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朗讀,感知詩歌基本內容,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2.品讀,理清詩歌結構,擬寫小標題,品析詩歌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3.誦讀,體察一個窮困詩人的家國情懷。

【學習重點】

品讀,理結構,賞語言。

【學習難點】

誦讀,知背景,悟情懷。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互動,讀詩歌,引課題。

    成都是一座充滿詩意的城市,雙流也不例外。老師在咱們棠湖公園溜達了一圈,發現幾乎每個角落都有詩文流淌:溫庭筠、陸游、范成大、朱熹、楊萬里、元好問……聽說古往今來,許多詩人,都會到蜀地來。難怪清代文人李調元說,自古詩人例到蜀。

老師我來自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陝西寶雞。第一次來這裏,我也寫了一首詩送給大家,希望你們喜歡。(大屏幕出示,老師朗讀)你從老師的這首拙作裏,發現了哪些與成都相關的信息?(生自由說)

                       成都行

                     田 玲 

      蜀州海棠醉武侯,青城丹梯天下幽。

    都江龍水沃天府,永陵翠蔭思古愁。

    浣花溪畔聖猶在,寬窄巷口月如鉤。

    澄濯錦江圖畫裏,追夢雙流更何求?

(預設:學生說到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就可以引導課題。)

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當年杜甫草堂發生的事情,探求詩人的精神境界。

(板書課題及作者:《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杜甫。大屏幕同步顯示課題)

    【設計說明】因爲與學生不熟悉,所以才從成都說起,從雙流說起,從棠湖公園的詩說起,再自然地引出自己寫的詩,一是與學生拉近距離,產生親近感;二是由詩中成都名勝古蹟中的浣花溪自然導入新課學習;三是讓學生知道詩歌並不是那麼難學難寫的。

    二、朗讀,知內容,提問題。

1.請同學們用你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全詩,並結合下面的註釋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大屏幕顯示:1.讀準字音。2.讀對節奏。)

    2.請一名同學朗讀,大家仔細聽,看他的讀音和節奏是否準確。

(1)讀音,強調動筆標註。

(2)節奏,七言,二二三,四三;九言,二二二三或四二三。

(3)歌行體:古體詩的一種形式,從漢樂府詩歌發展而來,多爲七言,形式自由,一般多敘事。

    (音準,節奏對則在表揚時提一下節奏,加以肯定,對於歌行體,學生沒說,則不強調)

3.教師範讀:聽音準,聽節奏,聽語氣。

(大屏幕顯示:1.讀準字音。2.讀對節奏。3.讀出語氣。切換,配樂朗誦)

齊讀:讀準字音,讀對節奏,能夠注意語氣更佳。

5.“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同學們基本讀熟全詩了,下來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說說你從這首詩中發現了什麼問題?或者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主要的詩句理解問題,隨機解決。)

(預設:1.作爲古代詩歌,句子長短不一,還不工整,看起來沒有條理。

         2.茅屋都被風吹破了,爲啥還歌?

         3.和我們以前學的詩歌不同。

         4.孩子們只是抱走了茅草而已,杜甫爲啥說他們是盜賊?是不是太嚴重了點?

         5.杜甫自己窮困潦倒,爲啥還想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呢?

         ……

如果學生沒有提出關鍵的問題,老師補充)

   【設計說明】這裏主要讓學生朗讀,因爲如果不讀,學詩就只會停留在學生沒有體驗、沒有感悟的基礎上,而只是教師的一味分析講解。這樣的教學,也許看起來很精彩,但學生卻沒有真正學到什麼。在熟讀全詩的基礎上,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是基於對學情的瞭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發現並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更有價值。所以,讓學生通過閱讀首先發現問題,如果一些教學的重點問題學生沒有發現提出來,教師可以適當補充,與學生提出的問題一起作爲教學的內容。

三、品讀,理結構,賞語言。

同學們的問題很有價值,我們這節課就來共同學習,解決問題。

(一)首先我們來理一理詩歌的結構。

可以從事件、場景、表達方式三個角度梳理層次,然後給每一層擬寫一個凝練的小標題。(如學生冷場,則請相互交流看法)    

事件:1.秋風破屋(風吹屋破,秋風卷茅,茅草散失……)

      2.羣童搶茅(羣童抱茅,抱茅入竹,呼喚不得……)

      3.屋漏難眠(夜雨屋漏,屋破雨漏,嬌兒受凍……)

      4.期盼廣廈(廣廈庇寒,祈求廣廈,思得廣廈……)

場景:屋外、屋內、心中

表達方式:記敘、抒情

(板書小標題:四個小標題,記敘和抒情,注意寫的位置)

(二)然後我們品一品語言。

1.既然是秋風把茅屋吹破了,那我們就來先看看這個肇事者是怎樣一種情形。抓住“怒號”“卷”“三重”感受秋風的氣勢和威力。

(怒號:怒吼,表現出風的猛烈氣勢。卷:寫出了風之勁。換成吹,則輕描淡寫,不能表現風的力量強勁。三重:多重,三,不是確數,表示多。例如我們在七年級《<論語>十二章》裏“吾日三省吾身” 中的“三”也是如此。)

威力如此之大,造成了哪些後果?

