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彷徨

如果問我什麼事情最讓我彷徨,那就是寫作。

先不說在漲粉和點贊上的成績,單就自己在碼了13萬字後,感覺自己進步很小,甚至可以說沒有進步。

剛開始寫作時,總會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堅持日更,至少到50萬字或者100萬字。這個字數就當作自己寫作經驗的積累。起碼在完成了一定量的字數之後,才覺得算是入了門,有一點經驗可談。

我知道,我應該把寫作堅持下去。然而,目標定起來容易,真的每天都堅持寫1000左右,期間困難重重。

每天工作量飽和而又瑣碎,辦公時易受各種事情的打斷,即使是在工作時,也是經常三五件事同時並列處理,很難能有空閒時間可以集中精神思考一些問題。

等到晚上可以坐下來寫作了,時間上已經不允許,只能匆匆想個念頭就動筆。

以至於寫的文章只能粗略一讀,很難打動讀者,自己回頭再讀,也覺得讀起來不夠精彩,流於俗套。

如果今天工作有些忙,但又不至於忙到昏天黑地。我會不疾不徐,把手頭上的事情一件一件完成,把寫作放到最後。因爲那是工作,那是今天必須要完成的事情。

爲什麼心理上總是會有這樣的暗示?也許是對寫作的逃避,把工作當成沒有時間思考的最佳藉口。忙完工作,今天所剩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心裏就會冒出這樣的念頭:今天太忙了,不是不想寫,而是實在沒時間寫。

就算有這個持久力,堅持每天寫1000字,寫個半年,甚至是一年,字數是碼上去了,但是寫作水平沒有上升,文章質量沒有提高,那這寫了一百萬字的意義在哪裏?

有人說,不要光想,要先寫起來,先把你想到的寫下來。

這種說法沒錯,寫作必須得先練習“寫”,可是邏輯、思想如果跟不上,寫再多,也只是低效率的重複性習作,哪有什麼積累。

匆匆忙忙地日更,把深寫作變成了淺寫作。

可能想到一個很片面的點,就動筆開始寫了,如果沒有挖掘底層思維,僅僅只是把頭腦裏浮現一時的想法變成文字擺在紙面上,就和淺閱讀一樣,也只是碎片化的寫作而以。

對能寫得好,內心是有渴望的,所以利用業餘時間儘量地去寫。一方面有堅持的勇氣,另一方面,又不自覺地自我設限。不敢用盡全力,唯恐發現自己如果努力了仍然會沒有結果。

等到驚覺寫了100萬字了,還是最初的水平,那這100萬字算什麼?這樣的堅持又算什麼?

堅持每天寫作,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困難本來就一直存在,即使是已經出名的作家,也會在寫作中遇到寫不出來、寫不下去的困境。

都說初寫者,最好是從自己熟悉的領域寫起。可是一年365天,每天得變換着花樣,找不同的素材,即使是自己熟悉的領域,身邊的人和事,充分挖掘,半年多也該寫得差不多了。

所以從熟悉的領域寫起,只能是給剛開始寫作的人的一個建議,寫時間長了,這句話已經不適用了。

要堅持寫下去,必須得讓自己寫作的觸角伸到自己之前不熟悉的領域。不開發新大陸,光就着原先的那點資源,就只能把舊觀點換新盤的端出來給讀者了。

每件事情一談到堅持,就意味着你得克服一系列的條件去適應這個事情。堅持和努力相伴。

更何況堅持只是我們做成所有事情的一個必要條件,從來沒有一件事情可以僅僅依靠堅持就能成功。

這就得逼着自己去學習,去讀不同類型的書,去讀以前不會讀的書,去關注以前不關注的內容。

列奧納多.達.芬奇,他爲了畫人體,開始着力於解剖學。他在筆記中強調:“畫家有必要成爲一位優秀的解剖學家,這樣才能勾畫出裸露的身軀,才能瞭解肌腱、神經、骨骼和肌肉。”因爲解剖人體,也讓他第一個發現動脈硬化的致死機制。

達芬奇會爲了要研究透徹一樣事物,從不同的領域入手,才因此在繪畫、醫學、解剖學、建築、生物學、機械設計、光學、植物學等多個領域有所造詣,被稱爲“跨界奇才”。

寫作也應當與此相通。低水平機械重複式的用功,只在熟悉的領域寫作,在寫作的舒適圈裏徘徊,寫得越久,你會覺得越痛苦,因爲你很快會寫不出來東西了。

要讓自己言之有物,必須通過不斷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例如哲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學等等,即使不是系統化的學習,也能把所學到的不同的知識點,像搭積木一樣,構成你思維的邏輯塔。

對寫作的彷徨,其實來源於自己的內心的不夠堅定和學習力的不足。

我不想將來看着可觀的碼字數,內心中卻一片悲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