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每天聽本書|《微習慣》

音頻鏈接:得到|每天聽本書
音頻文稿:

關於作者

本書的作者斯蒂芬·蓋斯,原本是一個美國普普通通的宅男、大懶蟲,但是他爲了改變自己,研究各種習慣養成策略,並拿自己做實驗,他發現微習慣策略比他用過的一切習慣策略都有效,於是便有了這本書。從2012年開始,他每天至少做1個俯臥撐,兩年後,他擁有了夢想中的體格,寫的文章是過去的4倍,讀的書是過去的10倍。他養成了好的讀書、寫作和健身的習慣,實現了人生的華麗轉身。

核心內容

第一、什麼是微習慣。
第二、爲什麼微習慣會起作用。
第三、怎麼樣應用微習慣。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書叫《微習慣》,作者是斯蒂芬·蓋斯。

和之前我們分享的書籍作者都不同,這一期的作者既不是明星大腕,也不是社會名流、國家領導,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宅男,和大多數普通人一樣,擁有不完美的生活現狀,喜歡玩樂和享受,想要逃避努力,貪圖安逸。可是就是這麼一個人,從2012年開始,堅持每天至少做1個俯臥撐。兩年後,他擁有了夢想中的體形,寫的文章是過去的4倍,讀過的書是以前的10倍。他的博客文章《挑戰一個俯臥撐》成了人氣特別高的文章,直到現在都還一直有人發消息給他,告訴他這篇文章是如何激勵了自己堅持鍛鍊的。

斯蒂芬是一個普通人,但也正是因爲他的普通與平凡,所以他身上發生的改變對我們普通人而言就特別有意義。斯蒂芬的改變過程,並不是盲目地去進行改變,他是對人類培養習慣的過程中展現的規律進行研究,拿自己做實驗,告訴我們究竟怎麼樣才能培養一個好習慣。他就是通過自己發現的“微習慣”這個方法,幫自己培養了很多好習慣。比如,每天至少做1個俯臥撐,是他培養的第一個微習慣,甚至今天分享的這本書也是他通過微習慣策略堅持每天寫作,最終完成的。

那究竟作者是怎麼樣實現他的華麗轉身的呢?這就是今天節目想要討論的內容,分爲三個問題:第一,什麼是微習慣;第二,爲什麼微習慣對於培養習慣而言有很大的效果;第三,怎麼樣應用微習慣。

第一部分

在談什麼是微習慣之前,先看看在培養習慣方面我們通常的想法。

通常認爲,培養一個習慣無非有兩個方向:一個是給自己打雞血,動力策略;一個是咬牙堅持,意志力策略

比如,我們想要有很好的身材,於是就計劃每天去健身房進行鍛鍊,所以就告訴自己,我要讓自己變得更好,我要讓自己擁有運動員般的身材,這個就屬於打雞血的狀態,而打雞血運用的是動力策略。

而意志力策略正好相反,你仍然是想要好身材,你需要做的事必須咬牙才能完成,不跑完絕不回去休息,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這就是咬牙堅持的意志力策略,通過意志力逼自己一定要完成今天的任務。

不過,在動力策略和意志力策略這兩個方面,大多數人往往會更傾向於多使用動力策略,因爲我們會覺得,意志力這個東西太難控制了,有時候並不能強大到足以支撐自己培養一個習慣。而且很多自我成長和勵志類的書也會告訴你,你要給自己設定美好的計劃,對未來有美好的想象和暢想,讓自己有無窮的動力來堅持行動。

比如有些人會告訴你,要把你的目標公開地宣揚出去,這樣你纔有足夠的動力堅持你的習慣。

但是,作者認爲,動力策略或許有幾次是有效的,但長期來看,動力策略實在不可靠。

之所以不可靠,第一個原因是,動力是一種人的感受,而以人的感受爲基礎的行動,很容易受到人感受的變化而變得無法預測。比如,你上班的時候和同事吵架了,你的感受就會變化,你肚子餓了,血糖水平低了都會影響你的感受,甚至你吃的菜不好吃,也會影響你的感受。而要激發自己鍛鍊的動力,鍛鍊的意願就必須比吃薯條和看電視的意願更強才行。可是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可能更願意躺在沙發上吃薯條,而不是去想象鍛煉出美好身材。正是因爲動力策略會受到各種各樣生活中的因素影響,所以想要靠它來培養習慣並不太靠譜。

