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古已有之

作者:孟話英語

自中學課程改革以來的十多年裏,合作學習思想越來越深入,其實我國從古到今就一直有合作學習的思想,而且早就付諸實踐,本文粗淺地整理了其中的幾條。

1.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摩。(《詩經·衛風》)

本義是形容君子的學問、道德、禮儀、言行、舉止,深厚而高雅,那麼讓人心生敬意,就像切磋琢磨過的玉器。

切磋、琢磨,本是加工玉的方式,現在用來指做學問時相互探討,共同研究。

2.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

意思是說,學習上要有夥伴,相互之間可以切磋探討,而如果一個人獨學,就會孤陋寡聞。

3. 敬業樂羣。(《禮記·學記》)

敬業,就是對自己的學業、事業認真勤勉;樂羣,就是與同學、朋友和諧相處。《學記》中提出“敬業樂羣”主要還是針對學生而言的,也就是要認真學習,不要孤立,不要獨學。

4. 預、時、孫、摩。(《學記·禮記》)

這是《學記》提出的四條教育原則,預,就是防患於未然;時,就是及時施教,注重時效;孫,就是循序漸進,不能拔苗助長;摩,就是相互切磋,相互觀摩。

5. 樂多賢友。(《論語·衛靈公》)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軼遊,樂宴樂,損矣。”

樂多賢友,就是以多賢良的朋友爲樂。作爲“教師”的孔子,說這話的目的是教育學生要多結交賢良之人。

6.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意思是只要有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就有比我強的,就可以做我的老師。同學之間相處自然也是如此,要時刻保持謙虛的態度,不斷向周圍的人學習。

7. 分齋教學

宋代的胡璦創立了蘇湖教法,將學生分類教學,形成了“分齋教學”制度,“使之以類羣居,相與講學”。

8. 學校規矩雖不可無,並不可專恃,須多得好朋友,在其表率勸導,使之有鄉慕之意,則教者不勞而學者有益。(朱熹)

大意是說,學校固然要有規矩,但不能以規矩強壓。作爲學生,要多交益友,互相學習,共同進步,這樣就達到了“教師不會過於勞頓,學生又能學業進步”的狀態。

相比現在很多學校累死老師,熬死學生的現狀,千年前的朱熹真不知要聰明多少倍,大神什麼時候都是大神,哪怕是在古代。

9. 小先生制(陶行知)

20世紀30年代,陶行知結合美國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了“小先生制”,讓兒童一邊當學生,一邊當先生,把學到的知識傳給周圍的其他兒童。

1932年曉莊師範學院被查封,附屬小學的學生自發組織起來,相互教學,陶行知深感欣慰,爲此寫了一首詩:有個學校真奇怪,大孩自動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學生在。(“大孩自動教小孩”一句後改爲“小孩自動教小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