抓住“灑、掛罥、飄、沉”這些動詞,聯想風中茅草亂飛的景象,強調題目——茅屋爲秋風所破。

2.原本茅草撿回來還可以修補,可是被羣童搶了,有同學提出盜賊的問題,那我們就來研究一下。

(盜賊:何謂“盜賊”?劫掠和偷竊財物的人。那羣天真爛漫的孩童抱走茅草的行爲算得上“盜賊”麼?羣童爲什麼趁火打劫“爲盜賊”?僅僅是因爲他們調皮、淘氣麼?大家想想,也許孩子家的茅屋也被刮破了,也許他們家正需要茅草做別的事情。要不是因爲窮,誰會去搶茅草呢?這種看似“盜賊”的天真淘氣背後,隱藏的是生活的心酸和悲苦啊!所以詩人才“嘆息”。)

同學們認爲杜甫在嘆息什麼呢?

(嘆息自己的悲苦無助,羣童的搶茅行徑,嘆息百姓生活無依,窮困不堪啊!在這沉重的嘆息裏,杜甫嘆息自己茅飛屋破,身體羸弱,生活貧困;杜甫嘆息社會動盪不安,戰亂不斷,兵禍連連,老百姓顛沛流離,無所安定啊!在這沉重的嘆息裏,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杜甫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無奈!)

3.天漸漸黑了,讓我們把目光投向杜甫家,來看看當時杜甫的生活狀況。

(抓住“冷似鐵”“嬌兒惡臥榻裏裂”“無干處”感受困頓的生活。)

(冷似鐵: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被子的破舊,冰冷,硬。表現出詩人家境的貧困。嬌兒惡臥榻裏裂:嬌弱的孩子因爲睡相不好蹬破了被子。因爲破舊,才容易蹬裂啊!)

杜甫在當時的社會是擁有特權,享有尊嚴的,他享受免賦稅、免兵役的待遇。爲什麼會窮困致此呢?

抓住“喪亂”,大屏出示背景,由家破上升到國破。由個人困苦生活推己及人,爆發出熱切的企盼!

(板書上圈出“破”字)

【設計說明】這部分主要是通過誦讀來理清結構,品賞語言。在品味語言過程中,想通過對一些重點詞語的咀嚼品味,既解決詞語本身的含義,又賞析詩句表達的情景。所以,這裏沒有單獨將詞語列出來進行注音、解釋、翻譯,而是隨文品言,將“言”和“文”緊密地結合起來。通過學生反覆地朗讀、體驗、比較,來實現對語言的品味,讓學生明白這些語言爲什麼用得好,能夠表達出怎樣的情景和情感。這一部分是教學的重點,估計需要較多的時間去引導學生進行品味。

四、誦讀,論詩人,悟情懷。

1.齊讀第四層。

抓住“廣廈、千萬、大庇、安如山、獨破”感受他的悲憫情懷。

(廣廈:寬敞的大屋;千萬:特別多;大庇:全部都庇護;安如山:安穩如山。詩人推己及人,由自己的眼前遭遇想到了千千萬萬的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寒士”,情不自禁地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呼喚。)

2. 如果眼前突現這樣的房屋,能夠溫暖天下寒士,他寧可獨守茅屋,受凍而死!這是怎樣的一個詩人啊!

讓我們通過全詩,來看看杜甫是怎樣一個人?

(大屏幕顯示,生自由發表意見)

在秋風破屋之時,他是一個           的人;

(無可奈何,心情愁苦……)

在羣童搶茅之時,他是一個           的人;

(無助嘆息,萬般無助,內心痛苦……)

在屋漏難眠之時,他是一個           的人;

(窮困交集,寒溼交迫,心中悲苦……)

在呼喚廣廈之時,他是一個           的人!

(胸懷博大,激情奔放,憂國憂民,情懷高尚,希望崇高……)

這樣一個詩人,讓我們感受到他怎樣的高尚情懷呢?

小結:這是一種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這是一種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這是一種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面對國破家破的潦倒生活,詩人心中想的不是自己,卻是普天下的窮苦人,只要他們能得庇護,哪怕是唯獨自己的屋子破敗被凍死也值得。

也正因爲如此,他纔會被譽爲“詩聖”,他的詩才會被稱爲“詩史”

其實,從古到今,家國情懷是滲透在中國文人血脈裏的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世代傳承。屈原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杜甫呼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范仲淹寫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吶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艾青深情地吟唱:“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那是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而杜甫,無疑是這種文化精神史上最耀眼的一顆珍珠,最宏偉的一座豐碑。

【設計說明】在對詩歌的語言品味之後,需要有一個昇華,就是對杜甫詩人形象的認識,這樣才能給學生構成一個立體的杜甫形象。所以,這部分主要想從不同狀態下詩人的情感表現,歸結到最後杜甫那種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悲憫情懷和家國情懷,讓學生充分理解杜甫崇高的精神品格。另外,還想把杜甫放在中華文化發展的長河中進一步去認識杜甫,說明家國情懷是中國文人血脈裏的一種精神,而杜甫則是最典型的代表。這樣試圖想提升教學的文化含量。

五、背誦,傳文化,樹豐碑

如今成都的浣花溪畔,杜甫當年的茅屋幾經修繕,已然成爲園林式的旅遊勝地,周圍廣廈林立,老百姓安居樂業,這不正是杜甫當年的夢想嗎? 讓我們傳承家國情懷,一起朗聲背誦:安得廣廈千萬間……(畫圖,框住之前的板書,呈現完整板書)

下課!謝謝大家!

【設計說明】用現在浣花溪畔林立的廣廈,迴應杜甫當年的呼喚。重點是想啓發引導學生將這種家國情懷滲透到自己的血脈中,讓中華文化傳統代代相傳,流芳萬世。最後,在這種情懷的感染下,背誦杜甫詩句,結束本節課的教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