除此之外,動力策略不靠譜還有第二個原因,那就是它有邊際效應遞減。什麼意思呢?就比如說你去吃比薩,吃第一塊的時候,你感覺真的很好吃,吃第二塊的感覺還是好吃,吃到第四五塊的時候,可能你就沒有感覺了,覺得吃比薩這件事並不會讓你特別開心。也就是說,在發生重複行爲的時候,這個行爲每重複發生一次,給我們帶來的愉悅感就會降低一些,而我們做這件事的熱情和動力也會降低一點。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剛開始滿腔熱情,結果沒幾天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原因。我們依賴的這個動力系統,它的邊際效應越來越低,而你堅持的難度是越來越大。

所以作者說,在培養習慣的時候,不能依靠動力策略。

可是你會想,好吧,就算動力策略不好用,有問題,可是意志力策略也不見得好用啊,我自己的意志力也不夠啊。書上說了,意志力也是有限的呀,有時候意志力消耗沒了,也沒辦法堅持一個習慣和行爲。

你說得很對,意志力確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不過,這個問題卻有解決方案的,這個解決方案就是微習慣

所謂微習慣,就是如果你想培養一個新習慣,那麼微習慣就是把你這個習慣大幅縮減的版本。

比如,你把每天做100個俯臥撐縮減成每天做1個,把每天寫3000字縮減成每天寫30個字,把每天保持記日記縮減成每天記一兩件事。像這樣把一個習慣大幅縮減成小得不可思議的步驟,就叫做微習慣。作者認爲,微習慣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在習慣培養當中意志力不足的問題。

第二部分

爲什麼微習慣會起作用呢?這就是我們的第二個話題。

我們先看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是什麼會阻礙我們。事實上在養成一個新習慣的過程中,往往有兩個方面的阻力很大。

第一個阻力,無法開始行動。

比如你想有更好的運動習慣,可是你早習慣了下班回到家就躺在沙發上看電視,這個時候突然讓你從躺在舒舒服服的沙發上,變成在跑步機上揮汗如雨一個小時,想想都會頭疼。可能你會覺得,算了,今天加班太累了,明天再鍛鍊,這明日復明日,一天也沒鍛鍊過。其實阻礙我們的是沒有勇氣開始行動,因爲這個行動本身就會讓我們覺得有難度,感到恐懼和害怕,所以習慣養成的第一步就很難跨越出來,更不要說堅持一個習慣了。

而有時候終於鼓足勇氣開始行動了,卻不能把這件事堅持下去,這就是第二個阻力。

比如,你好不容易說服自己上了跑步機,說今天一定要跑完一個小時。可你開始跑了5分鐘、10分鐘就氣喘吁吁,離一個小時還有50分鐘就跑不動了,似乎身體的每個細胞都在喊着我要休息我要休息。而下次你去跑的時候,想起上一次只跑了10分鐘,堅持一個小時太難了,就更沒有動力去跑了。這樣一來,新習慣怎麼可能堅持得下去。

這兩大阻力的問題,作者過去也一樣遇到,他也是希望自己有好的身材,可以堅持鍛鍊,卻總是堅持不下去。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了一個小祕密,能夠讓自己行動並且堅持下來,那就是培養微習慣。

來看看作者的經歷。有一天作者在健身房裏面實在是不願意運動,坐在跑步機前心灰意冷,不知所措。突然他想到此前看到的一本書,說如果想解決一個問題,你可以從它的對立面思考,看看有什麼樣的創意。比如,你想蓋一座摩天大樓,那麼就反過來,如果造一座深入地下的建築會怎麼樣。作者立刻聯想到自己鍛鍊的問題,如果想要堅持30分鐘的鍛鍊,對立面是什麼?如果鍛鍊的強度不是30分鐘的揮汗如雨,渾身痠痛,而是做一個簡單的俯臥撐,那會怎麼樣?我只做一個就好了。

