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上了大學後,加入了學生會,爲什麼覺得反而覺得大學的意義變了?

先看兩個問題:一、上大學之前,你覺得大學的意義是什麼?二、加入大學學生會後,大學的意義變得如何?

先說第一個,中國絕大多數的學生在高中時被告知,只要上了大學,時間安排就自由了,可以談戀愛、打球、去圖書館看喜歡的書、加入社團一起玩,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只要你想,都可以參加。

再說第二個,加入學生會,校級的也許輕鬆一點,院級的學生會瑣事比較多,平時比較忙,經常寫策劃、搬雜物、開例會、辦活動,活動完了一起喝酒吃大餐。經常會想,本來想進學生會鍛鍊些組織進能力了、認識一些新朋友、學習常用辦公軟件。可現在好像除了搬東西喝酒聚會就沒有其他了,一身的社會習氣。

當然也有學生收穫很大的,但顯然你不是,否則你就不會問這樣的問題。

如此強烈的對比,實在引人深思,大學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作爲即將畢業的老學長,曾經加入五六個學生組織和興趣社團,創辦過學社擔任過一年社長,假期共計兩個月的培訓和5個月的實習經歷,我終於找到了讓我認可的答案:大學,其實是通識教育階段。所學的很多都是皮毛,也許讀了碩士博士纔會接觸比較專業的知識。

大學階段的高數、哲學、專業課,只是一些基礎知識,畢業找工作都需要崗前培訓,怎麼可能憑大學積累的那點皮毛縱橫職場呢?只不過是基礎紮實的同學在接受新知的時候學得更快罷了。

高中的老師,作爲教育工作者,當然是希望給學生美好的憧憬,把他們在大學時候好的一面呈現給他們的學生;上了大學親身體驗,人總容易忽略美好卻平常的事物,而不自覺的吐槽不如意的事。舉個簡單的栗子,四肢健全的人不會天天張揚我多麼的健康,而一旦缺胳膊少腿的時候很容易引起關注。

所以,所謂的“大學的意義變了”,也許這個話題成立,但我更希望用中國古人常用的太極兩儀四象來解釋。所謂的老實說、親身體驗、別人的感受等等都是四象,外化出來的各種現象。而各種現象說來說去只有陰陽:好的和不好的兩個方面,一陰一陽之爲道。孤陰不長獨陽不生,沒有哪個大學是完美的,即便清華北大哈佛都有各自的問題,不信自己去網上搜一搜,問一問他們的學生就知道了;同樣也沒有哪個大學一無是處,存在即合理,耳熟能詳的馬雲曾經上學院,不依舊產生大咖麼?

我們應該做的,就是正確地理解大學的意義。大學階段就是通識教育,僅僅是爲了將來打基礎,畢業了等於開始新的學習,而不是學習的終點。我們不過是一個個平臺往上走,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職場,一步一個高度,永無止境。

瞭解到這一點,你就知道,進社團、比賽、去圖書館、實驗室、上課、培訓、兼職、實習等等,都是爲了到下一個高度更快地適應和學習新的知識技能,而且對於不打算考研讀博的同學來說,這是人生最後一個集中時間學習的階段了,更應該好好珍惜,到了職場,學習的時間會變得很零散。

且行且珍惜,與君共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