”


2

shou認真回憶了下,上次讓他激動到不能已的比賽,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那時《絕地求生》還未問世,shou正沉迷於一款叫《逆戰》的射擊遊戲。他在其中的戰績足夠靚眼,拿到了多個冠軍頭銜。“比賽贏了,現場就跳起來大吼,能興奮好幾天。”

以現在的標準來看,這款遊戲相當小衆,但某種意義上說,它卻是shou的電競人生中,極具象徵意義的變量之一。

通過這個變量,他得到的最直接答案,是人。

比如大京,就是在這款遊戲中與shou相識。一開始只是在線上一起玩,有過語音交流,直到見面前的很長一段時間,shou在大京心目中的形象都是“一個成熟的老哥”,聲音沉穩渾厚,十分有說服力。結果一見面,吃驚地發現shou只是個16歲的小孩,比他還小三歲。

但“小孩”的念頭還沒來得及在腦子裏生根,大京就被shou強悍的技術和遊戲理解能力吸引。“實在太強了,感覺像開外掛一樣,他就是天才。”

從《逆戰》到《絕地求生》,大京成了"天才shou"身邊最值得信賴的戰友。

但天才也會馬失前蹄。《逆戰》生涯期間,shou在1對1比試中曾輸給過一個叫“表妹”的女孩。

表妹是當時是某女子戰隊的成員之一,一次很偶然的機緣下,她和一個不速之客在線上進行了一場單挑,並且乾淨利落的取下完勝。

對方顯然很不服氣,一直解釋剛纔網絡出了問題,要求再來一局。“當時就很看不起他,菜就是菜,找什麼藉口。”

但在隨後的比試中,表妹再也沒看到絲毫的獲勝可能性,“簡直像變了一個人。”事後她才發現,"不速之客"就是圈內小有名氣的shou。

年初在澳門舉行的PAI(《絕地求生》亞洲邀請賽),shou代表中國戰隊拍攝宣傳片時,提到了女友對他的電競生涯至關重要——正是因爲表妹當初的支持,他才能在幾乎毫無收入來源的情況下,一直堅持到《絕地求生》的出現,然後在直播中"一槍成名"。

《逆戰》給了shou純粹的快樂,但也讓他在世俗壓力中無所遁形。囊中羞澀的他一度只能靠兜售遊戲中的道具掙些零錢,生活開支大部分來源於父母和女友的救濟。“挺難受,有時會想自己是不是該去應聘當個服務員之類的,先把日子過下去。”

但當時已退出電競圈、在事業單位上班的表妹覺得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shou自己的想法。“要不要繼續往前走,你自己決定就好,我都支持。”

事實上,無論是表妹還是shou,都並非對未來有明晰野望的人,更多時候是隨着形勢,被推着往前走。以至於當shou的電競生涯開始好轉,甚至走向高峯時,兩人都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突然有一天發現,shou已經這麼火了,感覺不再是我一個人的了,有些失落。"

對shou的電競生涯產生系統性影響的人,樓哥算一個。這位從CS時代起就在線的電競老兵,同樣是通過《逆戰》結交了shou。

職業化特訓,嘗試直播,轉戰《絕地求生》以及組建線下戰隊,shou隨後在外界看來平步青雲的每一步,背後都有老前輩樓哥的建議。

作爲多年的職業選手,樓哥對於shou在電競方面的天賦毫不質疑,但同時在他眼裏,天賦不過也是最基本的前置條件而已。

"爲什麼是shou能打出來?"如今已在17戰隊位至管理層的樓哥,面對這個問題時仔細考慮了很久,然後篤定地回答:自律。

在圈子裏摸爬滾打了十幾年,樓哥見識過許多所謂的天才少年,同樣親眼目睹了不少人的自甘隕落。"職業訓練很苦,小孩子受不了很正常,今天身體不舒服,明天心情不好,說不練就不練了。"

