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每天聽本書|《非暴力溝通》

音頻鏈接:得到|每天聽本書
音頻文稿:

關於作者

馬歇爾·盧森堡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臨牀心理學博士,也是一名臨牀心理學專家,曾經提出了聞名世界的非暴力溝通理論,並且根據這個理論成立了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

在對非暴力溝通理論的研究和實踐中,盧森堡解決了現實中的許多矛盾和衝突,其中甚至包括國際層面的爭端,這讓他成爲世界頂尖的非暴力溝通專家。

關於本書

作者馬歇爾·盧森堡經過50多年的研究,對非暴力溝通理論做了一次總結,把他的思想和對該理論的理解完整地記錄了下來。

本書自出版以來一直暢銷不衰,被認爲是心理學界的又一經典之作。雖然這本書是圍繞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展開,但書中關於改善個人生活的深層次內涵發人深省。

這本書能夠聞名世界,正是因爲它揭示了人際衝突的本質,其中關於避免暴力溝通的思想,值得每一個人學習。

核心內容

本書詳細闡述了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思想,而且還對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做了細緻的說明。

這些溝通要素揭示了暴力行爲的形成原理,也爲避免暴力溝通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比如要想讓語言變得平和,你需要表達客觀事實,而不是對他人進行“道德評判”;面對自己的內心訴求,你需要去請求他人,而不是“強人所難”。

暴力看似無處不在,但只要你懂得如何改變自己的價值取向,就能讓人生變得更加美好。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本期爲你解讀的是《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中文版一共是252頁,我會用大約21分鐘的時間,爲你講述書中精髓:一切暴力行爲的背後,都隱藏着人性本惡的價值取向。

如果你改變出發點,認爲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積極的,你就自然會離暴力因素越來越遠,人生也會更加幸福。

當你聽到這本書的書名,《非暴力溝通》的時候,可能會感到有點奇怪。要說溝通,那肯定是平等對話,互相協商,這顯然是非暴力的行爲啊。難道還有暴力溝通不成?如果都動用暴力了,那還能叫溝通嗎?

本書的作者告訴我們,當然有。暴力溝通的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有時候你可能自己都沒有注意到,就莫名其妙地陷入暴力溝通當中了。

比如你最近接了個項目,時間很趕,每天都要加班到十一二點。結果你的夫人就不高興了,你一進門,她就瞪着眼睛生氣地說:“你還知道回來!天天這麼晚回家,家裏什麼都不管,誰知道你是真加班去了還是跟人喝酒去了!”她這麼一說,你也火了,本來就很累了,回家還沒喘口氣,就被夫人一頓說,於是你們大吵一架,各自生了一肚子氣。

這樣的場景啊,就是典型的暴力溝通。這還是生活中的小事,往大了說,包括很多國際上的爭端,也充滿了這樣的暴力溝通和劇烈的衝突,讓民衆飽受戰爭之苦。

總之啊,暴力溝通不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還會讓問題越來越嚴重。產生的後果就是會讓一個人,一個家庭,甚至一個羣體,一個國家的人,都非常的不幸福。而這種無處不在的暴力溝通現象,正是本書要解決的問題。

“非暴力溝通”既是書名,也是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這個理論的創始人叫做馬歇爾·盧森堡,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臨牀心理學博士,也是一名臨牀心理學專家。他在工作中運用這套“非暴力溝通理論”解決過許多人的心理問題。而且除了解決個人問題以外,就連國際層面的衝突,盧森堡博士和他的非暴力溝通理論,也曾經起到了重要作用。

爲了緩和美國和巴勒斯坦之間的緊張關係,盧森堡博士應邀去巴勒斯坦做了一場演講,當時臺下的許多巴勒斯坦人就痛罵盧森堡,讓他這樣的美國人滾出巴勒斯坦。結果盧森堡博士通過自己的非暴力溝通,不僅穩住了局面,而且在演講結束後,原本痛罵盧森堡的巴勒斯坦人,竟然邀請他去家中做客。像這樣的經典案例,在書裏都有詳細介紹,這些通過溝通來解決劇烈衝突的經典案例,會讓你深深感受到溝通的巨大能量。同時,和其他介紹溝通技巧的書籍相比較,這本書也就顯得更加的權威了。

好了,介紹完了這本書的基本情況,那麼下面,我就爲你詳細講述書中的內容。這本書我將爲你分享三個重點內容:

第一個重點內容是,從表面上來看,平等的交流是如何演變成暴力行爲的;

第二個重點內容是,在暴力行爲的背後,隱藏着什麼樣的深層次原因;

第三個重點內容是,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來改變自己的人生走向?

