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明理

二零一九年四月一日 週一 冷

現在大部分人都浮躁,對待讀書也是一樣,很難仔細的讀完,大多是爲了掌握大意,比如用幾句話概括全書等文章大行其道,即所謂拆書稿。還有各類極簡歷史、漫畫歷史之類的,很形象,但也只是瞭解了點知識而已,或者知道了幾句名言警句罷了。工具書尚可如此讀,但各類經典、歷史等人文學科書籍,就不能這麼讀了。

有次鄔思道對小弘曆說:“讀書是爲了什麼?是爲了明理,世上的萬事萬物,都離不開一個理字,把理字想清楚了,做起事來就有了主張……”

就拿我喜歡讀的文、史、哲、理、宗類書籍來說,就是讓我們明白做人做事、萬事萬物的道理,這個道理,往往受很多條件限制,或者說有很多前提條件,如同數學定理、公式,常有限制條件一樣。因此,讀書需要關注細節,才能明白道理,速讀、簡讀是很難讀懂的。

能讀懂作者要講的道理已着實不易,但鄔思道又說:“但是又不能守死理……道理又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這就更難了!

面對新的條件、新的背景,或新的時代,原來的那個道理,現在已經不符合實際了。同一件事情,當我們在新環境解讀時,就需要因時因地因人而分析了。

比如鄔思道舉了一個例子,曹操帶兒子打獵,曹丕因沒有射殺一頭懷孕的母鹿,受到父親表揚。因爲正當春天,萬物繁衍,母鹿射死了,小鹿也就死了,所以不能殺。這是書中講的道理,往往顯出慈悲之心。但小弘曆認爲,此次狩獵與曹丕不同,是在秋天,是萬物肅殺的季節,所以是可以獵殺的。

當我們明白這一點,對道理的理解才能更深刻。中國經典書籍太多,傳承性高。所謂重讀經典,就是需要我們用現在的眼光去重新解讀,繼續發揚其思想價值。

對社會熱點的解讀也是一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結果會是什麼、背後真實情況是什麼等,我們也才能看的更透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