那時他發現,那個ID叫"shou"的小孩,可以一天不說話,埋頭完成枯燥的訓練,風雨無阻。"說起來沒什麼特別的,但能做到的就是很少。"也就是從那時起,樓哥決定全力支持這個"自律的小孩"。

時過境遷,"17shou"的名號在《絕地求生》圈內已經如日中天,名氣、收入、擁躉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峯。但《逆戰》對他而言,確實是一段特殊的履歷。你可以理解爲是他厚積薄發的前綴,但shou看重的東西卻更簡單:

"就是大家一起玩,很純粹的那種開心。"

 

3

今年春節回家時,shou有種被"衆星捧月"的感覺。老家縣城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他們家裏出了個名人。

"像個明星一樣,大家都圍着他問。"陪他一同回去的表妹,對那個場景記憶猶新。

shou的母親有一家自己的童裝店,現在時不時會接待慕名而來的客人,邊和聊她的兒子,邊漫不經心地挑衣服。"沒想到打遊戲,還真能是個事情。"

與許多電競職業選手的崛起歷程類似,shou的生涯前期充滿了與長輩的"角力"。學生時代,他需要費勁心思,去找到父母藏在某個角落的電源線或網線;而父母則絞盡腦汁,在遍佈全縣城的網吧裏,尋覓shou的行蹤。

時至今日,父母早已接受了shou的電競職業,並引以爲豪。沒有意外的話,全家人都會在17比賽時守候在屏幕前,爲他的每一個特寫鏡頭激動不已。

曾對遊戲極爲反感的父親,還身體力行地玩起了《絕地求生》,甚至在打電話時,饒有興致地對兒子進行"技戰術指點"。

電競成了這戶普通人家鏈接在一起的新羈絆,而《絕地求生》則讓shou和他身邊的人品嚐到了前所未有的榮光。但相應的,他們也共同走入一片全新的迷霧中。

但凡有17比賽時,表妹都會緊張得不能自處。她很少去現場,也不敢看直播,甚至不敢出現在有人羣的地方。

更多時候她會把自己關進車裏,或洗手間這樣的狹窄空間,蜷縮成一團,只是間歇性地通過微信消息,瞭解比賽狀況。"也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就會很害怕。"

如果收到的是好消息,她會如釋重負,開啓一個人的狂歡模式:又蹦又跳,給人發紅包慶祝,一切都很美好;但如果是另一面,就會瞬間成爲一場坍塌。

很長一段時間內,母親都會剋制住自己去網上看兒子消息的衝動,因爲害怕在裏面看到一些負面評價,這會讓她難受很久。"怎麼能這麼說我孩子,他受得了嗎?"

"保持良好心態"的道理,人人都懂,但當這些真的近在咫尺時,少有人能完全克服心魔。

2018年6月,17戰隊戲劇性地兵敗PCPI S1(中國《絕地求生》職業邀請賽第一季),失去了前往德國柏林參加PGI全球邀請賽的機會。

shou坐在臺上,呆若木雞,一時間有些失神。當意識到已迴天無力時,他覺得眼前一片黑暗,身體好像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支撐,趴在桌子上痛哭。

千里之外,shou的媽媽和弟弟都開始控制不住的落淚,爸爸紅着眼、緊盯着屏幕上的兒子,一言不發。

看着手機裏shou淚灑賽場的截圖,表妹繼續蜷縮在角落裏,痛苦地閉上眼睛。當時已經辭職、幫助打理戰隊事務的她,能夠想象出17和shou即將面臨潮水般的質疑、謾罵甚至羞辱,第一個下意識的念頭是:絕不能讓他看到這些。

當預想中的批評如期而至時,表妹迎了上去:“比賽贏了17shou歸你們,輸了就還我,別罵他。”

