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朝向未來的人(續)

三、志同道合的共同體

想法人人有,實施者就鳳毛麟角了,帕爾默說:“過不分離的生活確實愚蠢,因爲一旦你讓外人洞悉你的內心,他們可能會排斥甚至傷害你,所以最好還是把你的感情隱藏起來。它又是不負責的,因爲一旦你揭示了自己內心的真實世界,你就不能再不偏不倚地履行職責——比如用一種超然的、客觀的立場來履行教學職責——所以,你最好還是安分守己,保守你的祕密。”這準確的說出標新立異者,也就是想過自己的生活的人面臨的問題。現實很殘酷,它扼殺個人的創造性;現實很現實,你如果捨棄希望繼續做制度的模行者,那就不要腳踩兩隻船,專心做大衆就好。

“致力於改革運動的人們在遠方的朋友通常比在本地多。”帕爾默的這句話說得棒極了,在當今這個網絡時代更是不愁志同道合者,只要你想學習,就能找到資源,只要你想交流,有數不清的平臺。所以,當你感慨沒有志同道合者時,其實是自我封閉。

帕爾默這裏偏重於強調改革“運動”,也就是規模比較大的參與人數較多的改革。之所以要構建共同體就是要拯救個人的單薄與孤單。但更現實的策略是不懈的自我努力,尤其是學習,沒有必要的充分的知識和能力的累積,很容易陷入開頭一陣風,慢慢就平靜的尷尬。也就是說,不要追求規模,執着的自我提高,執着的堅持,根本處還得靠自己救自己。

四、走向公衆

對多數教師來說,這是無關緊要的事情,走向公衆更多的是組織者和領導者的任務。其作用也很明顯,那就是接受檢驗,也爲了接受支持。社會上的企業是支持教學改革的,因爲企業需要的綜合素養比較好的人,不單單是技術型的人才,而且企業的發展越來越需要成熟的人。大學不是職業學院,而是真正的人的培養基地。中小學培養的不是考試機器,而是朝向真正的人的成長的人。

落到個體的教師,要想改革,得徵詢志同道合者的論證,儘量的保證合理性而不是想當然或者故弄玄虛,然後就紮實的進行,並建立監督或者監測機制,保證教育改革的正向發展,不能太隨意,要保持教學改革的嚴肅性。然後要積極的與同伴互動(走向公衆),積極的爭取同伴的力量。

五、精神獎勵

這部分是說過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生活的幸福。當一個人內心的熱愛轉化爲工作,無疑就是最幸福的人。身心不再分離,這就是所謂的幸福完整。

接點兒地氣的說,這種生活會成就一個人,不再是庸碌的普通人,而是有所創造的人,至少在朝向創造。


章小結:

世界有兩面性,一方面是制度化的,也是僵化的,人們感到被束縛,但這是維持社會穩定的根本途徑;一方面充滿着希望,但因爲得不到社會的支持,要想把美好的事物做出來十分困難,但這卻是社會得以進步的根本動力。這種悖論恰恰是人創造的,要想成爲更有感覺的人,要想過更幸福的生活,就要遵照自己內心的力量來做事,“縱被無情棄,不能羞!”這種生活和四平八穩的生活相比,恰如動物園的狼和自然界中的狼,完全是不一樣的生命體驗。

教育改革,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你準備好了嗎?

(《教學勇氣》第七章閱讀筆記)

��Z�&�+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