第一部分

我們先來說說,從表面上來看,交流是如何演變成暴力行爲的?

森堡博士看來,有四個原因讓我們的日常交流,演變成了暴力行爲。這四個原因分別是:道德評判、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和強人所難。

道德評判的意思,有點像是用自己的價值觀給別人貼標籤。比如說,你上班的時候,每天都要擦辦公桌,纔會覺得桌子是乾淨的。可是你的同事小王呢,對自己的要求不高,一個星期就擦一次,也覺得挺乾淨了。結果呢,你馬上就給小王貼上了“邋遢”和“懶惰”的標籤。貼標籤就是道德評判。這一刻,你的偏見也就產生了,這種偏見會阻礙你和同事進行平和的交流。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如果是進行平和的交流,應該是和同事說:“小王啊,我發現你一禮拜才擦一次桌子,但是咱們辦公室窗戶不密封,灰太大,桌子上落灰對你的身體不好。你每天擦一次可能更好。”這樣的表達方式,就能夠體現出你的關心。但是如果你已經給小王貼上邋遢、懶惰的標籤,你可能會說:“小王啊,你也太懶了,桌子這麼髒都能坐下去!趕緊擦擦吧!”仔細琢磨一下你就會發現,正是因爲貼標籤這樣的道德評判,讓你原本的關心,變成了責怪。而責怪,其實也就是一種暴力行爲。這這麼一來,道德評判就把日常交流引向了暴力行爲。

除了道德評判以外,剛纔我們還提到了總是和他人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和強人所難,也會讓你的日常交流演變成一種暴力行爲。

和他人進行比較很容易理解。你想啊,一個人總是和別人攀比,始終不能平心靜氣地看待別人,當然也就不能和別人處於一個平等的關係。關係不平等,還談什麼交流呢?兩個人處於相互攀比的狀態,就像兩個運動員賽跑一樣,只有通過力量上的對抗,才能解決掉攀比的問題。而力量上的對抗,當然也是一種暴力行爲。所以,你如果經常覺得自己和誰都難以交流的話,那你就要試着反省一下自己,看看是不是因爲,你總是喜歡拿自己和別人進行比較。

至於說迴避責任這一點,則是指我們的表達方式,經常會忽略掉內心的情感根源。你比如說,一個家庭主婦,總是抱怨自己不得不每天起早貪黑地伺候小孩,做家務。在孩子面前也抱怨,在丈夫面前也不停地抱怨。這種抱怨就代表着逃避責任。

這個媽媽本來也是出於對家庭的責任心和對孩子的愛才去做這些事的。但是呢,一旦把表達方式換成“不得不做”的時候,她就不自覺地忽略掉了自己原本的出發點,彷彿照顧的不是自己的孩子,打掃的不是自己的家一樣。當她對孩子說:“媽媽都快累死了,成天給你當牛做馬,你還不聽話!”你想想這樣的語言,對孩子來說難道不是一種暴力傷害嗎?全職媽媽本來已經非常辛苦,工作的價值也常常被忽略,如果再用這種暴力溝通的方式來交流,更加深了家人之間的矛盾。

除了以上三點,最後還有一個因素,叫做強人所難。強人所難是怎麼讓交流變成暴力的呢?很多中國家長喜歡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強迫孩子們去做一些事情。比如說,孩子明明一直成績就不太好,在班裏排名倒數,平時大部分學科能考及格就不錯了。可父母爲了自己的面子一類的原因,就和孩子說,你將來必須考上清華或者北大!

父母強迫孩子做他不願意,或者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這顯然也是一種暴力。

第二部分

到這裏,我就和你分享完了這本書的第一部分重點內容,也就是從表面上來看,交流是如何演變成暴力行爲的。

讓交流變成暴力行爲的原因有四點,這四點分別是道德評判、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和強人所難。

從表面上來看,是這四點原因讓我們的交流變得難以實現,也是這四點原因,直接導致了暴力行爲。但是,只是知道了這種表面上的原因,並不能幫助我們解決溝通的根本問題,那我們應該怎樣才能透過表面看到本質呢?這就要說到我們要分享的第二部分重點內容,在暴力行爲的背後,隱藏着什麼樣的深層次原因?