你可能會想,做一個俯臥撐有什麼用啊?這有氧運動得30分鐘以上纔有用,俯臥撐做一個和沒做一樣。作者最開始也是這麼想的,可是當他試圖按照最開始的計劃做30分鐘的時候,他根本就做不到,只能破罐子破摔,想死馬當作活馬醫,管它呢,就只做一個俯臥撐得了。結果,當他真的趴在地上做一個俯臥撐的時候,人生從此走向了光明。因爲一個俯臥撐實在是太簡單了,所以他擺好姿勢,做了一個俯臥撐之後想,既然已經做了,那索性我就多做幾個吧。多做了幾個之後,他又想再做一個引體向上怎麼樣,這個動作也很簡單啊,於是他又做了一個引體向上,做完以後覺得還有點力量可以再做幾個,他又完成幾個。這個時候,他的肌肉已經活動開了,身體有興趣再多做幾個了。結果,原本只計劃做一個俯臥撐,最後實際上陸陸續續堅持下來各種運動做了居然有30分鐘。

這件事情給作者的啓發和觸動非常大,第二天他就寫下了《挑戰一個俯臥撐》這篇博文,成爲他博客上迄今爲止人氣最高的文章。2013年整年,他都繼續要求自己每天堅持做一個俯臥撐,當然一般他都會多做幾個,有時候可能睡覺的時候突然想起來今天沒有做,他就翻過身子趴下,在牀上直接完成一個俯臥撐。雖然到最後一秒才完成這個目標,可是對作者而言,這種輕鬆成功並且能夠保持成功的感覺實在是太美妙了。

他注意到兩件事,第一,雖然每天只做幾個俯臥撐,但是這種行爲真的在生理和心理上影響着自己,身體更加結實了,肌肉也練出來了;第二,當鍛鍊開始變成慣性的時候,定期鍛鍊就變得越來越簡單,半年之後,他就實現了從家裏健身到健身房健身的跨越。

後來,他就把這種能力在不同的領域當中複製,比如閱讀和寫作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們今天分享的這本書,就是在他給自己制定的每天寫50個字的小目標中一步一步完成的。作者的經歷告訴我們,如果每天做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積極行爲,累積下來就會產生驚人的威力,而前面提到的阻礙習慣的兩大阻力,也在這個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被克服。

前面提到習慣養成的第一個阻力是沒動力開始你的習慣,而微習慣因爲它的目標足夠小,小得不可思議,因此我們不會害怕開始,不就是做一個俯臥撐嗎?不就是寫50個字嗎?和你的能力上限相比,你要養成的這個習慣實在是簡單到匪夷所思。

你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做到,而你一旦開始了第一步實現了小目標,就很想把這個戰果擴大,多完成一些,畢竟你的能力是綽綽有餘。

所以,哪怕你開始跑得並不快,但也是在正確的方向上前進,那麼你就突破了第一個阻礙行動的阻力。

第二個阻力就是無法堅持下去。在微習慣中,這個也不存在,因爲你本來的目標定得並非很多很高,稍微一做就超出了預期的目標,根本沒有堅持不下去的壓力。

反而,只要你多做一點,你就會覺得很開心,最後往往超越了自己的預期目標。所以說,微習慣恰好可以避開培養習慣的兩大阻力。

這個時候你可能會想,說得挺有意思的,能夠繞開這兩大阻力,可是這個行動效果也太小了吧,一個俯臥撐,50個字,這有什麼用啊?

你有這個疑問,那是因爲你不瞭解大腦的運作規律。

事實上,大腦往往是抗拒改變的,因爲那些難以形成的習慣,需要更多的意志力,但是意志力的使用就會消耗能量。而微習慣讓我們採取一個小到不可思議的目標,只消耗極低的意志力,讓大腦以低成本啓動,大腦還沒來得及對這個行爲產生抗拒的時候,行爲就已經發生了。一旦啓動一個行爲,比如做一個俯臥撐,你就很有可能繼續下一步行動,完成額外的環節。

因爲我們本來就想積極地採取這些行動,所以一旦開始,內心的抵觸就會減輕。就像作者發現,做一個俯臥撐和做幾個俯臥撐的準備動作是一樣,那多做一個俯臥撐你就多賺了一個。既然你已經寫了50個字,寫到這兒思路已經開了,再寫50個字又怎樣。大腦就是在這樣的動力和誘惑下,一點一點往前行動,一點一點實現你想要實現的目標。

所以,在微習慣這種方式下,我們每天會因爲自己堅持取得了小成就而不斷地增加慣性,提升自己的習慣能力。這樣我們不會因爲自己沒有完成目標而感到愧疚和挫敗,相反,我們會因爲微習慣自帶的螺旋狀激勵機制不斷地堅持下去,最終能把微小的習慣養成心目中的那個大目標,大習慣。

