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沒有神的光環,你我生而平凡

已經連續很多年對於國產電影的期待就好像對於國足的期待一樣,沒有一點波瀾,彷彿在電影的世界裏,國產電影宛如一名過客,熱烈而來,匆匆而去。

你說近幾年的國產電影沒有好電影嗎?好像有,又好像沒有。因爲過了幾個禮拜,甚至幾個月,當初紅極一時的電影似乎也都銷聲匿跡,連名字都不太能夠記得。

什麼時候我們可以有一部自己的《辛德勒名單》?能有一部自己的《阿甘正傳》?電影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票房還是更爲深厚的意義?譁衆取寵還是流芳百世?

作爲一名電影愛好者,對電影的感情是難以言喻的,它像複雜世界裏的一扇窗戶,可以讓你看到不一樣的景色。因此每每對於電影的期待也是濃烈一些,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很多電影着實是令人感到失望的。

我不知道自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喜歡國產的喜劇片的,喜劇片的初衷應該是給予觀影者快樂,但是這份快樂不應該是無下限、甚至是低俗的。看慣了這些年喜劇片的套路,對於喜劇片的觀影似乎已經感到麻木。就如對國產電影感到麻木一樣。

但是,這次,看了《我不是藥神》之後,它似乎喚醒了我的感知,讓我對國產喜劇片甚至是國產電影有了一個新的認知。

在還沒有去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對於這部電影的好評就頻頻入耳。我看了簡介,看了一下電影的類型:喜劇、劇情。大概是長此以往對於國產喜劇的認知僵化,我的第一反應是聯想到了《人在囧途》這些類型的電影,甚至是在之後去看電影,電影上映十幾分鍾之後我的認知依舊沒有改變。

但是慢慢地我發現這部電影和其他電影是不一樣的,似乎之後的每一秒光影裏都飽含溫柔和悲憫情懷,這無疑打破了我對於電影日趨商業化的認知,讓我看到了國產電影除了休閒娛樂之外,它所承載的更多可能其實還有很多。

這部電影爲什麼可以打動人?我想是因爲它的定位,它並不是一部靠賣慘賺取觀衆眼淚博取同情的電影,它擁有紀紀錄片的質感,它試圖走出那個狹窄的罕見病入手,進入一個更爲廣袤的世界,在這樣一個世界裏去探討人性的難題。我記得電影中一名警官說:法大於情的事情你還見得少嗎?我們是警察,必須按照法律辦事。程勇不是藥神,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保健品商販,他選擇了走上異國之路販藥之路,一開始是爲了自己,後來是爲了那些病人。

於是,在這樣一種道德的焦灼感中,程勇成爲了病人眼中的藥神,警察眼中的假藥販子。

法、理、情,這部電影訴說的又是這樣一個現實的難題。現實可能是殘酷的,但是這部電影給我們留下了對未來的期待:下一秒,是不是會有一個人拋開法律的象限,爲道德而站?就如神油老闆程勇、警察曹斌一樣?這部電影促使更多正身處於單一象限的人羣去換位思考複雜世界的多維面,從而更透徹地認識到在我們現在身處的這個時代追求正義和公平的複雜性和必要性。

很多人都不去做一件事就不用去做了嗎?這部電影告訴我們這個時代總有一些清醒者願意犧牲自己平凡的生活甚至生命,爲他人做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從而爲人生尋找一種意義感。

每個人所要追尋的人生的意義是不一樣的,所謂人生的意義感在影片中更多的體現爲精神寄託和心靈歸宿。對於黃毛來說,買了回家的車票卻爲了程勇犧牲了自己是他的意義感;對於舞女思慧來說,孩子是一種意義感,而對於主人公程勇來說,他的意義感來自於拋開自我平凡保健品商販的身份,爲了那些病人化身爲一名“精緻利他主義者”。

在成爲“藥神”之前,程勇是一名平凡的人,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失敗者,和妻子離婚,婚內家暴,經營着一家生意寥寥的藥店,生活似乎沒有任何的色彩。但是,令人動容的是,就是這樣一個有些吊兒郎當的中年人,漸漸地散發出一種質樸的英雄主義。

程勇是勇敢的,是孤獨的,也是最接近神明的。他的經歷幫他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影片中,程勇在印度當地的白霧中仰望神像,這是影片中一個隱祕的宗教寓言。它令人想到芸芸衆生終究有如霧如煙消散的一天,而心中承載着衆生悲苦的神明,卻永遠被人銘記。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生活中頻繁地出現許多無用論,而這部電影,再一次讓我相信:“善良或許不能使你免除苦難,但會給予你承受苦難的力量。”

沒有神的光環,你我生而平凡,但誰說平凡就不能如夏花般綻放。

這部電影,這樣一粒小小的藥丸,卻讓更多的人看到了國產電影的良心和潛力,希望若干年後,這部電影依舊在我們的腦海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