你可能會問,《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不是講溝通技巧的嗎?怎麼研究起暴力行爲的深層次原因了呢?這其實就是這本書比其他技巧類的書高明的地方。

作者沒有把對暴力的研究停留在語言交流的層面,也沒有停留在說話技巧上面。在作者看來,暴力可能是無處不在的,你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個不經意間的表情,都可能會是引發暴力的罪魁禍首。所以,你如果只是簡單地掌握了一門說話技巧,那並不能讓你的生活有所改變。

換句話說,一個對世界充滿惡意的人,看什麼都不順眼,甚至他有時候還會想去報復社會。一個懷着這種仇恨心態的人,在生活中肯定是經常陷入暴力溝通了。

比如有人在大街上向他問路,他可能都會防備地冷眼打量着別人,不客氣地說“我對這一片不熟”。所以你看,就算他知道了在和人交流的時候不要進行道德評判、不要回避責任和強人所難什麼的,只要他一個冷冰冰的眼神,別人還是能感受到一種暴力。

所以說,當一個人老是陷入暴力衝突當中,問題的關鍵有可能不在於他說話的方式,而在於他對自己和這個世界的看法。

先來說說,對自己的看法是怎麼引起暴力衝突的。如果你是一個對工作要求比較苛刻的人,無論什麼工作都想要做到盡善盡美。有天你要是突然做錯一件事,讓公司損失了一大筆錢。就算老闆不說你什麼,你肯定也會感到非常自責。你可能會對自己說:“我真是個廢物,連這點事情都做不好”。你看這句話裏就包含了兩個暴力因素。

首先,你說自己是個廢物,這就是在進行道德評判,給自己貼上了一個標籤。而你說自己不能把工作做到萬無一失,可誰又能永遠不犯錯誤呢?所以你的這句責備的話裏,還包括着對自己的強人所難。你對自己的看法是冷酷的、苛刻的、非常強硬的,那麼不論怎麼表達,都會造成一種暴力。你連對自己都這麼冷酷,更別提你的下屬要是犯了錯誤,你會給他貼上多少標籤了。所以,有時候你的暴力,有可能是來自你對自己的一種看法。

而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是怎麼引起暴力的呢?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來說,希特勒就是因爲看待世界的方式有問題,纔會導致了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因爲我們知道,希特勒認爲這個世界是優勝劣汰的,也就是優秀的民族有資格生存,而劣等的民族就要被淘汰掉。如果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是這種優勝劣汰的方式,那你爲了生存下去,就肯定會不斷去和人比較,然後想辦法淘汰掉比你弱的人。比較也好、淘汰別人也好,這些暴力因素,也必然會表現在你的生活當中。

其實,不論是對自己的看法,還是對世界的看法,都可以被看成是你的價值取向。自古以來我們就流傳着兩種價值取向,性本善和性本惡。

在盧森堡博士看來,一切暴力行爲的背後,其實都隱藏着性本惡的價值取向。當你認爲人的本性是醜陋的、冷酷的,那麼你自然會用相對應的暴力方式去應對。這時候你就會陷入暴力當中。而當你認爲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積極的,那麼你就會用相對應的溫柔的方式去應對。你就自然會離暴力因素越來越遠。

第三部分

到這裏,我就和你分享完了這本書的第二部分重點內容,在暴力行爲的背後,隱藏着什麼樣的深層次原因。

我提到了暴力行爲在生活中有可能是無處不在的,在這種情況下,單純去學習一項溝通技巧,並不能真正讓你擺脫暴力。而暴力的根本原因,其實是在於性本惡的價值取向。只有改變這種對世界的消極看法,才能真正幫助你擺脫暴力。

那麼,究竟怎麼做才能改變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呢?這就要說到我們今天要分享的第三部分重點內容,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來改變自己的人生走向。

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必然是你人生經歷的結果。比如說,一個從小就被父親家暴的小孩,長大後,他的價值取向很有可能會受到父親的影響。他可能會因爲憎恨自己的父親,進而把報復自己的父親、甚至是報復整個社會當成是人生目標。一個人活着是爲了報復別人,這就是爲仇恨而選擇了生活,他的人生就會充滿暴力。

但是有時候,一個人就算明明知道了自己的價值取向有問題,也很難糾正過來。因爲這種人生經歷的影響,太過於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徹底改變的。

在本書作者看來,價值取向的轉變,很像是佛教裏所說的修行。通過修行,來讓你相信這個世界是有愛的,你是爲愛選擇生活,而不是爲了仇恨選擇生活。只有讓自己放下過去的心理包袱,才能夠擺脫掉仇恨,讓生活向着光明的方向發展。

