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能活到一百歲?這麼長的壽命裏我們該注意什麼

通過“羅輯思維”瞭解到這本書,看到標題確實也挺感興趣,書中提到95後很大機率平均壽命能達到百歲,這個可以說是跟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應該也能吸引不少人的目光。

《百歲人生:長壽時代的生活和工作》,作者是(英)琳達·格拉頓,(英)安德魯·斯科特,兩個人分別是心理學和經濟學的專家。

書中在談及如何面對長壽時說了不少老生常談的話題如終生學習、理財、人工智能的愈發重要。

當然書中也確實提出了不少有建設性的意見,但確實存在一個外來書籍的通病,就是與中國本土的實際情況存在一些差異。而且作者作爲精英,所見所聞所作會與平常大衆的日常生活存在一些出入,即所謂的階級差異。

其中有一個核心的觀點就是人生由傳統的三階段:教育、工作、養老變爲多個階段,書中很多其他的觀點都是圍繞這個核心的觀點而展開的。

接下來從書中摘錄一些作者認爲在百年人生中我們應該要注意的一些東西:

1.要充分利用好漫長的多階段人生,意味着你要對這些過渡泰然處之。靈活變通,獲取新知識,探索新的思維方式,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妥協於權力更迭,讓舊夥伴隨風而去,建立新的關係網,這些轉換技能需要我們劇烈地改變視角,還需要真正的遠見卓識。

2.隨着壽命越來越長,改變的機會也越來越多,選擇會越來越重要。百歲人生帶來的一個直接影響是,尋找更多的選擇並保持選擇的長時段開放性。

3.技術創新將使人能夠更加靈活地選擇工作時間和地點,人們會因此選擇在家工作或利用虛擬技術工作。

4.人的兩種獨特技能。其中一種是與解決複雜問題相關的技能,此類技能依賴於專業知識、歸納推理或溝通能力。第二種獨特技能與人際交往和情景適應有關,這往往更多地和人工角色有關

5.研究人員發現,有形資產確實很重要,沒有錢或者擁有的錢比同輩人少是導致不滿的根源。然而,人們在生活中建立的深厚而牢固的關係,是生活滿意度的關鍵因素之一。

6.教育和學習與成長對職業發展有利的三個關鍵領域是:思想和創造力發展領域;人類技能和共情發展領域;核心便攜式技能開發領域,例如精神靈活性和敏捷性。

7.當你能夠花費大量的時間與擁有相似技能和知識背景的人建立關係,並花時間與他們進行面對面的交談時,“小團體”就能夠建立起來。深度的專業知識就是在這些集中的時間裏發展起來並分享

8.三天週末或四天工作日可能會強勢替代現行做法,從而使人們在更長的工作生活中保持活力。

9.越來越多的公司將不再依賴內部人才的快速晉升,而是從廣泛的外部網絡來尋找有才幹的人和創新人才。

10.我們的無形資產——家庭和朋友,興趣和激情——是我們終身幸福的最大來源。

11.隨着人們變得更加富裕,他們想要更多的消費,包括休閒。因此,隨着生產力和工資上漲,工作時間將下降,工作周更短,週末更長,節假日更多。

12.隨着工資上漲,休閒(即減少了工作量)的成本也隨之上升。從這個角度看來,因爲工作時間較少,工作周變短的代價是收入的減少。所以隨着收入的增加,休閒時間變得更加昂貴。在某種程度上,替代效應開始生效:一個人的工資現在如此之高,以至於休閒的成本十分昂貴,因此他決定花更長時間工作。

13.現在有些公司正在嘗試在工作周的時間上發揮更大的靈活性和多樣性,許多替代方案正在浮出水面。並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在嘗試,許多公司也會抵制這種多樣性和靈活性。想要創造靈活的自由支配時間,你可以爲自己或爲更有可能提供靈活性的小型公司

14.長壽對個人生活和家庭的最大影響可能是,在整個人生中,我們花更少比例的時間集中在撫養孩子上。人們有更多的時間,而沒有照顧孩子的責任。

15.事實上,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多代關係可以促進長壽。老來孤獨是可怕的,讓老人融入我們的家庭當中是有益的。 當然,我們的亞洲東道主也提到了這樣做的缺點:缺乏隱私和代際關係有可能產生摩擦。

16.祖父母也有可能在做着和簡的孩子相似的活動,比如上老年大學、周遊世界、學習新技能。這種返老還童的方式可以爲幾代人交流建立堅固的橋樑。

17.毫無疑問,數代同堂的家庭可以給大家提供瞭解彼此的好機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