微習慣就是以小改變來撬動大目標的支點,也就是從一個小的行爲最終養成一個大的習慣的關鍵。

第三部分

那麼微習慣到底怎麼樣應用在生活中,這就是這本書討論的第三個話題。

在書中,作者把微習慣的應用梳理出八個步驟。

第一步,選擇一個微習慣,制定每天的計劃。比如每天一個俯臥撐,或者每天寫50個字。

第二步,挖掘每個微習慣的內在價值。就是說,想一想你要培養的這個微習慣給你帶來什麼好處,或者說你爲什麼要堅持這件事。比如每天寫字,我爲什麼要寫字,比如鍛鍊身體,我爲什麼鍛鍊身體,把這些好處想明白。

第三步,把微習慣納入到日程當中。比如我是每天早晨9點鐘工作,還是每天下班以後去開始健身呢,有一個明確的習慣開始的起點,會讓你更容易堅持下去。

第四步,建立回報機制。微習慣達成以後用獎勵來提升自己堅持的動力。

第五步,是記錄和追蹤完成的情況。你每天可以記錄一下,今天的完成狀況。

第六步,微量開始,超額完成。就是說,你一旦開始以後,如果有可能就儘可能超額完成,不僅僅是做一個俯臥撐。

第七步,服從計劃安排,擺脫高期待值。就是說,剛開始鍛鍊時做一個俯臥撐,可能你過一段時間,覺得這個目標太低了,就希望有更高的目標,你覺得自己每天做10個是可以的,所以你就把目標調成了10個。作者說,不要這樣,你就堅持按一個目標。關鍵在於,我們要把期待值和精力放到堅持目標上,而不是對目標的任務量抱有較高的期待。所以作者認爲,時間堅持的頻次比單次的數量更重要。

第八步,就是留意習慣養成的標誌。也就是說,習慣沒有最終養成之前,不要急着停止微習慣訓練計劃。

其實這八個步驟說起來總體還是挺好理解的。

不過在應用微習慣的過程中,有三點我覺得很關鍵,值得提醒大家。

第一個關鍵點,是怎麼樣纔算一個微小的習慣。

比如你覺得自己能輕鬆完成20個俯臥撐,那麼10個俯臥撐算微習慣還是1個俯臥撐算微習慣?比如正常情況下,你做20個俯臥撐是沒有問題的,那這個時候,你會把自己的微習慣目標設置成多少?10個還是20個?作者說,1個。爲什麼明明做20個俯臥撐也不會太多地消耗意志力和能量,可是作者偏要把目標設置得那麼小呢?這就涉及微習慣的竅門。作者的經驗是,要把習慣縮小,小到不可思議爲止,只有小到不可思議,纔會讓大腦認爲它真的毫無威脅。而大多數人在設定目標的時候,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平常能完成的任務當作了培養習慣當中的目標,而沒有考慮自身的精力水平和動力其實是劇烈波動的。

如果我們要求自己每天都能做到平常水平,那其實就是假定每天在實施行動的時候,我們都能夠維持或者擁有當前的精神和精力狀態。可是生活中往往是不具備這樣的良好狀態,一旦遇到極端情況,無法實現目標的時候,我們就會產生抵觸的情緒,認爲自己的習慣無法啓動,從而導致習慣難以堅持下去。所以,你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應當是小到不可思議的目標。只不過大部分的時候,你都不需要真的只完成這麼小的目標,你可以也有能力多做一些,但是一旦遇到極端情況,讓你產生抵觸情緒的時候,你就可以只完成最小的微目標。所以作者說,微習慣沒有太小一說,如果你不確定用多小的習慣來培養,那你就選擇更小的那個吧。這是微習慣應用的第一個技巧。

微習慣應用的第二個技巧,是替代性獎勵機制。

什麼意思呢?因爲微習慣會產生的改變可能也很小,所以我們堅持做一個俯臥撐或者堅持寫50個字的時候,往往大腦感覺不到什麼變化和回報,有回報,大腦纔會更願意去重複一件事。比如對健身而言,長期健身才能帶來一個好身體的回報,可是你在當下健身的時候,你全身的肌肉都在說,嗨,我們在睡覺,我們不想動。當你好不容易努力鍛鍊回家之後,看看鏡子,你獲得的回報是什麼?汗水和一個臭烘烘的身體。所以這一刻,你的大腦在質問你,這麼做有什麼意義?事實上,熱愛運動的人,大腦自然會收到一種天然回報。比如,在運動時大腦會釋放讓人感覺良好的內啡肽,這種感覺被稱爲跑步者的愉悅感。可是因爲我們設定的微習慣運動量太小,往往無法產生這種內啡肽,那我們的回報是什麼?