那既然說改變自己是一種修行,具體又該怎麼做呢?針對這一點,盧森堡博士在書裏提出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這四個要素分別是: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可以通過這四個要素,來不斷提醒自己,讓自己的思維方式向着有愛的方向發展。

我們可以先從語言結構的角度,來理解一下非暴力溝通的這四個要素。

你可以回憶一下,你平時說話時的語言是如何排列的?比如說,你有抽菸的壞習慣,有人就勸你別再抽了,說抽菸對身體沒什麼好處。你如果回答:“我壓力那麼大,抽根菸放鬆一下怎麼了?要你來多管閒事!”你可以看到,這句話就是由原因和結果組成的。“我壓力那麼大”這句話是原因,“抽根菸放鬆一下”這句話是結果。

你平時所有的語言表達,都可以被切分成幾個模塊。是這些類似原因、結果的模塊組合成了你的語言。而通過非暴力溝通四要素的邏輯來重新組織語言,就是讓你的語言結構不再是隨意任性的,而是組合成一種平等的、互相尊重的語言。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我交給你一份非常重要的商業機密文件,千叮嚀萬囑咐地告訴你一定要保管好,結果呢?你剛答應完,扭頭就把文件放在公共會議室,出去吃飯去了。等你回來,我可能會非常生氣地說:“哎,我給你的這麼重要的文件,你怎麼就隨便放在公共會議室啊?”注意了,這句話是責備別人的,是一種明顯的暴力行爲。那接下來,讓我用非暴力溝通的思維邏輯再來表達一次。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所以我首先觀察到的是,你把機密文件放在了公共會議室裏;第二個要素是感受,我的感受是什麼呢?肯定是覺得首先這麼放文件很不安全,其次我會感到很失望,因爲我已經囑咐過你要好好地保管文件,你也答應過我了,可你卻沒有放心上;第三個要素“需要”和第四個要素“請求”,指的是我先分辨出我需要什麼,然後再向你提出請求。

這樣一套思考程序下來,用非暴力溝通語言完整表達的話,就是“我看見剛纔給你的重要文件沒收起來,放在公共會議室了,這個我就擔心不太安全,會議室裏人來人往的,讓客戶看見就不好了。這麼重要的文件既然交給你了,以後還是請你注意妥善保存。”這就是非暴力溝通的語言表達方式。

如果你熟悉了這樣的語言結構,你和別人的關係會變得互相尊重、更加平等。不管是和人說話也好,反思自己也好,你都可以用這四個要素來檢查自己的思維,看看你的思維是出於積極的價值取向,還是消極的價值取向。不斷進行非暴力溝通的修行以後,你會發現,你對這個世界會有了一種性本善的信仰,這種信仰會讓你避免暴力,生活在更加有愛的環境中。

到這裏,我就和你分享完了這本書的第三部分重點內容,運用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來改變自己的人生走向。

我提到了暴力的根本原因是性本惡的價值取向。而改變自己價值取向的過程,其實是一種修行。

利用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這四個要素,可以檢查你平時的思維方式,以及這種思維方式的動機。

當你的一切行爲,都是出於對善的信仰,暴力也就消失了。

總結

好了,這本書的重點內容就說到這裏,下面來簡單回顧一下今天聊的三個重點內容:

第一個重點內容是,從表面上來看,平等的交流是如何演變成暴力行爲的?

讓交流變成暴力行爲的原因有四點,這四點分別是道德評判、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和強人所難。從表面上來看,是這四點原因讓平等的交流難以實現,也是這四點原因,直接導致了暴力行爲;

第二個重點內容是,在暴力行爲的背後,隱藏着什麼樣的深層次原因?

暴力的根本原因,其實是性本惡的價值取向。只有改變這種對世界的消極看法,才能真正幫助你擺脫暴力;

第三個重點內容是,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來改變自己的人生走向?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是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利用這四個要素,可以檢查你平時的思維方式,以及這種思維方式的動機。當你的一切行爲,都是出於對善的信仰,暴力也就在你的生活中消失了。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講的既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溝通方法,同時,也是一種對生活的信仰。許多嘗試過非暴力溝通的人,都體會到了非暴力溝通的價值。

他們把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寫成卡片,每當有可能遇到暴力行爲的時候,就看一看卡片,提醒自己不要陷入暴力當中,而是要從平等、尊重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非暴力溝通的思想,在很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裏都產生了強烈反響。當越來越多的人學習非暴力溝通以後,他們發現,這個世界並非是冷酷無情的,而是可以通過人們的努力,變得越來越和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