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我们所说的再见是诀别

村上春树在《万宝路男人的孤独》中写到,“有形的东西终究会消失,无形的东西也会消失。最后留下的,唯有回忆而已。”但回忆实际上也并不可靠,当三十七岁的渡边乘坐的航班降落在汉堡机场时,他已经越来越难记得起直子的模样,因此才要诉诸文字,将往昔的点点滴滴记述成了《挪威的森林》。在书中,渡边和直子最后一次分别时,还抱有她很快可以好转乃至康复的希望,当时的他并不知道,那次说出的再见已是诀别。当时光在我身上辗转而过时,这样以为可以再见的永别也一再发生,每次都将人生的脆弱与无常赤裸裸呈现在眼前。

与物的诀别同样如此。今天一整天,全世界都是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消息。而如果不是几张照片提醒,我已经几乎记不清它的模样了。在巴黎走马观花的时候,我们都还年轻,以为所有的地方、所有的景色都在哪里,有的是时间,可以慢慢欣赏。但更多的地方从未有机会再去第二次,这个世界大的足够游荡一生,又小的让我们困于一隅。而当我们以为事物总会恒久,只是物是人非时,巴黎圣母院也以这样的方式谢幕了。而印象中上一次这样的场景,还是读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但雷峰塔毕竟从读到文字时已经倒掉了,而巴黎圣母院却是这样在眼前熊熊燃烧,如同一位故人无可挽回的离去,更加让人心痛。


我不知道,倘若离别可以预见,究竟是会更让人伤感还是会稍稍好过一点。譬如倘若有科学预测,说巴黎圣母院会在三个月后无可挽回的坍塌,是否会比这样突如其来的大火让人稍稍容易接受一些。但实际上这样的假设当然是不存在的,人类天然的乐观总会将所有无法回避的难题推迟到最后一刻才接受。无论假期有多长,作业总是会到最后一刻才做完。无论招标要多久,标书总是最后一刻才封存。无论约稿要多久,文字总是最后一刻才码完。或许这并不是所谓的拖延症,只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而已。

每次诀别,都是一次提醒。提醒我们自己在这世间也只是稍纵即逝的过客。提醒我们更加珍视当下的每一刻。无论对自己或是身边的事物而言,我们所以为的再见,都可能是诀别。但这样的珍视,却又不是让人杞人忧天似的无法生活下去的焦虑,只是对自然的清醒感知,而唯有怀着这样的感知,我们才有可能让有限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起来,让每一刻都更有意义。巴黎圣母院的大火,掩盖了原本可能铺天盖地而来的美剧《权力的游戏》最终季播出的消息,而这两者原本或许是有相通之处的。在权力的游戏里,“人皆有一死”是每个角色头上挥之不去的阴影,主角也好,配角也罢,每个人都可能在下一刻就消失不见,而我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原本也应怀着这样的敬畏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