這裏,作者就提出了一個替代性的獎勵技巧,那就是,當微習慣還不能產生真正的身體回報的時候,那麼我們自己給大腦設置一個替代性的回報。

比如,當你完成一次短途的跑步,或者寫完一次50字的文章,那麼你給大腦一個有創意的回報,比如,大笑,看一段在線視頻網站上的搞笑視頻,哈哈大笑的時候,人會釋放讓自己心情變好的化學物質。這個時候,就是你人爲設置了一個回報來欺騙大腦。

當你有一天堅持這種微習慣,形成一個真正的習慣,身體會有真正的回報之後,你就可以把這個柺杖扔掉了。這就是作者告訴我們的在應用微習慣過程中替代性獎勵的方法。

把微習慣應用到生活的第三個關鍵點,是怎麼樣判斷習慣最終養成了。

這點挺有意思的,從微習慣到習慣的轉變標誌是什麼呢?作者給了幾個習慣的信號。比如,可能身份認同會發生了變化;比如,過去你說要堅持寫多少字,而你現在會說,我是個作家;比如,過去你說我要閱讀完多少頁,現在說我經常看書。這就表明,你可能養成了一個習慣。

還有一種時刻會提醒你,比如在養成習慣的時候,我們不需要再考慮了。以前我會想,好吧,我覺得要跑一會兒步吧,當你養成習慣以後,你會想現在到時間該運動了。你沒有去考慮這個過程它就發生,這就說明你養成一個習慣了。還有一個信號是,有時候你會擔心自己堅持不下去,或者很快就放棄了,可是當一個行爲成爲習慣後,你自然心裏會知道,我會一直做這件事,除非有緊急情況。所以當我們內心的這種認識和感受發生變化,就意味着過去的那個小小的微習慣,已經被我們精心培育成參天大樹,可以自我生長了。

總結

這就是今天《微習慣》這本書分享的主要內容,總結一下。

這本書講了在習慣培養過程當中的一個新方法,微習慣。

爲什麼用微習慣來培養習慣呢?

這是因爲我們在培養習慣的策略方面,往往有兩種:一種是動力策略,另一種是意志力策略。

這兩種策略都有一些問題,但相較而言,作者認爲,動力策略更加不靠譜,而意志力策略可能更有效。但意志力策略也有自己的問題,那就是意志力不容易堅持。

怎麼辦呢?解決的方案就是微習慣

因爲微習慣它足夠小,消耗的意志力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它是利用大腦的規律去啓動身體採取行動的步驟,所以微習慣能夠幫我們克服兩大習慣阻力:第一,行動啓動前沒勇氣行動;第二,行動開始之後堅持不下去。而這兩點,微習慣都能夠去克服。

要實踐微習慣有八個步驟,其中關鍵的三點是:

第一,要把微習慣設計到小得不可思議,讓大腦絲毫感覺不到威脅;

第二,在微習慣的堅持過程中,可以設置替代性回報來激勵自己;

第三,要確定是否養成了一個習慣,就看自己是不是認同自己的身份,是不是覺得習以爲常要做這件事情。

關於習慣養成的話題,此前的另一本書《習慣的力量》,講了如何構建一個習慣培養系統,給出暗示,採取行動,進行獎勵,是整個習慣培養的基本原理。

而今天《微習慣》這本書其實是講,怎麼樣從細節入手來應用這一策略,把暗示降到足夠容易,把行動變得足夠容易,而讓回報能夠輕鬆地實現。

這一點讓我想起自己過去發現的一個很有用的經驗:綠燈法則

當你要做一件事,但又各種條件成熟不想做時,就告訴自己,不要等路上都是綠燈纔出發,遇到第一個綠燈就啓動。

而微習慣是這個方法的極致進階版,把綠燈細化到了微小到不可思議的行動,讓這個工具的威力更大了。

當然,如果對習慣培養感興趣的話,建議你可以再收聽《習慣的力量》,從習慣培養原理上了解,一定會對這本書的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