等到shou打電話分別聯繫家人們時,所有人又都異口同聲地安慰他:別難過,下次再來。

加上許多理性粉絲的鼓勵,這讓他覺得緩解了不少。shou和他的家人們一起,就這樣選擇全盤接受電競帶來的快樂和痛苦。

"其實這太正常了。"賽後,樓哥看着哭成一團的17隊員,也沒多說什麼,只是告訴他們先回去好好睡一覺,休息幾天。

"電競很殘酷,必須要經歷了才能往前走。"

 

4

PCPI S1後兩個月,shou覺得自己終於算是緩過來了,直到德國柏林的PGI開戰。

在一衆歐美豪強的環伺中,中國戰隊OMG出人意料地拿下了總冠軍。總決賽當晚,shou隔着屏幕,眼睜睜地看着幾張熟面孔捧起了獎盃。"說實話,當時心裏挺酸的,如果是我們去了,也完全有這個實力。"

OMG奪冠對於shou的影響極爲深遠。一方面,他日後再想起PCPI S1的失利時,再也不會萌生任何沮喪之感,"絕不會讓那種事再發生一次!";另一方面,未來的比賽成績,只要不是世界冠軍,那就沒什麼太值得興奮的。

這也在隨後的比賽中得到了驗證。2018年下半年開始,17漸入佳境,斷斷續續取得了許多好成績,但在shou眼裏,卻都成了"很開心,但那又怎樣?"

其中甚至包括了PCPI S2的總冠軍,以及中國戰隊在PAI上的最好成績——季軍。每次賽後,他很快就能恢復冷靜,幾天後甚至回想不起太多細節。

有時看着身邊意猶未盡的隊友,shou也會對自己有些困惑:這樣打電競,還有意思嗎?他努力想回憶起些什麼,結果發現腦子裏跳出來的,還是很久以前的那些片段。

表妹始終認爲,shou揹負了太多不該在這個年紀承受的東西。"很累,感覺他是爲了很多人在活。"

過年期間,母親明顯感覺到了shou身上的變化,爲人處事方面,變得更加成熟,也懂得體諒老人的心思——在此之前,她一直認爲他就是個孩子,非常內向,也不怎麼會表達。

但與此同時,母親也擔憂地發現,shou的身體素質下滑明顯。"看他在那站一會兒就腰疼,很心疼。"

事實上,shou早就發現自己的身體出了問題,但因爲時間過於緊張密集,至今他都沒有時間去醫院檢查。"都是需要我的地方,不能落下。"

所有人都能看出,shou典型的"直男式處理方式":報喜不報憂,母親和女友很少會從他嘴裏聽到任何訴苦或抱怨,儘管這些其實都瞞不過她們。

甚至一直被他視爲"引路人"的樓哥,也越來越少聽到他的困惑了。樓哥覺得shou不再只是那個"天才小孩"了,變得更加成熟理性——有時比賽沒打好,甚至是shou反過來勸說身爲管理人員的樓哥,不要責怪教練或領隊,"就是我們隊員自己沒打好"。

"其實就算他不說,我也能感覺到他負擔很重。"樓哥坦言,"但這就是電競,打到他這種高度,只要不當混子,就一定會很坎坷。"

"不拿世界冠軍,就是失敗"的理念出現後,shou失去了很多快樂。甚至他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想往哪裏走,只是下意識按照很多人給他設定的劇本,不斷披荊斬棘,負重前行。

有時夜深人靜,結束一天的直播或訓練後,他會控制不住地想:拿完世界冠軍,是不是就能退休,然後自由了?

想到這裏自己也被嚇了一跳。有一次他把這念頭拿出來和表妹說,結果兩人越聊越起勁,想法逐漸成了很有立體感的畫面:以後如果不打職業了,就回老家縣城,最好在郊區的山上有一棟房子,就蓋在溪邊上,這樣種田時比較方便。"農夫,山泉,有點田。"

母親聽說這個主意時,也覺得很高興,"只要身體健康,不要太辛苦就好。"

對王康來說,只要他願意,這當然是一種觸手可及的生活;但對揹負"17shou"名號的王康來說,卻又顯得有些遙不可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